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医路通 | 破解“一人住院 全家受累”难题 免陪照护天津给出样本

健康   2024-11-14 14:51   天津  

今晚报 2024年11月5日 第20版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是每个家庭都有可能面对的现实难题。


  在病房里陪伴病人,家属的心情五味杂陈。面对病床上家人的状况,他们不仅要承受心理上的煎熬,还要承担体力上的高强度付出,这常常导致他们饮食不佳、睡眠不足。尽管如此,家属们仍需强打精神,为家人提供战胜病魔的信心。


  日前,国家医保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的通知,特别提到“免陪照护服务”。这项服务是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不再依赖患者家属亲自陪护,也无需家属自聘护工。


  免陪照护服务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已实行了20年,这20年一路走来,究竟有哪些经验可以推广?哪些环节需要加强?免陪照护服务能否全面铺开呢?


父母病了儿女疲惫

  

  高先生近日遇到了难题,一边是住院卧床的父亲需要照顾,一边是单位繁杂的工作需要处理,该如何做出选择呢?


  获知老人要住院治疗,高先生一家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谁来陪伴?“父母都70多岁了,我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我还是独生子,这段时间的确分身乏术。”他说。这时,作为儿子就得往前冲,这也是孝文化的最直观表达。


  作为患者家属,高先生最了解父亲的真实病情以及病情走向,这也是他不让母亲陪伴的主要原因——“担心她承受不住”。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高先生获知父亲的病情后,虽然心情很低落,但也要对信息进一步筛选:对卧床的父亲传递一个“版本”,既要让他对病情有所了解,又要对治疗充满信心;对在家揪心的母亲传递另一个“版本”,既要让她做些思想准备,又担心她心理承受力不足。


  除了心理上的煎熬,饮食起居也同样经受考验。如何按照医嘱给病人配餐?如何满足陪伴家属的一日三餐?如何用最平和的语气劝慰病人?病人起夜翻身如何第一时间察觉?几天下来,高先生头发乱了、胡须长了,脸上写满了疲惫。


  再谈工作,虽然单位给予高先生足够关照,但日常工作也要尽可能在线上完成,特别是他主管的项目遇到难题时,还需要到单位进一步处理。“住院这9天里,我换洗的衣服可以不带,但笔记本电脑要随身携带,经常看到我坐在病房走廊里,捧着电脑在工作。”高先生说。


  高先生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他在病房里与相似经历的患者家属交谈,大家面临的难题是共通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需要承担的压力陡然而增。放在过去,兄弟姐妹相互帮衬,压力会被分解,但很多“80后”往往需要独自担起家庭重任。


  目前,破解这个难题有没有渠道?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压力,但其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护工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当患者和家属着急用人时,短时间难以找到合适的护工。高先生说:“我在这里看到有的护工照顾病人多是例行公事,空余时间就在一旁玩手机,几乎不跟患者进行交流。”找到贴心的护工太难,况且护工和患者只是短暂相处,他们能够给予患者和家属的“情绪价值”不能奢求过高。同时,每天三四百元的护工费对于经济拮据的家庭也是不小的负担。


  57岁的范阿姨正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她的状况和高先生一家遇到的情况截然相反,这家医院推行的是免陪照护服务,日常治疗、护理由医护人员保障,用餐由营养科团队提供“定制服务”,家属每天在规定时间探望即可,大大缓解了他们的压力。


  范阿姨说:“住院这几天,孩子几乎每天都来探望,后来我就劝他别跑了,住在免陪照护服务的医院的确让人省心。”


一餐饭背后的良苦用心

  

  范阿姨和王阿姨两位患者住在同一间病房,临近中午,护士们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午餐,打开餐盒,两位阿姨的膳食完全不同。王阿姨的餐盒里配有70克米饭搭配250克蔬菜,辅以豆制品、肉制品;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范阿姨,主食则是125克的杂粮饽饽,配菜也以绿叶菜为主,略显清淡。她说:“最近医生正在为我调血糖,这是根据我的病情特意安排的糖尿病膳食。”


