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山水中
画家梁益君的人生三境界
文|秦九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梁益君1960年生于重庆
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
1982年获学士学位 1988年起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至今。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与人们想象中高冷的老艺术家形象不同,梁益君老师本人幽默开朗、乐于交友。他并不刻意保持艺术家的神秘性,反而很“接地气”,热衷于向朋友们分享一切美好事物,包括他的画,和他的生活。
天才画家“出名要趁早”
纵观梁益君的艺术之路,称得上一句“少年天才”,他早年在重庆市中心念书,十岁时便遇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文启亨。从西师毕业的文启亨指导年幼的梁益君进行儿童画创作,深感于他的艺术天赋,就推荐他到重庆市少年宫进行学习,接受少年宫专业的美术培训。在少年宫时期,他遇到了两位印象非常深刻的老师,一位是川美毕业的蔡晏良老师,一位是来自浙江美术学院的郭无老师,这两位老师主要教孩子们素描课,又对西方色彩有一定了解,梁益君也是在那时就接触到了素描、色彩等专业训练,他在少年宫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奠定了非常扎实的美术基础。中国的禅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意思是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看待世界的眼光变得复杂,这时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 ;可若突破了这重迷障,便会茅塞顿开,回归自然,内心不再为外物的变化动摇,山自然是单纯的山,水也还是单纯的水。在笔者看来,梁益君的艺术生命与这句禅语相当契合,跨越了岁月的磋磨,已过耳顺之年的他对世界持有一种天然的乐观态度,他的作品色彩丰富,朴素隽永,展现了他对自然风景的一片赤诚。▲ 梁益君作品《牧归》,套色木刻,43cm ×56 cm, 1981年。
1977 年,高考恢复,那时的政策允许在校高中生参加高考,因此,才上高一的梁益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加了川美的招生考试,金子即使在沙漠中也会发光,他的才华完全没有因为年轻而显得单薄,很快就被顺利录取。那时,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已成为川美 77 级绘画系的一员。▲ 梁益君作品《希望的田野》,套色木刻,43cm×56 cm,1985年。
当时川美分为绘画系、设计系和雕塑系三大系,细分到专业上,梁益君就读于版画专业。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甚至可以说,中国是版画的故乡。中国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在中国美术史上,版画是重要篇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我国版画在唐代已有较高水平。20 世纪 30 年代,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继承传统版画技艺、借鉴欧洲版画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版画的便捷性、大众性、可复制性,使新兴木刻艺术成为“时代的战鼓”和“革命的号角”,拉开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序幕。抗战爆发后,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理念被青年革命者们带到延安,以大众化、民族化的作品,鼓舞民族斗志、铭刻红色记忆,播下版画艺术向时代、为人民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版画艺术沿着现实主义创作方向不断开拓,工业版画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风格流派大放异彩。
▲ 梁益君作品
《绿了.车田乡》
油画,150cm×120cm,2019年
▲ 梁益君作品《赛罕坝之秋》油画, 80cm×100cm,2018年
梁益君在校学习期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版画作品,1980 年,他创作的木刻版画《梦》入选四川青年美展,获优秀奖,也被全国知名的美术杂志收录发表。1982 年,他从川美毕业,被分配到涪陵群众艺术馆工作,但 1983 年时,他在校创作的作品《牧归》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相较于许多画家早年的曲折经历,梁益君的艺术之路顺风顺水得多,或许也正因如此,使他始终对生活保持着一副天然的赤子心肠,得以在作品中展现自己温暖的笔触。
在涪陵群众艺术馆工作的七年间,梁益君充分地亲近大自然,艺术馆内的物质条件虽然不算理想,但工作环境却很宽松,可以随时到所属各县去体验生活。他借此机会画了不少风景画,因此对风景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山山水水结下不解之缘。▲ 梁益君作品《老家-龙洞乡之二》,油画,60cm×80cm,2021年
