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别畏难,先⼲起来再说!

科技   2024-12-14 19:18   浙江  
为了确保您能及时看到推文,请星标本公众号


一、⼤学时,我学到了 3 经验

两个⽉前,我参加了母校的毕业典礼。在武汉⼤学建校130 周年,被母校邀请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这对我来说是⾄⾼⽆上的荣誉。

1987 年,我考上武汉⼤学计算机系,在图书馆看了⼀本书《硅⾕之⽕》,建⽴了我⼀⽣的梦想。看完以后,热⾎沸腾, 激动得睡不着觉。

我在武⼤操场上,⾛了⼀圈⼜⼀圈,⾛了整整⼀个晚上。

我也想办⼀家伟⼤的公司,梦想之⽕在我⼼⾥彻底点燃了。

但是⼀个从县城出来的⼤⼀新⽣,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就想办⼀家伟⼤的公司。这不是天⽅夜谭吗?

那天我想了⼀晚上,越想越糊涂,完全理不清头绪。后来我想,⼲脆别想了,先把书读好吧。

1.两年修完四年课程

我⽴了⼀个在当时特别夸张的⽬标——两年修完⼤学所有课程。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要上两倍的课,写两倍的作业,过两倍的考试。⽤地狱模式读⼤学。

所以,我⾯临过很多难题。今天讲⼀讲其中的 3 个难点。

第⼀个问题,就是如何选课程?

刚上⼤学,对要读什么完全不了解。⾃⼰琢磨了很久,⼀头雾⽔。我就跑到⼤三、⼤四的宿舍,挨个敲⻔找⽼乡。

果然找到了⼏个学⻓,特别热情,跟我滔滔不绝地讲了⼏个⼩时,把整个⼤学的课程都讲了⼀遍。

哪个课容易?哪个课难?哪个课要先上?哪个课后上?

还顺便把各个⽼师的奇闻轶事,都给我⼋卦了⼀遍。⾛的时候,还把他们⽤过的教材、教辅,甚⾄课堂笔记都打包送给我了。

那⼀刻,我仿佛开了天眼,⼤学怎么读⼀下就明⽩了。

很多⼈遇到问题,总是喜欢⼀个⼈琢磨,觉得⾃⼰遇到的问题都是独⼀⽆⼆的,只能靠⾃⼰解决。

实际上你绝⼤部分的问题,别⼈都遇到过,都解决了,甚⾄有标准答案。你只需要去问⼀下就可以了。

这就是我上⼤学收获的第⼀个经验。

接着,第⼆个难点是如何搞定⾃学。

武汉⼤学的计算机系是从数学系⾥分出来的,学的全是数学系的专业。

要⾃学很麻烦,多半看不懂。

当时我咬着⽛往下⾛,读着读着突然开窍了。

反正看不2懂,跳过去直接看下⼀章。放⼀两周,拿出来再看第⼆遍,反复多读⼏遍,读着读着就懂了。

其实知识并不全是线性的,很多知识点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

前⾯看不懂,跳过去没关系的。

等后⾯看懂了,反过来可能就能看懂前⾯的。

这是⼀种很有名的学习⽅法——跳读。

今天的社会瞬息万变,光靠学校⾥学的知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我上学时学的是软件,今天⼲的是⼿机和汽⻋,专业差很多很多。

这么多年的历程,我觉得学习能⼒是最重要的能⼒。

所以,⼀定要掌握各种各样的学习⽅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以⾯对未来所有的挑战。

我遇到的第三个难点,是搞定点名。

点名在⼤学是⼀件⼤事。但是我的很多课,都是跟⾼年级同学⼀起上的。

我对同学都不太熟,⽽且要上两倍的课程,很多时间是冲突的,缺课就不可避免。

⼀旦遇到⽼师点名,同学⼜不熟怎么办?

⽽且很多课程有平时分,让我压⼒很⼤。

我花了很久时间琢磨,为什么⽼师都喜欢点名呢?

