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非遗】孝义苏家庄村年俗

汽车   2025-02-03 20:46   山西  
苏家庄年俗,一个土色土香完整的文化生态,是汉民族历史的记忆。大多以物事操办、除旧迎新、庆喜纳福、奠拜祖先、祈求丰年、图腾信仰、社戏社火为主要内容的庆贺礼仪。

俗成形态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时间流程长;二是年俗文化内涵丰富;三是演绎了历史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人文古韵;四是有自己独特的年俗文化符号。年俗活动以“忙、贺、闹、收”四部曲展现了地域原生态文化特色。年俗“小中见大、大中融小”大节套小节融入风土人情,富有浓郁的农耕特色。


历史渊源——“爆竹声中一岁除,時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形象地描绘了我国民间传统的中国年万象更新的欢乐景象,春节俗称“年”或“过大年”。过年的“年”字,与我国最古老的农耕时代有关,最初含义是谷物的生长周期。《说文解字》解释说:“年,谷熟地。”《谷梁传·宣公十六年》曰:“五谷皆熟为有年。”所谓有年,就是好收成,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为庆贺丰收,迎接新一年的生产,人们在立春前后的农历正月初一欢聚一起“过大年”。
古人把春、夏、秋、冬四季转换的周期称为一年。这一年中,共有十二个月。“过年”的时间历代有别,夏代在正月初一,殷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代在十月初一。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恢复了“夏历”(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成为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
古代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岁首”等,并不叫春节。隋代杜台卿《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旦。”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这是正月初一为元旦说法的起源,把过年正式称为春节,则是近代形成的。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表现形式——年俗文化内涵丰富,相态温暖生动 充满了人性伦理之美的心理需要,集乡情、民情、族情、友情、家情、亲情情感之美的强烈升华,为衣、食、住、行、用、福、禄、寿、禧、财智慧之美的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苏家庄年俗,受地域文明的演绎催生,承孝义悠久的“孝义”历史文化积淀,依“祈福”庙会为雏形,尤其苏家庄村苏王二宅与靳郑大院走西口晋商文化的开智滋润,日臻鲜活完善。又因“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造就了苏家庄年俗的显著特点。苏家庄村的农耕年俗,时间拉得很长,从腊月初八开始,要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二时才结束。期间节中套节,喜庆吉祥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也叫腊日,是年俗节的前奏。腊也是合的意思,在新旧年衔接之际,举行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合祭”,古时称为“腊祭”。祭祀的形式是:在院中摆好八仙桌,由家长领着全家人摆上腊八粥、花馍等祭品,烧香、跪拜,求天地祖宗保佑,以取得来年丰收。苏家庄村的腊八粥,主要原料是黄米、小米、红豆、小麦、花生、桃仁、高粱米,红枣及白糖、红糖作点染。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生活的美好。除自家人吃外,还作为冬令佳品馈赠亲友。也会让家养的六畜吃一些,以示六畜兴旺。给六畜吃腊八粥,其他地方少见。值得一提的是,旧时村里还搞“溜冰山”活动,这种活动其他地方也很少见。人们用树枝扎成捆子,或用大扫帚,倒挂在四方木架上或长条桌上,到腊月初七夜,用水瓢一下一下从上往下浇水,水从枝条或扫帚中慢慢流下流成冰柱,直到天亮,就形成长短粗细不一的冰柱,称为“溜冰山”。腊月初八早晨,把冰山倒翻过来,贴上红纸对联和用纸剪成的孙悟空、猪八戒及八仙等人物,由村里的八音会引导,四个年轻人抬着冰山,穿大街走小巷,全村人都走出家门观看。据老人讲,搞此项活动一为来年消灾免病,二为来年的生产蕴蓄力量。
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灶节,民间又称这天为过小年,从此日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的状态。祭灶神的仪式一般是每家的男主人主持。在屋中灶台上摆供品,祭品主要有灶糖(麻糖的一种,用白粞做成,二厘米厚,直径一寸大小,形似西瓜,故名粞瓜)、火烧、花馍、猪肉及两杯酒。主持人跪在供祭前,上香点烛尽黄表后,口中祷告保佑一家人平安无事,家道亨通,礼毕燃放鞭炮送行。送灶神的灶糖黏性很强,是为了让灶王爷的嘴巴甜蜜专讲好话,又能黏住他的嘴巴不讲坏话。
一过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年。扫尘是苏家庄村除旧迎新的仪式之一,具有清洁、净化人居空间的象征意义。一过腊月二十四,村民们就开始备办年货。