▲ 梁益君作品《快乐.阳光-典登乡》,丝网版画, 56cm×96cm,2009年1989 年,川美召回了梁益君,让他在版画系担任色彩教席。改革开放初期的川美版画系教学中,突出的亮点之一是冯星平先生的素描教学。冯氏素描既不受制于光照,也不要求还原视觉真实,但注重内在结构的解析与整合,并纳入精神性表现的逻辑展开。冯氏素描的创造性呈现在川美的 77 级、78 级大放异彩,但在当时,版画专业的色彩课却还是按常规路子教学,课时也不多,导致学生们从素描和色彩两课学习的认知方式颇有差别,直到梁益君的归来,填补了川美色彩课的缺憾。梁益君执教严谨,注重教学方法的实效性研究,对版画系色彩教学进行针对性探索,身体力行地画了许多教学范画,其作品描绘的对象多为人物(含人体),深得冯氏素描造型的真传,并探索到与造型较为匹配的色彩语言路径,运用主观处理,展现或凝重或潇洒的色彩魅力表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在这一阶段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版画作品,连续参加了三次中国美展,很多作品都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神州美术博物馆甚至是国外的机构,比如英国木刻基金会收藏。
▲ 梁益君作品《赛罕坝之冬》,油画, 80cm×100 cm,2018年。
在川美的教学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唯一遗憾的是,因为这种工作环境的转变,画风景的机会变少,他的风景画创作进入了一个长达十年“搁置期”。千禧年前后,梁益君带班去涪陵地区惠民乡写生,眼前熟悉的诗意的山水风物勾起了他对风景画尘封已久的热情,那之后,他更加把重心放在了风景创作上,有意识地用风景创作去参加美展。同为川美版画教授的同僚钟长清评价他 :“在艺术观念日新月异、艺术创作五彩缤纷的当今画界,梁益君的色彩风景以一种朴实、自然的风貌吸引着观众,他的风景作品是以赤诚之心与大自然对话的真情流露。面对时下众多无病呻吟,故弄玄虚之作,梁益君的风景画尤显质朴清新,赏心悦目。“一张风景画可能没有什么主题思想,但它能够让人感觉很喜悦、很优雅,或者很悲伤,这些都是艺术家将寄托在风景画内的感情传达给了观画者。”梁益君认为用人物来传达人的感情是直接浅显的,而画家如果将自我意志移情到自然风物上面,便多了一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趣,更符合中国文人追求留白写意的传统审美倾向。
▲ 梁益君作品《赛罕坝之春》,油画, 80cm×65 cm,2018年。
回归本真,自在随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梁益君在川美以执教严谨著称,但梁益君本人实际非常风趣乐观,与想象中刻板守旧的老艺术家形象截然不同,对于时下新的艺术风向,他也大多持包容接受的态度。他之前带过的学生们,有的探索新材料,有的研究新媒体,各自有不同方向的发展,他对此都喜闻乐见,认为年轻人敢于探索的勇气值得学习。从川美退休后,梁益君的创作更加自在,他将大量时间都花在外出写生上,每次都收获颇丰,他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但最终又回归到四川盆地中。“北方多平原,有一眼望尽的感觉 ;南方的风景比较多起伏,尤其是我们川渝,多的是青山绿水。其实有时我们到国外去,看到异域风光,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对创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更多的是吸收西方绘画在形式上的一些处理方式,学为己用。”▲ 梁益君作品《赛罕坝之夏》,油画, 80cm×200cm,2018年
合川是梁益君的老家,尽管由于读书工作的原因,他待在合川的时间并不长,但随着年岁渐长,他对家乡故土的感情有增无减。近几年回到合川时,城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与进步令他感叹,这位名家也期待自己能为合川美术做一些贡献。“我认为合川的美术在整个重庆的美术界都是位列前茅的,合川美术馆也在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我有幸参加过几次,到当地的名胜古迹去写生,那些自然风景非常漂亮。合川美术人的努力有目共睹,只是一点,全国大展的作品稍微有所欠缺,我希望他们能在今年的全国十四届美展中出现好的作品。” ▲ 梁益君作品《艳阳天》,丝网版画, 76cm×98cm,2004年
得益于几十年的岁月沉淀,现在的梁益君画画越来越轻松自如,如果用一个现下流行语来形容,那就是“佛系”。写生的地点随遇而安,所用的画材也因时就宜,时而油画时而水彩;有山就画山,遇到山谷就画山谷;晴天画,阴天也画。但他的作品却不失意境,色彩明快而含蓄,概括且丰富;画面对比强烈而和谐;率性的线条造型非常精准 ;不经意的笔触透露出深厚的功底 ;精巧构思而无矫饰。将风景放置于个人化的结构意识中,貌似平常,看似混沌,实则洒脱,画面单纯干净。一起参加写生活动的画家田亮曾不禁感叹到:“梁老师真的是在风景写生吗?他分明是在画自己,画那份重情重义的人生释意!”▲《护国寺边的大黄桷树》(油画)60 x80 cm 梁益君 合川钓鱼城然而,“佛系”的梁益君并非真的毫无野心,当被问起最满意的作品时,他仍有遗憾地回答 :“如果现在要落实到具体哪一幅,实际上还没有能达到最满意的作品。”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钻研版画,如今写生都以油画和水粉为主, 两者有很多差异,版画的重点在于简化绘画对象,主要考虑如何将绘画对象浓缩到同一平面构图的问题 ;而油画则更加讲究,需要考虑焦点透视、色光关系、自然衔接等多重要素。梁益君希望未来能将版画的艺术语言应用到油画写生中去,创作突破性的作品,届时,他便会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合川区嘉滨南路619号
(东津沱公园内)
开放时间:09:00—17:00(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