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 1963年生于合川区土场镇。从1991年开始,先后参加共计400余场展会(包括国际及全国),获得100多个奖项,其中包括国际金奖,全国省、市、区、县各种金、银、铜奖。1993年创办“木石缘堂”,同年6月在深圳国贸大厦举办个人展。1994年在成都举办大型木石因缘展,得到钱其琛和中外艺术学者的高度评价。1995年,四川省政府专门为其召开常务会议,将其作品定为特色文化。学艺至今,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独创野荷派和野风派,风格自成一家。彭勇照片
合川根雕艺术
手艺人彭勇与他的不灭匠魂
文|崔红 图|万芷希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庄子·渔父》中记载:“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心坚如岩,下笔如有神,亦可化腐朽为神奇。在几十载风雨路上,彭勇满经风霜,用遍生老茧的双手在木上刻下时光印记,然后才雕琢出栩栩如生的作品,终成一代大家。时光辗转,在那手起刀落间,我们看见的不只是一位手艺人的苦苦坚守,更是一位根雕艺术家拳拳匠心下的真挚情感。彭勇根雕作品
艺起合川 :用巧手让枯木“说话”
合川,三江汇流之地。这座山水之城不仅拥有着号称“上帝折鞭处”的钓鱼城、风韵犹存的涞滩古镇等历史文化古迹,还有周敦颐、张森楷、卢作孚、陶行知等先贤曾在此授业解惑,让此地成了名士聚集之地。时至今日,步入花甲之年的根雕大师彭勇也成了合川的人杰,更是一张能代表三江汇流之地的“文化名片”。回顾过往的学艺经历,他虽觉来路艰辛,但并不后悔。1963 年,彭勇诞生于合川的一个普通家庭,身上带着纯朴、自然的气息。他的父亲原是合川大同街的住户,后来外出谋生,在1962 年落户于合川土场镇。与此同时,他的母亲也并非从事艺术之人。尽管出身平平,彭勇却对艺术抱有天然的热情。
彭勇根雕作品
幼年时,彭勇喜爱到处刻刻画画,会用母亲做布鞋的切刀在木桌、凳子、木门等处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甚至曾因想要带回自家屋后林子里适合雕刻的桑木而不幸划破了手,流了不少血。外婆家院子里的石雕,以及各家祖坟石碑上的深刻纹路,也烙印在他的脑海里。后来,做漆画的舅舅察觉到他对雕刻的热爱,经常教他一些雕刻技法,成了他根雕之路上的引路人。到了十七八岁时,彭勇的父母对他所喜爱的根雕产生了不满。在他们看来,这种技艺总归不能糊口。于是,彭勇在父母的干预下,只能将自己收集来的树根藏在山上的老屋里,待到他有空闲时,才偷摸着来到这里,不断提高自己的手上功夫。这一系列举动,正好应了他脱口而出的那句“吾非千里之能,然有千里之志”。20 世纪 70 年代,彭勇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根雕作品。只不过,此时的他对于根雕的价值并未有清晰的认识,更多的时候还只是纯粹的热爱。与此同时,他在继续根雕雕刻日常时,还将心思放在了办家具厂上,并大获成功。原本以为就此会安稳生活的彭勇,却决定在 1991年关闭家具厂,继续自己的根雕事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彭勇踏上四处参展、办展的日子。1993 年,他肩担扁担,挑着自己的根雕作品来到深圳举办个人根艺作品展。同年,他的作品《目空一切》《情侣》分获刘开渠根艺奖(当今中国根艺美术界的最高奖项)、优秀作品奖。后来,他又去了成都,自费办展两年, 以致经济拮据,还需父母拿粮食来接济自己。1995 年 9 月,彭勇在北京举办个人根雕、木雕展,其中被评为一等奖的作品《荷塘秋色》在名家作品里脱颖而出。除此之外,香港、大连等地也曾留下他的足迹。在他的记忆里,这一路上不只有风雨,更有人间真情。“那时我从成都办展回合川,坐着客车,还得将材料放在行李架上,到了重庆下车后,兜里实在没钱了。一位好心的大姐,知道我是搞艺术的,抵押盘子帮了我一把。最后,还是我的父亲带我走了一天一夜回到了合川。”彭勇想起此事,语气轻松,大有“千帆过尽心已静”之感。长时间的办展也让彭勇的名气猛增,更让他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进入大众视野。1999 年,他创作的作品《百年朝凤》甚至在拍卖市场上被叫价到了三百多万。“我没有出手,实在是有些舍不得,我更希望我的作品可以挂在人民大会堂上。”彭勇如是说。千禧年后,彭勇在这条根雕艺术之路上终于立住了脚跟。2000年5月,他的作品《金龙腾飞》获刘开渠根艺奖银牌,作品《荷花》获得了铜牌;2001年,他获评重庆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天津举办国际大师联谊展,彭勇的作品《春风》获得国际金奖;2008年,彭勇获评重庆市首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2017年,彭勇被评选为重庆市年度十大“巴渝工匠”之一。常常自称是农民的彭勇,就这样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断突破自我,终成一位登上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为了建好自己的个人根雕博物馆,他始终坚持初心,终才在合川闯出了名堂,拥有了一家对外开放的“木石缘堂”。
