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bel
上海某IB学校
录取威廉姆斯学院、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朗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南加州大学等
当得知采访对象是以预估分、标化、托福全满分的成绩拿下了全上海唯一的一封威廉姆斯学院的offer、数枚top10大U录取、加州大满贯的时候,我理所当然的勾勒出一个轻松拿捏申请季的小天才的形象。
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说的最多的却是每次提交申请时大声播放的《好运来》,每一个和递交的学校呼应的会议室,那些为了改文书改profile熬的大夜,因为和大家意见相左而产生的纠结内耗,因为完美主义不想将就而一遍遍的返工,以及那张一开始觉得不可能完成,最后却一一打上了勾的checklist……
她说她从来不是天才,而是无数次崩溃又重建自己,在焦虑和挣扎中,把那些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口述 / Isabel
整理 / 橡沐小助手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一个犟小孩”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我,那只能是犟,整个申请季几乎都是我自己和自己较劲儿的过程。我希望每一件从我手里交出去的事儿都是完美的,我希望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有一个好的结果,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是这样一个执着的完美主义者,所以我的心态也一直很紧绷。
因为不敢面对不好的结果,ED放榜前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如果被拒怎么办。但坏消息从不会因为你的恐惧而止步不前,这一天还是来了,被ED校杜克defer之后,我扎扎实实的消沉了好几天,整个心态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残酷的申请季让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大挫折的我突然意识到,过程和结果并不是永远都能匹配的,在现在的大环境下,申请结果不可控,不可预测,而且只会越来越难,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不可控的环境里尽量把握住自己能把握的,其他的交给命运。
真正经历了这一遭之后我深切的感触就是有的时候真的得对自己好一点,放过自己,当你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的情况下就要相信everything will work out。当然以前的我也是对这样的话嗤之以鼻的,会觉得这话很虚,只不过是一些绝对正确的废话而已,但现在觉得其实这种非常朴实的道理倒不是说要说服自己,而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内耗不要焦虑,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才是冲刺的基础。
当然到最后我觉得我的申请季是非常非常幸运而且圆满的,但抛开结果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重塑心态的过程中我真正成长了,开始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结果,和自己的一些不完美的部分和解。
我是谁?我怎样被招生官看到?
大学申请最讨厌的地方就在于要把一个活生生的人量化,每一个申请者都被解构成活动、奖项、数字,导致很多人觉得比拼这些小项就可以了,但我更希望招生官可以透过我的profile看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我,所以对于每一份申请的profile,我都做了十足的功课。
首先是主文书。既要动人,又要真诚,要用一篇650字的文章去向一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介绍清楚我是谁,我未来想做什么,我过去经历过什么,又是什么让我有资格站在这所大学的校园里,这对于17岁的我来说难于登天,我觉得哪怕再给我十年我都很难说清楚!
但没办法,美本申请不允许我再用十年探索自己,我只能硬着头皮开始写。好不容易熬了好几个大夜写出了第一版,又越看越觉得不完美,于是又熬了一个大夜重写了一版。
可能人就是具有多面性吧,这两篇文书分别体现了我的两个不同的面,都好又都不够好到把另一篇完全取代。最后在Irene老师的建议下,我们把两版都保留了(当然这也意味着打磨修改都是double的工作量...),并提交给了不同的学校。
有意思的是最后我们统计了这两篇文书对应的录取,不仅学校数量一样,甚至连梯队也差不多😂
▲ 拍摄于唯寻橡沐,Isabel总是在36楼的窗边写文书,一坐就是一整天。写累了一转头,就能看见窗外不同的风景。
虽然文书是比较重要的展现个体差异性的窗口,但profile里的其他部分我也没有忽视。我会根据学校的vibe和招生的偏好,去定制化的做每一份profile。比如说,针对不同的学校,我会挑选不同的活动去填写活动列表,写的顺序也不同。比如说有的学校更注重学生思辨的能力,有的学校看中社会责任感,那我就会把我能体现这些能力的活动往前提。
这里首先得着重感谢我亲爱的Irene老师,她在这方面真的非常专业,也很有经验,而我在这种时候一般也都很听话
