东明县刘楼镇刘楼行政村!

文摘   2025-02-04 23:23   山东  

东明县刘楼镇刘楼行政村

刘楼镇:刘楼行政村

刘楼行政村

刘楼行政村辖刘楼、程庄、申庄、西程楼四个自然村。现有居民618户,2608人;耕地3672亩。该村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全村地形基本均高、地貌大势平整,土壤为弱碱性灌淤潮土。适合种植传统农作物。村域内水利条件较好。南有红卫河,北有五干渠,西有东兰总干渠。配套支渠7条,桥、涵、闸28座,水利设施完善,排灌可控。目前农业仍是全村基础产业。该村是镇机关驻地,交通便利。106国道中贯南北,所辖四个自然村附其东、西。主干街道贯村而伸,与国道“丁”字相垂。

近年来,刘楼行政村依赖地理优势和交通条件,稳定发展机械化农业,拓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商业、运输业、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等10个支柱产业,从业者120多人。不少有技术的农民外出施展手艺,近500名青年男女外出务工,非农业收入人均1200余元,占人均总收入的近40%。


刘楼村位于东明县城西南20公里处。现有耕地1923亩;居民333户,1403人。

刘楼

《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刘氏祖从山西平阳县迁此建村。因盖有楼房,故称刘楼。后刘楼村有集市,也有人以“刘楼集”称谓。该村1942年属东垣县;1947年属东明县一区;1956年属刘楼中心乡;1958年属刘楼公社(乡、镇)至今。

刘楼现有村民分属刘、关、石、王、范、韩、殷、武、辛、李、孙、谷、宋、任、张、苏、胡、崔、魏、霍、周、吴22姓。其中,刘姓122户,501人;关姓于1669年从大屯镇展营村迁入,47户,210人;范姓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19户,69人;韩姓于1409年从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入,11户,47人;殷姓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10户,40人;谷姓于1926年从河南省新郑县谷庄村迁入,4户,19人。其余16姓均于清康熙七年后从本县相继迁入,其中石、辛、孙、胡四姓来历不详。

刘楼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不屈的斗争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刘楼及周边村庄就有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逐渐成为县、区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楼村配合全区、全县对敌斗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和“减租减息”运动。参加革命,团结战斗,除恶惩霸,成为全村的人心趋向。

刘楼村地处东明、考城、长垣三县交界,常有土匪出没,社会秩序混乱。为护村保家,村民们在20世纪30年代初修筑两米多高的围村寨墙,四门各设置一门200公斤重的铁制大土炮(解放后,这些土炮由政府收缴处理)。夜间,村民分班巡更放哨。1931年,地方土匪聚伙行劫,先攻宋庄未破,转攻刘楼寨。硬攻不成,便以谈判为名骗开寨门,将守寨值班人韩马义用棍棒打死,投入火中烧尸。

1939年6月,刘楼村地下党员关兆麟,受上级党组织的委派,在自己家中办一醋店,以卖醋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时任东明县第七区区委书记的王克敌直接与其联系,相互传送和提取情报。1942年9月,因有人告密,关兆麟暴露身份,被日寇杀害于黄河滩上。地下党员刘二佳,积极组织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减租减息,于1946年被反动地主武装枪杀,绑石头坠入井中。

1947年,刘楼村成立了农会和民兵班。王好学任农会长、胡双月任副会长,刘新彦任民兵班长。在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与反动地主武装进行坚决斗争,保护贫民利益。

在抗日战争时期,刘楼村曾出现一桩血案。1942年12月18日,五分区教导队政委带领教导队排级以上干部,借古会到刘楼村进行革命宣传,动员刘楼一带群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宣传工作刚开始,就有日军200多人将村包围。教导队同志迅速组织群众向村西北突围,但因敌我力量悬殊,伤亡惨重。教导队政委和17名同志壮烈牺牲。刘楼村西北现有《十八名烈士墓》。

