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云间的崆峒美学

政务   2024-10-03 10:57   甘肃  

落在云间的崆峒美学

柳娜/文 徐振华/图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崆峒有情,亘古未变。
 在崆峒,一山一水,都是未见的风景。一草一木,都是旧相识。如果秋天只能去一个地方,那只能是崆峒山,撩开层层云雾,这里,藏着秋天最美的梦。
  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温柔地环抱着它。它以它的雄秀和神圣,挣脱了地理的束缚,化为离人间最近的天堂。
 崆峒是山,更是一本探索中华文明的具象指南。密林秀水之间,皇帝问道广成子,收获了治国、养生之道;八台九宫十二院的古建筑依山而建,堪称“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崆峒武功横空出世,闻名天下……走进它,就走进了五千年的精神脉络;走进它,可以触碰到落在云间的崆峒美学。




 秋日里的崆峒云海,是诸多过客记忆里的惊鸿一瞥,更是崆峒山的最佳语境。
 站在崆峒之巅,俯首脚下云海,望驾山、皇城、雷声峰、南台、棋盘岭、香山,这些平日里耸峙的山峰,都化成了云海中的孤岛,小舟一样,在浩瀚无际的涛涛云海上浮浮沉沉。
云山雾海中,崆峒山棋盘岭上仙子对弈的身影若隐若现。
 自黄帝问道的故事发生后,历代围绕崆峒山和问道题材,曾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和文化精品。棋盘岭便是其中之一。
 棋盘岭位于雷声峰之南翼,是孤岩上呈现的兀立悬壁,直面弹筝峡,平台中央有数株千年巨松高耸云天。纵目四望,早霞迟晖,风来风往,云卷云舒,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东南悬壁上沿,有一株奇松拱围石枰棋,犹如位观者,后人称之为“观棋松”。此处相传是广成子与赤松子对弈的地方,棋盘岭由此得名。距今近5000年的棋盘岭,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对弈之地,也为平凉赢得了“围棋之乡”的美名。
 崆峒之美,岂止一面。
 位于崆峒山皇城老君楼内的老子八十一化图,属于国内罕见的同题材明代壁画,承袭了宋代道教院体宫观壁画遗风,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大。表现人物、山水、楼阁、水榭主次分明,安排妥帖,井然有序。人物造型主次分明,面孔正侧向背各有特征。在衣冠服饰表现上,神灵和俗人弟子都着中原汉服,根据朝代官爵等级分明。在线描方面全面继承了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线描程式,肢体衣折采用铁线描,并独具匠心地将传统山水绘画中的骷髅皴法运用到人物画的衣折明暗处理上,使人物形体和衣冠服饰更加丰满厚重,飘逸流动。在色彩运用上强调随类赋色,追求华丽典雅,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在每幅画面重点人物衣冠服饰、带钩上,采用沥粉走金,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整个画面熠熠生辉,大气恢宏,构成一幅严谨而又整饬的立体艺术。
 惊鸿过客,挥墨便是绝唱。
 北宋杨世昌的《崆峒问道图》,长髯仙人和轩辕黄帝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轻和流畅,格调高古。明代戴进的《洞天问道图》,画面左侧峰峦突起,直入云霄,右侧古松茂蔚,老干虬枝。山谷险道上,身着衮服的皇帝孤身赴洞天问道。山谷险道通往洞天,山石用斧劈皴,人物作琴弦描,结构严谨,笔法秀劲,深远之处皴擦紧密,传达出了空间深远之感。两幅传世珍品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山之意象,重叠着画家和诗人的无限想象。有谭嗣同“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的气象万千,有骆宾王“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的辽阔旷远,有李白“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的壮怀激烈,有杜甫“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豪气干云,有夏元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豁然开朗,有游师雄的“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的悠然神往……山在这里,才思在这里,诗人的咏叹也在这里。
 崆峒山,自有一种清晰的灵性。有了人的赞美和注视,它便有了山水人文的蕴。

 崆峒山永恒存在着,在云间,一年年地青绿黄橙着。朝天门前背砖的石羊,“八台九宫十二院”,也似乎成了这永恒的一部分。
 这背砖的石羊,神态温柔又安祥,它们是崆峒山古代建筑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崆峒山建设的功臣。唐朝初年,唐太宗曾给崆峒山亲赐田亩,兴建道观寺院。当时的上天梯还没有完全开凿好,因此,皇城上的建筑材料都是靠羊们驮上去的。后来,为了铭记当初开山的历史,人们就给背砖的羊们雕刻了石像,作为永久的纪念。时至今日,它们依然用忠义守护着这远离尘世的一方净土。
 八台九宫十二院矗立在云端,如同天上宫阙。宋明时期的匠人用他们的智慧建造出了与崆峒山命脉紧密联系的建筑。建造者早已不在,然而历史的文明和印迹却贯穿于那立体的艺术之中。在这里,可以看到平凉古建最为丰富的缩影。
  皇城建筑群、雷声峰建筑群和凌空塔三处古建筑群,都是宋代和明代的遗存,堪称“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崆峒山“宫观之首”的皇城建筑群,规模宏大,错落有致,既自成一局,又相互联系,呈现出殿上建殿、殿上有殿、殿后藏殿的格式,神秘奇崛,独具匠心。雷声峰建筑群顺应山势,建在三面峭壁之上,随山脊起伏错落变化,其险峻陡峭之取势,横空驰骋之韵律,堪称“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明代宝塔,既是古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崆峒山的镇山之宝。行走在崆峒山古建筑之间,仿佛是场时间和空间的穿越,感受着难以置信的美。这些建筑群形制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那是建筑,也是心之归所。
  庄严的古建之上,也有天然造化的灵动之笔。凌空塔上,一棵塔顶松迎风傲立。相传200多年前,有一对喜鹊在塔顶上筑巢,每天衔果实种子哺雏,遗失掉落的种子,慢慢长出一棵松树。经年累月,如今独树一帜。塔树共生的奇观,聚天地之灵气,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在此祈福。而这,并非冥冥之中的巧合。
 这棵塔顶松,是崆峒山乃至平凉良好生态环境的一个切面。崆峒山是西北罕见的一座动植物王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已知的植物有1000多种,已知各类动物300多种,白鹤在这里振翅,金钱豹在这里出没。崆峒山的生物多样性,为平凉人树立了一个生态文明的样板。正是在这种生态样板的鼓舞下,平凉人经过多年接续奋斗,荣获了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甘肃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的殊荣。
 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成就了气象万千的崆峒美学。当你深入这文化渊源之地,你便能真正理解、体验东方古典美学的诗意涌动,那是一个充满养分的空间。
 落在云端的崆峒美学,是人生行路中的一处惊喜与感动。当生活的琐碎日复一日消磨我们时,崆峒就成了遥远的惦念,在每一个繁星闪烁的夜晚,每一个人潮拥挤的早晨,呼唤我们到山里去,在那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中,在那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建筑线条里,领略中正、平和、优雅、庄严、写意的东方精神,体悟生命的另一种辽阔与美丽。(部分图片摄于国庆假日的崆峒山。)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审核丨冯宇强   刘   杰
编辑丨吴   鹏

平凉发布
我们将在这里为您第一时间发布平凉政务信息和民生资讯,讲述平凉好故事,传播平凉好声音,展示平凉新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