当然,定制profile也离不开充分的、全面的、细致的school research。除了学校官网的内容,我还会去YouTube上面看一些在读学生的vlog视频,或者是和本校的校友去聊,这样才能比较准确的抓取学校的vibe。
这同时也是为了看看学校和我是否契合。我自己比较心仪自由度高的学校,这种自由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整体开放包容的氛围,比如选课上的自由,还有像专业的自由融合、自由学术探索的空间等等。通过这些真实的就读体验,我才能判断学校是会真正的给到支持、提供资源,还是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程度。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Common App里有一个Additional Information的栏目,我把这个部分当成了一篇小文书去写,补充了重要活动的动机和心得,也是每所学校都不一样。其实大家可以假想一下,如果你是招生官在阅读一份陌生人的profile的时候,你一定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我试图通过这样的补充说明去为他解答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这样的“定制化”带来的就是成倍成倍增加的工作量,所以真的非常感谢一直在包容我、支持我的老师们。我永远记得2023年12月31日,为了写文书和交申请,我在唯寻橡沐办公室里一直待到凌晨2点,而Irene老师和Xiaoyi老师就陪着我迎来了2024的晨曦。
我们学校的同学从头到尾没有换过机构的很少很少,而我是四年都在唯寻橡沐从规划到申请结束。Irene老师和Xiaoyi老师一直都在我身后,她们把我当成亲妹妹一样关心我,帮助我,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们从来不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压我,迫使我一定要听她们的,而是会努力的站在我的角度上去理解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她们。
从业以来,每年都会遇到不同的学生,有的沉稳,有的乐观开朗,有的踏实可爱。在这些孩子里,我最想用“古灵精怪”来形容Isabel。
在持续大半年的申请季里,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总是会出现在我们的对话中,每每在对话后,这些点子总是会想办法落在文书中。
这个申请季,我看到了一个既古灵精怪又对自己的文书严格要求的土豆少女,会永远记得在36楼茶水间曾经有一位每天都来报道的小丫头,会想起和Isabel一起放着《好运来》提交申请的夜晚,也会怀念IVY DAY放榜早上我们一起的开offer的在线直播场景。
愿这个古灵精怪的少女在未来收获更多~
和土豆少女合作的3年可谓是对本J人的挑战,她就像一颗蕴藏未知能量的小行星,看似表面平静,但不定期会给人各种意外:
拿到很卷的计划大喊不可能,然而超前全部完成的同时还拓展了新技能;
化学实验做着做着做出了一个科创产品;
自己好好参加着USAD又辅导2支校队都入围全国Top5……
当然对J人的最大挑战还是,文书不到DDL绝不交稿,让人又爱又愁(划掉)
于是我们逐渐拥抱她带给我们的每一次意外,一起探讨她的脑袋瓜冒出的新想法能如何落实,让每一次意外成为新的起点。
然而每个意外的背后是她对自己不断严苛的要求,和从不设限的尝试:她从不会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永远在思考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任务没做到自己满意绝不拿出来给老师验收;允许自己宣泄焦虑但绝不会沉浸在情绪中。
我知道她这颗小行星未来一定会继续带给我们更多意外,让我们带着强心脏和望远镜,一起静静地期待。
☞CMU录取:超佛系高中的“自鸡娃”,想要去的地方,多远都会到达!
☞魔都唯一Williams,Duke/Brown/JHU多点开花:我不是天才,只是一个犟小孩。
☞圆梦高难度牛津文科!“劝退”声中,她直言最不后悔的就是坚持
☞UVA·ED实录:托福105、无标化,靠文书和活动实现“不可能”
☞NYU · ED录取 | “普通人”的申请路:哪怕崩溃100次,也要101次站起来
☞纽大·ED录取 | 从“小透明”到“领路人”,她在一件件小事中不断蜕变
☞Rochester · ED录取 | 世界太吵,我选择关上耳朵
☞Haverford·ED2录取 | 在瞬息万变的未来,我选择在诸多可能性中掌握主动权
☞NYU · ED录取 | 辗转3个国家,经历6次转学,她在自己的时区里跑赢了时间
☞里士满大学·ED录取 | 做一切想做的,没有人可以定义我。
☞莱斯大学·ED录取 | 一个邻家大男孩的3年蛰伏,升级打怪的逐梦路
☞英美理工科offer收割机:“机器人”Ronaldo的自我迭代实录
☞南加大·RD实录 | “天生辩论家”Irey:永远在挖掘,永远在推翻;包括世界,包括自己。
☞第一批被伯克利选中的人:全能理工生David的“抢跑”之路
☞CMU·RD实录 | 细腻的完美主义者Stephen:申请是一场由内至外的自我探索
☞ 剑桥生物录取 | 专业、专注、专一的AP党Aaron:极致热爱值得被偏爱!
☞ 剑桥经济录取 | GPA、竞赛、语言、标化全线拉满的IB党Tom:时间管理不是问题!
☞ Emory·ED实录 | “足尖精灵”Vera:坚持一件「小事」也是一件「伟大的事」
☞ 纽大·ED实录 | 乐天派Ricky:也不是非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关注【橡沐国际教育】公众号
随时掌握留学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