刘楼村文化教育历史悠久。清朝末期,村里便出现私塾教育,培养出关明亮、关明起两位秀才;民国时期,关兆凤成为北平大学毕业生。解放后,县里根据地理特点及文化渊源等优势,在刘楼设东明县第四初级中学,属全县四所中学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县里又在此开办一处高级中学。该村已有大专毕业生69名,其中博士4名、教授1名、硕士研究生3名。该村当代名人中有厅级干部4人,县级干部3人,关磊、关凯父子均为将军。

1630年,刘楼村集市贸易开始形成,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故有“古会”之称。当时,此地是东明至兰阳、长垣连菏泽纵横通衢的交会点,行人、行商多汇于此,久而成“集”。商品多是附近村庄的农副产品。后有外地商户和工商业产品的介入,于1688年形成了从农历八月至春节每月初十的集市大“会”。1957年又改为农历每月逢十“会”。20世纪70年代末,增加农历每月逢五“会”。刘楼村逐步成为“百业荟萃,商贾云集”之地。解放前,集市上先后出现“南广顺”、“北广顺”两个商行,为殷二荣、殷汝敬所开,在当地颇有名气。每个商号都雇用有“柜先”、伙计,经营人员20多名。1945年,刘大仓、刘大仑在自己家中开染坊,将士织棉布染色出售。染制以红、黑、兰三色居多,少有簇花。后来加工色种增多,除了出售各色布料,也为人代染棉布、棉线,收取加工费。由于当时农民很少有人买得起“洋布”,染坊生意非常红火,一直经营到1966年。同时,集市上还有王继修、韩登地、刘自力开设的中药铺,李家开设的棺材铺等。

刘楼村集市上不仅贸易兴隆,而且场面热闹。解放前,逢“会”常有外地耍猴的,打拳、玩小魔术的,唱地方戏的,玩皮影的,“拉洋片”的,打“呱嗒”说快板、顺口溜的,从四面而趋,隅之一角,自行表演。表演一段,就托盘向观众收取一些零钱,聊为生计。如逢风调雨顺、收成不错的年景,全村人会自愿兑钱,请来较有名气的大戏班子,搭台公演。往往是逢“会”开始,连唱几天。开封“三马蜂”的二夹弦和濮阳、兰考、东明的豫剧、大平调、四平调等剧团均到此进行过演出。

解放以后,从刘楼区到刘楼镇,刘楼村一直是政府驻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计划经济年代,这里有供销社、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医院、粮所、食品站、饭店、旅社、学校、剧院等各种企、事业单位和文化教育设施。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以后,刘楼村的发展更有一个大的跨越。1995年,村里按照镇政府的统一规划,将“106”国道两侧建筑物拆除,街面拓宽20米,既缓解每逢集市交通阻塞问题,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现在,沿“106”国道两侧,近千米地段已形成集市贸易市场和商业、服务业等业户的集聚地,交易活动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门店大都是二、三层楼房,面街而立,“一”字相连。集市上,有经营规模在10万元以上的烟酒、电器、电动车、摩托车、化肥、粮食收购、机械维修等门店11家;拥有10个大桌位以上的饭店3家;百货、土产、五金、自行车、服装、废品收购、文具、美容等各类大小门店、商户80多家。集市贸易一派繁荣。

解放前,由于黄河大堤屡屡决口,造成自然环境恶化,土地盐碱、沙岗、涝洼,大部分有种无收。解放后,刘楼村从改良土壤人手,深翻改碱、移沙造田,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初步改善,粮食亩产由解放前的100多斤提高到300余斤。至20世纪80年代初,刘楼村依傍谢寨引黄闸的建成,与周围村庄联合进行淤灌,使农业增产、高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现在全村农业生产已完全摒弃了畜力,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近95%的家庭有三轮车、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电视机、洗衣机等机械农具和家用电器;60%以上家庭有摩托车、电动车;14户家庭有货车、客车和轿车。


