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荣枯,山川留痕。
柳林县属山西省吕梁市所辖,位于黄河大北干流一级支流三川河畔。《柳林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贾家垣淤地坝的记载:
清嘉庆初年,贾家垣村的贾本春,拥有田地千亩,且广种薄收、遇旱致灾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的人生,经长久思索,他选定本村最大荒沟盐土沟着手打坝造田。
嘉庆12年(1807),沟地坝动工,经众多村民三年挥汗,先后建成四道堰,其中头道堰的规模最大,为里部填土夯实、外部人工青砖白灰砌筑结构,长36丈宽1.5丈高3.6丈,用砖12万块,大小尺二。十年后,淤成坝地120亩。平常年景坝内小麦亩产400斤、谷子380斤,远非坡旱地可比。光绪3年(1877),晋西一带遭百年不遇大旱,坡旱地颗粒无收,而坝内小麦亩产仍达280斤以上。
贾家垣淤地坝位于这片丘陵沟壑之中,它走过了200余年漫长的历史,经历了无数的风雨雷霆与山洪洗礼,却依然屹立,宛如星辰,熠熠生辉,为“黄河治本”、流域水土保持立下了汗马功劳,积蓄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1950年初,时任黄委主任王化云参加了在印度召开的世界防洪会议。会上,一位西方学者悲观地讲:“综观世界河流历史,最令人失望的是中国黄河。它的河床,周而复始地淤积抬高、决口、迁徙。我断言,也许用不了几个世纪,黄河流经的华北平原,就会变成一片沙漠。”
在现场参会的王化云感觉受到了莫大的讥笑与耻辱,因是国际会议只能忍气吞声!
回国后,他当即与耿鸿枢、袁隆等考察黄河中游多泥沙区域的三川河、无定河等河流。他们从西安到潼关,过黄河,从风陵渡到太原,拐到柳林军渡过河。《柳林县志》记载,王化云一行看了贾家垣淤地坝。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水利部责成黄委起草《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会议结束后,王化云没有回郑州,而是直接与山西省农委参会人员相伴,参观大泉山,并再一次到贾家垣淤地坝深入考察。他在《我的治河实践》中写道:“通过考察,我感到广大群众中的水土保持经验极为丰富,对水土保持的效果我‘感到更明确了,完全有了信心’。”
这一年秋季,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也专程视察了贾家垣淤地坝,给予很高评价,号召各地学习。离山县委书记刘耀撰写的《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一文,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可以作为黄河流域各县以及一切山区同类规划的参考。该文中就涉及贾家垣这个典型。
同年10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水土保持会议,王化云因再次对贾家垣、韭园沟、大泉山等地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与查勘,撰写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考察报告》,在会上作重点发言。他在《我的治河实践》中写道:“我向大家汇报了大泉山、贾家垣、韭园沟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典型,受到与会同志的重视与好评。”
再后来,各地领导先后到柳林观看贾家垣淤地坝。可以说,贾家垣淤地坝,这个有着200余年历史的成功案例,无论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土保持初级阶段的治理、对周边丘陵沟壑区的实际影响,还是对于王化云“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治河思路的形成,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侯全亮《一代河官——王化云》一书中也同样记载了王化云对贾家垣的考察。
2008年,因撰写35集电视连续剧《河图》剧本,我沿着大泉山、贾家垣与绥德县韭园沟一线重走一遍,专程看半个多世纪后,这些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究竟怎么样了。
去看时,我没有联系当地任何人,与司机边走边问。那是中秋之后,我与司机薛师傅到达贾家垣淤地坝上方时,没有找到可以走下去的大路,只能攀折荆条小道位移下去,整条沟地几乎全部是金黄色的玉米地纱帐。走到淤地坝跟前,砖混结构的坝体依旧非常坚固,坝后与坝下的土地上,同为刚刚卸下不久的金纱帐,从种植间距看当属于密集种植,从枝干高度与粗度看都比坡上面的粗壮多了。很显然,沟地土壤肥沃,又有足够的水分养料,这些均是坡上土地无法比拟的,其单产肯定远远超过坡地。
我属于“老三届”中最后一届,曾有返乡务农在沟地打塄筑堰、垒砌破损沟壑的经历,所以我清楚,沟地种植好了,水肥足了,其收获比起一般坡地高出一倍还要多。这正是贾家垣的智者贾本春不惜工本,立志用3年功夫筹谋构筑淤地坝的初衷。他的成功,不仅为自己的后半生谋下了生机,更为后世儿孙创下了祖业,端上了“铁饭碗”。它既切中了“黄河治本”要害,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又解决了农家人的养家糊口、生活生存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那段困难时期,这正是一个样板、一个典型能够得以推广、能够辐射和影响一大片的内在原因。
我实地考察后,将王化云考察大泉山、贾家垣、绥德韭园沟的故事写入了《河图》剧本之中。2022年,我又将此3个范例样板撰写入《幸福黄河序章》之中。
令我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在2023年10月,因山西河务局新任局长邀请,我参与了《山西黄河志》修志工作野外资料收集一行。这一天,我们来到柳林县,也就是是1971年之前的离石县。
我们刚走到政府大楼门口,一位高个子中年人已在门口迎候。来到7楼会议室,水利、交通、史志、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文化旅游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也都到了,这里一切准备就绪。当工作人员送上一杯清茶,主持人简单几句开场白后,我们一行领队老魏便讲起了《山西黄河志》资料收集一行的主要目的、任务与具体要求。
老魏讲完这些,紧接着便开始介绍我,并希望我再给大家讲一下黄河文化与修志的重要性。其实在这里,就算他不介绍,我也会主动争取机会,因为贾家垣淤地坝范例的发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水土保持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范例与样板,我自然想在柳林这里说说王化云与贾家垣,说说我撰写《河图》剧本看到的贾家垣淤地坝之事。
万万没有想到,我刚说出“贾家垣”3个字,坐在对面的刘副局长便高兴地说:“我是贾家垣人。”
我一听,便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感觉。谁能想到,68个年头过去了,当我70周岁,再次来到柳林(离石),在政府大楼谈及贾家垣时,一位贾家垣后人不仅坐在现场,成为铁杆的历史见证人,而且是该县水利局副局长,成为这里水土保持工作继续发展的领头人之一。
缘分即来,心情爽朗,我兴奋地给大家讲中央领导对大泉山、贾家垣这些水保先进典型的批示,讲老主任王化云的调研等,强调修志者需要精心将历史事件收入志书,以备完好入册,以供未来人对今世今日的了解与铭记!
会议结束,刘副局长把我们带到他的办公室,打开电脑,点击出他制作的“贾家垣淤地坝幻灯短篇”,图文并茂,并加入一些新近收罗的历史细节,同时,将他自己参与主编的《山川乐章》《柳林县志》等图书送给我们。我被他热爱家乡、熟知家乡、撰写家乡的精神所感染,当即向他讨要这些珍贵资料和短片,他毫不吝啬,一一奉送。
贾家垣淤地坝,至今仍然是山西筑坝最早、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砖混结构的淤地坝。
70年过去了,在黄河中游大大小小的沟壑间,数量庞大的淤地坝、淤地综合工程、拦泥库、拦泥坝等工程渐成体系。
70余年来,党领导人民坚持不懈狠抓黄河流域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康建设、山村搬迁等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解决黄河泥沙问题,需要持续不断地开展水土保持,在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有效减少入黄泥沙,而贾家垣淤地坝,正是这一进程中一颗光辉璀璨的星辰!
作者:张志坚 责编:时爽
黄河流域第一坝--贾家垣淤地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