我觉得点名的⽬的,主要是监督同学们好好学习。

假如⽼师对我印象深刻,知道我没有偷懒,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是上课时,同学们特别喜欢坐后⾯,我总是坐第⼀排正中央。

坐到⽼师⼀眼就能看到的地⽅。

只要⽼师提问题,不管会不会,我总是第⼀个举⼿。

课间休息时,只要有不懂的,我总是主动跑去找⽼师请教。

⼀来⼆去,⽼师对我印象就深刻了。

⼤部分⽼师对我印象都挺好的,所以点名缺课就不是问题了。

就这样,我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搞定了四年所有的学分。

2.成为优秀的程序员

但是,计算机光修学分是不够的,把程序写好才是硬道理。

我的第⼆个⽬标,就是成为⼀个优秀的程序员。

30 多年前,电脑挺少。

全年级的同学上机实习,只有⼀台 68 千的⼩型机。

今天的 PC 叫微型机,⼩型机是⽐ PC 强很多的。

68 千的性能,⽐⼗年前的⼿机还要差很多。

最要命的是,同时挂了 20 多台终端,20 多个⼈⼀起⽤。

慢的真令⼈发指。

就是这样,还得凭票使⽤。

每个同学⼀周两张,每⼀张只有两个⼩时。

这点时间想把程序写好,真的是太难了。怎么办?

我的第⼀招,只要有空就跑到机房⻔⼝去排队,万⼀有同学迟到或者不来,我就去捡漏,就⽤⼈家的电脑。简直成了机房的⻔卫。

实在没有电脑⽤,我就站在旁边看。

如果遇到同学不会,我就去给⼈指点⼀下。

为了利⽤有限的上机时间,每次上机之前,我都是在纸上先把代码写好的,到了电脑前只要录⼊就⾏了。

为了提⾼效率,我找了张打印纸,把键盘拓印下来,贴在课桌上,⼀边上课,我就⼀边敲桌⼦练键盘。

如果实在没有电脑⽤,我就在纸上写,把教材⾥的⼀些程序拿出来写。

我对⾃⼰的要求就是:我要写得像教材⾥的示范程序⼀样。

所以,我当年在这⼀点上下了很⼤的功夫,我⼤⼀的时候,学的第⼀⻔编程课叫 Pascal 语⾔程序设计,⼤⼆的时候,有同学来告诉我说“我的 Pascal 作业变动到了新版的教材⾥”,这⼀刻我可激动,我觉得我下的功夫⽼师终于⻅到了。

后来,我就到导师的实验室帮忙做课题。

这样,我就可以有电脑⽤了,在实验室的电脑前熬过了⼀个⼜⼀个的通宵,逐步修炼成同学眼⾥的技术⾼⼿。

⼏年前,我在知乎上看到了⼀段汇编的代码。

汇编是⼀个很难的语⾔,它特别接近于硬件的底层,相当于硬件的指令码。

这就是我⼤学⼆年级时候写的⼀个⼯具,这个⼯具是在DOS 平台上的⼀个内存管理⼯具,这个⼯具在当时特别⽕,⼏乎每个程序员⼈⼿⼀个。

后来我索性就全部开源了,⼤概 2000 多⾏。

30 多年前过去了,今天还有⼈在⽹上讨论,作为⼀个程序员,我还是有点⼩激动。

3.发表论⽂

接着,我要定下的第 3 个⽬标:在⼀级学报上发表论⽂。

作为本科⽣,发论⽂还是相当困难的。

我有了这个⽬标后,我就去请教了⽼师张德向教授,该怎么做?

他就给我出了个主意,说要不你把之前研究计算机病毒的思考整理寄给学报试试?