腊月三十日为除夕,禁忌较多。如忌说鬼、死、杀等不吉利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骂人说话,忌随地大小便和泼污水,忌将酒、煤、灯、油搁在地上等。除夕是最忙碌的一天,必不可少的是往大门上挂红灯笼、贴春联、挂花红纸(挂花红纸这一民俗其他县市少见)、贴福字(倒贴福字是让福到来)、贴门神、贴喜帖、贴窗花、挂年画,在院正中用黑炭垒塔塔火(火炉)等。除夕之夜要吃年夜饭。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大人小孩围坐桌盘,共吃团圆饭。
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年夜饭要有鱼,以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主食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有“新年大发财,元宝滚滚来”之意。俗话有“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旧时包饺子,还会把几枚硬币包进去,如果谁先吃到,来年有福享,有钱挣。苏家庄村民称守岁为“熬年”,守夜的目的是祈求长寿。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过岁。”熬年不准小孩睡觉,要记家谱、背祖训,瞌睡时轮唱武氏第九代传人改编的《金箍棒》童谣。
守岁到晚上零时,要举行接神仪式。在八仙桌上摆上供品,由家中的长者主持,焚香、叩首。从正月初一零点开始,正式进入春节,首先是点燃院中的塔塔火(即点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表示来年的各项事业能够发达兴旺。同时鞭炮齐鸣,气氛极为热烈。正月初一早上开门时,要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门炮或开路炮。
正月初一,苏家庄有“吃甜头”的年俗,其他县市没有这种习俗。在除夕之夜用开水泼上一碗红糖水,放在室外冷冻,初一早晨破成冰块,每人抿一块。正月初一,人们穿新衣,戴新帽,祈福迎新。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苏家庄村的拜年,大体上分为家拜、近拜、远拜及团拜等形式。正月初一早晨,要举行家拜。小辈要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受拜后,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求福。近拜中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早饭后进行近拜。远拜则是本村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拜年。小孩子拜年,要给礼品或压岁钱。拜年时街上碰到人,均要拱手作揖,互相祝贺,多为“恭喜”“发财”一类吉语。拜年活动,小孩尊敬老人,长辈慈爱幼小,平辈互相尊重,人与人真诚祝愿,和谐了人际关系,加深了感情联络。


春节这一天,忌扫院、忌洗衣、忌使针。嫁出去的姑娘忌在娘家过年。特别忌说有碍告别之语。除夕晚上,大人们就一再叮嘱孩子,大年初一要特别快乐,不要使小性子,说话要尽说好话。大人禁忌打骂孩子。家庭主妇特别小心谨慎,防止打碎盘碗,万一失手打碎盘碗,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捡起来,扔到窑里,这是苏家庄禁忌的一个特点。春节鸡不出窝,喂上等饲料。

正月初一下午,村里开始举办文艺活动。苏家庄村的文艺活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年俗内容的《年俗大观园》,演唱《年俗大观园》是苏家庄独创;有民间吹打乐,主要是吹奏孝义特有的灯影调《十全全》、《富贵不断头》、《翻番溜》等;有晋剧、碗碗腔票友演唱,有龙灯舞等多种舞蹈,有传统的地秧歌等。文艺活动要持续到二月初二。其间还举办祈福庙会,此形式苏家庄独有。

正月初五日,旧称送穷节,民间俗称“破五”,商家谓之“开市日”。民间有一个迷信说法,这一天诸神下界巡视,早上放鞭炮表示迎神。做纸人掷之,谓之送穷。要将初一至初四积下的垃圾倒送。家庭主妇倒垃圾时,口里念叨着孝义和苏家庄当地才流行的歌谣:“穷姑姑走了富姑姑来,银子元宝滚进我家来”。反映人们对贫困生活的厌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天吃饺子,因饺子形似元宝谓之“吃进财宝”。
正月初八为谷神节。苏家庄村民称为“祭星节”。早晨,取五谷杂粮各一份,在田间地头,迎日扬洒,意喻五谷丰收。这天吃祭星火烧。正月初十农家称石头节,传说是石头的生日。为不“妨主”来年生活不愁、生产增收,要以酒肉设祭磨盘、米碾、碌碡(打场碾粮用)、碌砘(播种用)器具。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是年节期间最大的娱乐性节日。苏家庄,白天继续搞文艺活动,晚上村民纷纷走出家门,观花灯,猜灯谜,传承着共享的精神传统。当晚,最大的看点是慈胜寺祈福庙会的“燃灯表佛”民俗,多年的传承早已远离佛教的“圣义”,是家家户户“转运得福”必不可少的愿景蓝图。“燃灯表佛”的民俗,只有苏家庄才有。村民喜吃元宵,并把买来的元宵当作礼品馈赠亲友。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正月十六,苏家庄村就摆下九曲黄河阵让社火和群众进阵游乐。正月十六日是串游黄河的高潮,据考,明代时期孝义就有了这项民俗活动,民间素有“串黄河消百病”之说。阵内埋有三百六十五根柱子,布成九个弯曲的小阵,杆上悬挂琳琅满目的各种花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月二,龙抬头”说的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叫做“春龙节”。二月二正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惊蛰前后,据说龙睡了一整个冬天,从惊蛰这一天起,开始苏醒,要怒吼,要甩尾巴了,所以天上有了雷鸣。二月初二,也被称为“中和节”,民谣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苏家庄村民要爆玉米花。
吃爆米花,传说是天河龙王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雨,解救百姓,被玉帝压在大山下受罪,他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天河龙王,在院里设桌焚香,供上爆玉米花这个开花的“金豆”,使天河龙王重回天庭,继续为人间兴云布雨。这一天民众还吃煎饼,说是扯龙皮,护龙鳞。煎饼薄如纸,用白面和豆面制作,只有孝义和苏家庄才在这一天吃这种食品。
苏家庄年俗文化,多角度、多方位地反映了当地民俗史话、民俗风情等,内容丰富,精彩博大。苏家庄年俗是透视民族心理的一面镜子,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 来源: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

孝义强哥
讲好孝义故事,传播孝义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