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近年来,文山州经济社会突飞猛进,许多文山儿女怀抱建设家乡的梦想返乡创业。他们执着创业,令人敬佩;他们不懈奋斗,令人赞叹。近期,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州融媒体中心推出“创业文山·奋斗最美”系列创业故事,用镜头、用笔记录全州广大创业者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创业力量”。
今天推出的是《创业文山·奋斗最美|侯正清:传承民族纺织技术 织就群众致富路》。
种麻、纺线、织布、缝衣……穿针引线、巧手制衣,多年的传承与积累,让马关县小坝子镇老懂寨村村民侯正清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纺织技术。而如今,侯正清正扛起传承的担子,通过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产业发展。
老懂寨村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存较完好,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习俗、麻布纺织、苗衣手工制作等传统文化,沿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老懂寨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困难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谋生活,世代相传的织布缝衣手艺逐渐失去了传承。为了传承苗族纺织技术,也为了让村里人能够就近务工,作为村小组长的侯正清谋划着发展苗族麻布服饰产业。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种麻织布做衣服的传统技艺得不到传承。我想,如果政策允许的话,我们就可以把种麻织布的技艺传承下去。”侯正清说。
2018年,侯正清申请成立了马关县兜蒙麻布加工有限公司,是全州特许种植工业大麻的企业。公司通过整合流转土地种植云南省农科院研发的脱毒工业麻100亩。聘请当地农户进行种植管理,待收割完毕,又将田地返还农户,进行水稻种植,既能保障工业大麻的种植生产又能实现群众土地流转增收、水稻种植的无缝衔接。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成为集种植麻、设计开发苗族麻布服饰、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族企业,既留住当地劳动力就近务工,也留住了边境一线稳边固边的群众力量。
“我们种出来的麻是用来纺织的,只用麻的纤维,晒干以后把外面这层纤维皮剥出来,再一根一根地连接起来,这样接好成麻团以后,拿到手工纺车上纺成线。”侯正清介绍,麻布的制作手续繁多,要经过种麻、割麻、晒麻、刮麻、舂麻、纺麻、煮线、洗线、碾线、理线、排线、上机、纺织、成布等工序,若是制作衣服,还需加上染布、磨布、裁剪、缝制、成衣等工序。而且这些工序中,每一道都要经过反反复复多次小工序才能完成,十分繁琐。倘若要制作花衣和褶裙,在成衣之后,还要另外挑花、刺绣、蜡染、打皱等。
为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公司将麻线的加工承包给周边农户,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麻线加工完成后进入麻布加工流程,目前该公司有纺织机械设备60套,吸纳周边村寨妇女20余人就业,按照10元/米的单价进行结算,每人日均收入100余元。
“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就对我们说,作为苗族姑娘一定要学会织布缝衣,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做了。我们欢迎年轻人来学织布缝衣服,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村民王秀莲说。
缘于苗族独特的纺织技术,侯正清还实现与安徽省六安市麻制品生产企业形成了墙布生产订单模式。
“做墙布需要大量的工人,总公司的需求量很大。下一步,我们想把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把产量做大,带动更多当地的老百姓就业,在家可以守土固边,还可以赚钱,能更好地照顾娃娃、老人。”侯正清说。
据了解,目前全镇共有40余户纯手工苗衣制作商与该公司建立供需关系,2023年实现墙布生产订单净利润额60万元,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侯正清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凭借大胆的创新精神,不仅保护了文化瑰宝,更引领群众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当地特色,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新路径。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罗孝学 通讯员:赵蒋虎
编 辑:姜婷婷 牟星
美 编:黄赓睿
二 审:苏 娟
终 审:代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