在当年,每个⽼师对我都挺好的,其中张德向教授是对我帮助最⼤,他在我⼏个很关键的时候都给了我巨⼤的帮助。

当时,国内刚刚经历了计算机病毒的第⼀次⼤爆发。

我当时特别有兴趣,花了很多时间琢磨,还写了⼀款杀毒软件。

其实,我⼼⾥⼀点底都没有,但是我还是按照张⽼师的建议,壮着胆⼦整理成了论⽂。

当时的论⽂都是写在稿⼦上,写完以后挺激动,拿去给好朋友看。他⼜⾃告奋勇,花了 3 天时间帮我誊写了⼀遍。

于是,承载着这么多⼈期待,这么多⼈帮助的论⽂,我就寄给了权威的学术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过了半年时间,我收到回信,论⽂被录⽤了。

我真的没想到,第⼀次投稿就中了。这篇论⽂被录⽤以后,在张⽼师的⿎励下,我⼜给当时的第三届全国⻘年计算机学术会议投稿,⼜录⽤了。

我今天回想起来,那些看起来很了不起的⽬标,试⼀试,也许没那么难。

所以我觉得,年轻⼈还是要有年轻⼈的魄⼒,不要听⼈家这个建议那个建议,敢想敢⼲最重要。

其实,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难,你去试⼀下,说不定就成了。

这是我发完论⽂以后最⼤的感受,之后我⾯对所有困难的时候,我都是⼀往⽆前,先⼲了再说。

这就是我在武汉⼤学的求学⽣涯。

很多⼈年轻的时候,都有和我⼀样类似的经历,可能因为⼀本书、⼀部电影或者⼀个⼈,梦想就被点燃。我幸运的是什么?

我幸运的是,我真的把梦想当回事,并且学会去拆解成⼀个⼜⼀个的⽬标,然后竭尽全⼒去完成。

梦想的⼒量是极其强⼤的,正是因为这个梦想,我想尽办法把各种各样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的创业经历

武⼤的求学⽣涯,也为我以后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找到合适的⼈,成功概率会⼤很多

在我⼤⼆的时候,我在武汉电⼦⼀条街上认识了⼀个朋友,他技术⽔平很⾼,他叫王全国。

他⽐我⼤ 4 岁,他是武⼤学⻓,留校当⽼师,在校办的⼀家⽹络设备公司上班。认识他以后,我就经常跑到他们公司蹭电脑,因为他们公司的电脑都是最新型号,我就在他们的演示机上写程序。

如果有客户过来,我就负责接待,给⼈演示。

很多⽼师以为我在那打⼯,其实不是,纯粹蹭电脑,没有⼯资,但他们公司中午管个盒饭。

后来,我跟王全国越来越熟,我们俩就约定在暑假写⼀款加密软件。

为什么要写加密软件?我这两天也想了想,可能是因为加密软件⽐较难,我们俩就想做点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决定做⼀款加密软件。

当时,他们的公司是电⼦⼀条街的⻔⾯房,⼈家⼀下班,我们就把卷帘⻔⼀拉,整个公司就成了我们两个的天下。

我当时写程序特喜欢开两台电脑,⼀台写程序,⼀台做测试,特别像段⼦⾥说的“等咱有了钱,⾖浆买两碗喝⼀碗,倒⼀碗”。

那段⽇⼦特别的快乐,我们经常写到凌晨三四点。

但⽆论我们睡得有多晚,第⼆天⼀定得准点起床,因为⼈家公司要开⻔营业。

就这样,没⽇没夜,我们⼲了 15 天,产品按期完成了。

这是我做的第⼀款商业软件 BITLOK 加密软件,1989 8⽉份做出来的。

这款软件定价 2,000 多,当时⼤家的⼯资可能不到 100块。

这个产品发布以后,在圈⼦⾥还很有影响⼒,很多开发者特别喜欢我们写的这个⼯具,卖的还不错,后来我们⼜升8级了⼏代,持续卖了多少年?