“木石缘堂”内景
探馆寻宝 :延续与根雕的木石情缘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终身误》一曲里写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此句诗被用作形容宝玉和黛玉的前世姻缘。如今,钟爱《红楼梦》的中国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题字“木石缘堂”,赠予了彭勇,其深刻寓意不言而喻。“木石缘堂”是一家对外开放的私人根雕博物馆,而它的主人就是彭勇。这家私人根雕博物馆就坐落在合川土场镇。2004 年,四处闯荡的彭勇萌生出在家乡置办产业的想法,后花了巨款买下这栋民国建筑。自此以后,十年时间转瞬而过。2014 年,彭勇才终于将此处改造成自己的私人根雕博物馆。“这个想法得益于我的恩师——王朝闻先生。我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与他相识,后来他也多次致电关心我近况。在我的美学路上,他无疑承担了启蒙者的角色,更让我懂得艺术作品需要有一个好的安放之地。你珍视它,它的价值就无法衡量。”彭勇笑谈。走进合川土场镇,从文星广场过,穿过一条公路,便可抵达“木石缘堂”。这栋民国建筑,青瓦覆顶,黛砖砌墙,围成四方院落。推开铁门,步入其中,方知内里乾坤。门后并非建筑内部,是我鼎盛时期的作品,融入了春夏秋冬,其中龙吐出的莲花寓意着文化生生不息之意。之前有人叫价 500万,想要买下这件作品,而我没动心思出手它。”彭勇坦诚地讲道。彭勇参加中国印象·秀美重庆文化艺术国际巡游(俄罗斯站)活动。
坚守寻根:在艺术之路上不忘初心
2023 年 10 月12 日至16 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其中,来自合川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勇,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渝双城经济圈同根同源非遗竞技展”中荣获“木艺类最佳匠心奖”。“我是临时通知参赛的,所以是在两个小时内雕刻 出了作品的大概模样,而其他大多数参赛者都是拿着做好的作品来参赛。那时候,整个比赛现场全是我凿木的动静。”回忆起这事儿的彭勇,语气带着几分笑意。时至今日,从艺几十年的彭勇早已身经百战。纵览过往经历,他曾感情真挚地写下一首诗:“一身寻根未忘根,路路走来好艰辛。正在走投无路时,正好背后有宗亲。”此诗不仅可看出彭勇的个人文学素养,亦可看见他回到合川的用意所在。显而易见,合川便是彭勇的根。“我回合川的时候,曾被人苦口婆心地劝留在成都发展。但我还是毅然选择回到合川,开了这家私人根雕博物馆,就是有落叶归根的意思。”彭勇不仅人回到了合川,在艺术创作上也有了回到初心的想法,“目前,我也会围绕《道德经》或佛学经典来进行艺术创作,但是一般没有特定的创作主题,更多是为了减少人为的匠气,寻求自然之法。没有偏爱的艺术,也许才能在群众中更为广泛地传播吧。”与此同时,彭勇也从现实生活中得到了灵光一现的瞬间。在疫情期间,彭勇始终保持着自己看新闻的习惯。那时候,他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新闻报道而感动,从而创作了暂定名为《傲雪》的作品。他在无声的木上雕琢,刻画出了梅的铮铮傲骨,表达了在大是大非面前,中国人无与伦比的凝聚力。此后,春节期间,彭勇更是创作出了《虎虎生威》等具有好意头的作品。彭勇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进行现场作品创作,
2024 年开春,身体抱恙的彭勇躺在病床上,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创作。“因为生病,我有时候需要输液,就会将灵感用视频记录下来,好为之后的创作留下影像资料。”作为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彭勇,在生病期间十分努力地创作灵感之作——《丝绸新语》(暂定名),期盼可以将它送到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大放异彩。艺术创作令人欣喜,但谈及艺术传承,彭勇难免会有几分遗憾。“慕名前来学习的人虽然不少,但是很多都坚持不到三个月。现在有些人还是太浮躁了。我很希望自己的一身技艺能够后继有人。目前,我也在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根雕,从而真正将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美学泰斗王朝闻曾评价彭勇的作品:“区别于人为雕塑的根艺,应取天然之美见长。倘若掉以轻心而砍杀一通,则后悔莫及而徒感失策。”彭勇行至今日,从一位农民蝶变成艺术家,究其根本,是因他始终在这风雨路上不忘初心,并铭记恩师的教诲,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合川区嘉滨南路619号
(东津沱公园内)
开放时间:09:00—17:00(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