程庄位于东明县城西南19.5公里处。现有耕地863亩;居民165户,657人。

程庄

据《程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程氏祖从齐王集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程庄。相传,程氏始建村庄是刘楼村东邻,为求人丁兴旺,又北迁一华里建村。现在,程庄与刘楼仍是密连不分,浑然一体。因此,该村的历史沿革与刘楼相同。

程庄村民现有四姓。其中,程氏156户,622人,占全村人口的94.7%;赵氏4户,16人,其中3户于1961年从兰考县堌阳镇迁入;夏氏1930年从沙窝乡李连庄迁入,3户,11人;张氏1922年从石寨迁入,2户,8人。

程庄村是县西南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村庄之一。程维亭、程素卿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组建党支部,发动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救亡、除奸惩霸斗争,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减租减息,在当地有“程氏双英”之誉。他们参加八路军后,身经大杨湖、打考城、打兰封、解放东明等多次战斗。程素卿只身力敌三人,终因气力耗尽而被捕,送进考城监狱。继而又从考城、兰封、开封转押郑州监狱,受尽酷刑,始终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他借机逃出监狱,和党组织取得联系,随部队开往黄河北岸。留守本地开展革命斗争的党员程维亭、程美成、程进良、程银成,于1946年被反动地主武装、还乡团残酷杀害。程维亭牺牲后,程素卿回乡接任支部书记,组织成立了“民兵班”、“儿童团”,继续与敌人开展斗争。解放后,程庄村的党员群众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在村东立碑纪念。

程庄人历代重视文化教育。解放前,程西庆创办私塾,并任塾师。学生先学《三字经》、《百家姓》,继而再学《论语》、《诗经》、《孟子》、《易经》、《中庸》、《大学》等,由浅及深,为程庄培养了一批文化人。解放后,程庄办起一所小学,为大批学生成才起到了良好的启蒙作用。全村现有大专毕业生32名,其中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4人。程景云一家考上三名本科大学生。程化龙一家培养出四名大学本科生。

程庄村人还特别喜好文化娱乐活动。现在村里有以苏服为队长的青年妇女秧歌队和以戎玉芬为队长的老年妇女秧歌队。她们既自娱自乐,又多次参加县城及周边乡镇集会和喜庆表演。2006年元宵节,应县委宣传部和文化局邀请到县城表演,获得好评。县妇联奖锦旗一面,上书:“巾帼宣传队”。


解放前后,程庄有人参与反动组织“一贯道”。当时陆圈郑根荣自称“皇帝”,李莲被封为“娘娘”,其余还有点道师、坛主等封位。该组织于1957年被政府镇压取缔,程庄被判刑四人,一般信徒给予批评教育。

解放前,程庄多数农民没有土地,生活无着,靠给地主做长工或当佃户维持生活。实行土地改革以后,农民耕有其田,作有所获,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不喝酒,不赌博,不赶闲“会”,不看闲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节俭度日,治买土地。至1956年,全村人均耕地6.975亩。虽当时土质不好,收成甚少,但相比邻村略显“富裕”。此时,全国推行农业互助合作化,程庄人思想上有一个大的“阵痛”和徘徊。为此,区领导人村及户,宣传党的方针和国家政策,使大家逐步认识到互助合作是当时可行和必行之路。于是,程庄人“阵痛”过后,毅然发扬“老区”精神,积极成立初级社,后又加入了高级社。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固守农业的传统思想有了变化。他们将村里的木匠、泥瓦匠组织起来,成立建筑队。从建造本村民房开始,逐步提高综合技术,扩大队伍和眼务范围。自成立至现在,共建造民房850多座,为城镇机关、单位建造楼房20余幢。先后有程素卿、程银旺、程兰平、程九功、程保喜、程改明、程雪山等做“领尺人”。劳动报酬以各人所务业种的技术含量而定:普通“小工”每天工值50元左右;“领尺人”及“技术人员”为“大工”,每天工值100元左右。程化普、程化龙相继办起豆腐店,由原来的纯手工作坊发展为现在的电力操作,年收入4000元左右。程九卿、程化波父子开办农机维修部,年收入在万元以上。赵纪军开办的三轮车、电车、自行车、化肥等综合经营店,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现全村农业实现了机械化。95%的家庭拥有三轮车、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配套农机具;70%以上的家庭有摩托车、电动车或轿车;有线、无线电视机和电话、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达到普及。


