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菏泽市东明县非遗瑰宝——东明粮画在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节目《沃土千里五谷丰登》中惊艳亮相。
这也是东明粮画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通过“科技+艺术”的形式登上春晚舞台。东明粮画,这项以五谷杂粮为笔墨、以木板瓷盘为画纸的非遗技艺,不仅承载着“敬天惜粮”的生存智慧,更成为解码东明非遗文化基因的一把钥匙。
非遗技艺“舞”出山河气象
据东明粮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韩国瑞介绍,此次粮画动画的创作历经一个多月的精心打磨,期间与央视创作团队通过云端共创模式,最终确定以“五谷绘山河”为核心意象,将传统拼贴技艺转化为数字动画语言。
在流动的画卷中,小米、红豆、芝麻等数十种粮食颗粒被赋予灵动的生命,时而如星雨倾泻,时而若麦浪翻腾,在虚实交融的意境中演绎出“春华秋实”的农耕诗篇。
“虽然只是几秒钟的背景画面,但我们为此做了很多的精心设计和准备,才有了大家看到的完美呈现。”韩国瑞难掩激动,“真没想到东明粮画能走上春晚大舞台,非常惊喜,非常荣幸,备受鼓舞!”
千年粮画映照文明之光
东明粮画,又称“福籽绘”,是一种利用五谷杂粮等天然材料创作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的五谷祭祀活动,最初是将粮食拼贴成图案用于祈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
这项让五谷从食物跃上艺术的技艺,正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生动缩影。但东明非遗的璀璨,远不止粮画一脉。
东明县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这里3项国家级、12项省级、107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多元共生的文化图景。
列入国家级非遗的佛汉拳,将禅意化入72路刚柔并济的拳法;传承500年的大平调,以“一人唱满台吼动三县外”响彻三省交界;庄子传说在民间口耳相传,蓝印花布延续植物染色的千年密码,羊抵头鼓舞踏出先民的生命律动……
从春晚舞台上惊鸿一瞥的数字粮画,到黄河滩区生生不息的非遗群落,东明用最朴素的文明密码,书写着传统文化的当代史诗。在这里,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活水。每一粒粮食、每一段唱腔、每一招拳法,都在讲述着东明人如何与天地对话,如何将生存的智慧淬炼成永恒的美。
当新春的曙光照在鲁西南平原,东明的文化长歌正随着黄河奔涌的浪花,激荡出新时代的文化强音。(来源:中国山东网 文/刘万胜)
1月28日,农历除夕,央视春晚以其独特的开场视觉秀再次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本次春晚开场,通过打铁花、庆阳剪纸、东明粮画制作技艺等16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精彩演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东明粮画非遗传承人 韩国瑞
前期央视舞台创作人员和我联系的时候,我还真不知道要将我们粮画推向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舞台,他们只是告诉我说想以粮画的方式做一个非常宏大、非常壮阔的舞台背景,呈现出祖国沃土千里、五谷丰登的一副壮美的画卷,我们通过电话采访、微信群和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敲定了以数字粮画动画的形式呈现,可以说这次尝试给我带来了一次很大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东明粮画制作技艺是山东省菏泽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利用五谷杂粮、草、菜籽、花种等颗粒的自然形状和颜色,经过染、切、拼粘、排雕等工艺创作而成。2025年是乙巳蛇年,韩国瑞以十二生肖蛇为主题,使用红豆、黑豆、绿豆、青豆等30余种颗粒的颜色和形状,历时两个多月精心设计拼粘而成。
东明粮画非遗传承人 韩国瑞
东明粮画惊艳开场央视春晚舞台,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惊喜,也备受鼓舞,这一次尝试可以说是一次传统非遗文化和数字媒体的大胆融合,也非常成功,给我今后粮画的发扬和传承打造了一个新的工作方向,我想沿着这条路继续努力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相信传统的非遗粮画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可以散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来源:东明融媒 记者: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