  范阿姨的主食上标有对应她床位的号码,意味着这个125克的杂粮饽饽专属于范阿姨,换到其他患者时无论是选材、重量都会因医嘱不同略有差异。


  走进第三中心医院营养科医疗膳食配制室,近1000名患者的饮食医嘱,都要在这里落实。医疗膳食配制室副主任董文军拿着一张医嘱单解释:“像糖尿病、肾病等需要严格控制摄入量的患者,这上面都标注着一日三餐肉、蛋、奶、菜的供给量,连植物油的用量都会精准到克,每一份都要单独称重,单独制作。更要确保当餐制作、当餐分发,保证患者膳食的食品安全。”这份医嘱单上明确标注着该患者的饮食禁忌,“全素”二字后面被标上两个惊叹号。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临床营养医师、护士、技师组成的百余人团队在通力合作。首先临床营养医师会根据住院患者的身高、体重、所患疾病、化验报告等数据进行综合科学分析,给每一位患者定制一份营养方案。接下来,近千份不同的膳食医嘱传到下一环节,每天入院、出院患者有变化,医嘱随时在调整,这也就意味着不可用昨日的经验准备今天的膳食。在配制室里随处可见电子秤,以克计算的膳食都是烹调师们一份份称量出来的。中午11时许,各病区的膳食护理员精准找到自己所管理的餐食,清点好数量放进餐车里保温,走专用送餐通道送到病房,确保膳食质量和温度。


  不到15分钟,忙碌的身影散去,膳食配制室又恢复了安静,每一个环节经过20年的磨合,已达到了高效率,一环扣着一环的节奏感是久久为功的成果。


  “在很多人看来,临床营养就是给患者提供点膳食,做好配餐,其实这背后是一整套体系在支撑着。”第三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李国逊说,“我们从2004年开始到今天,用20年的时间建立了包括营养风险筛查、营养状况评估、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营养诊断与治疗以及营养康复标准化的营养治疗体系,这是个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而这样的餐食每天要花多少钱呢?答案是只需8元。在市场上,8元钱买不到一杯奶茶,这里却能满足住院患者一日三餐,该院副院长孙志明一再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他说:“作为公立医院必须坚决维护姓‘公’的根本属性,承担起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作用。”


破解难题仍需通力合作

  

  目前,我市包括第三中心医院在内的多家医院相继开展了免陪照护服务,各家医院采用的模式有所差异,但目标相同:让患者得到最优服务,缓解在膳食保障、生活照顾、陪护探视等环节给患者家属带来的压力。


  以第三中心医院为例,他们推行的免陪照护服务全部由护士完成,全院目前有近1300张床位、匹配的护士有1100余名,全院护床比是0.87:1,病区护床比是0.62:1,位居我市前列。


  该院临床护理中心主任田丽是推行免陪照护服务的亲历者、见证者,从2004年提供住院患者包餐制,到2005年1月在部分科室试行免陪照护服务,再到当年6月全院推广,每一步田丽都参与其中。她说:“这个过程基于大量的调研数据,我们先后克服了‘三个难关’,患者安全关、患者家属信任关、支持保障关,这考验着一家医院的护士队伍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及医疗护理员规范化服务能力等方面,更考验着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


  支撑起这项工程离不开强大的护理团队,不同级别护士负责不同病情、护理难度、技术要求的患者,体现能级对应。通过科学测算,依据患者病情、技术难度、风险程度、自理能力等将护理单元进行分类。结合岗位工作量、技术难度、专业要求和工作风险,配置各层级护理人员。


  神经内科病区护士长赵莹说:“我们这个病区配备床位50张,现在在岗的护士9人,整个病区再无旁人,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为诊疗创造良好工作环境,营造了‘静、净、敬’的健康医疗秩序。”


  患者王阿姨说:“护士们对患者可精心了,毫不夸张地说,女儿做不到的事,护士们都为我做到了。像我这样能够完全自理的患者,每天只收取15元护理费,整个疗程算下来,都不够请护工一天的费用。”一旁的范阿姨补充道:“关键这些孩子真专业,都是护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用实惠的价格享受到了专业的护理,很知足。”


  副院长孙志明说:“推行的免陪照护服务是解决陪护难、陪护贵的有益尝试,全国多地的医院都来天津取经,我们也在不断向主管部门汇报经验、做法以及不足。这中间医院投入的成本很高,但从利于医患关系和谐,提升社会幸福指数,提升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满意度来看,这笔投入是值得的。我们通过提升管理水平、节省运行成本等方式筹集资金,平稳运行了20年。”


  20年的数据证明,实行免陪照护服务住院,能有效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减少医患纠纷,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难题需要破解,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用20年给出了沉甸甸的经验,这份经验如何进一步转化,患者、家属、医院和全社会仍需合力完成。

来源:今晚报

编辑:张晓婉

校对:刘书怡

健康天津
权威发布政策信息,引导公众健康行为,帮助人们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健康宣教等多项健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