申庄位于县城西南19公里处。现有耕地412亩;居民65户,280人。

申庄

据《申氏族谱》记载,申氏祖于五百年前从睢州程庄镇申集村迁此建村,因盖有楼房,命名申楼,后改为申庄。该村历史沿革与刘楼相同。

申庄现有村民分属七姓。其中,李姓从城关镇李江庄迁来,42户,184人;申姓6户,23人;刘姓5户,20人;程姓在清乾隆年间从程楼迁入,4户,18人;张姓4户,16人;林姓与程姓同时从同地迁入,2户,10人;赵姓2户,9人。刘、张、赵3姓来历不详。

申庄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有党的组织活动,是投入革命较早的一个村。程留德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成立农会,发动群众与地方反革命势力进行斗争。他们与相邻几村党员及革命积极分子配合联动,以“拉游击”的形式打击反动地主武装,使敌人闻风丧胆。1946年地区沦陷,反动地主武装将其抓捕,五花大绑押送至郭庄活埋。程留德牺牲后,地下党员程二成、刘四柱继续发动和领导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除奸惩霸斗争,为贫苦农民的翻身解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解放后,申庄人发扬革命传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与刘楼、程庄、毛庄、黄堌等村联合成立了“星火”高级社。20世纪80年代初,申庄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村民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利用兰东总干渠、五干渠纵横而贯的水利优势,将全村耕地进行了灌淤,继而搞好水利设施配套,达到了排灌自如,旱涝保丰收。粮食亩产提高到千斤以上。近几年,村里相继出现商业发展态势。李明仑开设粮食收购站,年收入5万元。李圣延搞门窗加工,拥有车床、电刨、电钻、烤漆等生产设施,产品销售到长垣、兰考、商丘、濮阳等地,年收入近10万元。全村95%的家庭拥有各类农业机械,从种到收实现了机械化。电话、电视及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基本普及;电动车、摩托车的入户率达到80%。


西程楼村位于东明县城西南19公里处。现有耕地475亩;居民55户,268人。

西程楼村

据《程氏族谱》记载,程氏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盖有楼房,故名程楼。清乾隆年间黄河洪水把村庄从中冲断,形成东、西两个程楼。该村历史沿革与刘楼相同。

西程楼村现有村民分属三姓。其中,张姓34户,180人;林姓从本镇代官营迁入,17户,70人;程姓4户,18人。

西程楼村于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共产党的组织活动。至1942年初,地下党员程老五、张新节组织建立了农会,程老五任会长、张新节任副会长。农会组织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实行减租减息。组织革命积极分子成立“民兵游击队”,白日耕作,夜间行动,宣传抗日救亡,除奸惩霸。

解放前,由于黄河泛滥,西程楼村旁冲出一条河道,常年积水,两岸土地碱化,近百亩不成庄稼;村西“冲积”而成一个近二十亩的大沙堌堆,一遇刮风,满天飞沙,常年闲置。全村人几乎家家都有逃荒、要饭的历史。解放后,尤其是农业互助合作化以后,全村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肩挑车推,削沙填沟,整地造田,扩大耕地面积100余亩。五干渠连通兰东总干渠,横贯北界,给西程楼村的大田淤改提供了方便。现全村耕地平整,土质半淤半沙,可种植各类农作物,而且高产可靠。小麦平均亩产千斤。全村有95%的家庭拥有三轮车、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等配套农机具;有线、无线电视机及电话、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达到普及;摩托车、电动车进入70%的家庭;楼房在刘楼行政村所辖四个自然村中居首位。

撰稿:郭忠臣 程广服

来源:东明风

东0明圈
精彩每一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