卖了六、七年,赚了不少钱。

这是我⼤三暑假第⼀次⼲,就⼤获成功,都有点飘飘然,但是我⼼⾥特别清楚,要不是和王全国⼀起⼲,肯定没戏。

各位想⼀想,当时我读⼤三,不到 20 岁。

如果没有王全国的经验资源,我可能想都想不到去⼲这件事情。

所以我⾃⼰有个很深的感受:⼀个⼈的能⼒再强也是有限的,找互补的朋友⼀起⼲,成功概率会⼤很多。

2.创业,要先想清楚

接着,我还在电⼦⼀条街上混了⼀年多,有位学⻓想创业,就来找我,答应得特别爽快,我特别兴奋,我觉得我终于有机会⼤展宏图,我的梦想就是创业。

我们公司起名叫三⾊,当时,我们有四个创始⼈,⼤家都是朋友,每个⼈分 25%的股份。

⼤家都渴望⼲⼀番⼤事业,每天都⼲得热⽕朝天,但随着公司到 10 多个⼈,问题就来了:谁说了算?

各位想⼀想,如果⼤事⼩事都要商量着⼲,多麻烦。

万⼀两个⼈意⻅不⼀致,⼀吵半天。后来,我们觉得这样不⾏,得选个董事⻓,⽽且还是⺠主选举。

我们在短短的⼏个⽉就改选了⼏次,⼤家都当了⼀遍董事⻓。

只有我⼀个没当过,主要他们嫌我年龄⼩,觉得我压不住场。

于是,我们从先卖电脑,接着写软件,甚⾄还做打字复印的业务。

为了伟⼤的梦想,我们什么⽣意都做,现实很残酷。

刚开始我们还挣了点钱,后来业务越来越多,反⽽挣钱越来越难。

有好多次,我在学校上晚⾃习,⼏个董事跑到教室来找我,拉我出去开会,商量⼀晚上也商量不出什么主意。

接着公司就开始发不出⼯资、吃不上饭,这个过程很煎熬。

这个时候,我们有个董事吹⽜说,我做⽣意不⾏,打麻将还⾏。

于是,我们就派他去跟⻝堂的师傅们打麻将,赚了⼀堆饭菜票,我们靠这个⼜熬了⼀段时间。

到后来赢得太多了,师傅也不带他玩了。

最后,我们的公司还是熬不下去,当时我们连散伙饭都没吃,就把公司清算关⻔了。

我分了⼀台 286 电脑,当年觉得特别累,睡了⼀觉,第⼆天早晨醒来后,⾛在校园⾥,⼀下⼦轻松了。

第⼀次创业,就这么结束了。

后来,我复盘过很多次,想⼀想我们真的是太幼稚了。

什么都没想清楚,就稀⾥糊涂⼲了。

多年以后,我⻅到了⼀个⼤学⽣创业的团队,他们也是四个股东,也是每⼈ 25%。我⼀看名⽚,好家伙,个个都是董事⻓。

我说你们谁负责?他们告诉我说,我们都是好朋友,凡事商量着来就⾏。

讲得特理直⽓壮。

那⼀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我觉得他们创业应该不太会顺利,只能默默祝他们好运。

3.创业,是使⼈成⻓最快的⽅法

我觉得,创业是使⼈成⻓最快的⽅法。

毕业以后去了⾦⼭,当时只有五六个⼈。

⾦⼭内部有⼀句话经常讲,⼀个⼈可能⾛得更快,但⼀群⼈才能⾛得更远。

2010 4 ⽉,我再次出发,怀揣着年轻时的梦想,和⼀群伙伴创办了⼩⽶。

回望过去 30 多年的创业之旅,就是不断追寻梦想,并不断成⻓的过程。

过去三年⼩⽶的⾼端探索,是我近 10 年来最痛苦,也是收获最⼤的⼀次成⻓。

它是从⼩⽶ 10 开始的,刚开始挺顺的。

但紧接着,⼩⽶11 遭遇了重⼤挫折。

我们憋了⼀⼝⽓,⼜花了很⼤的⼒⽓做了⼩⽶ 12,但仍然不达预期。⼤家完全没有想到,做⾼端这么难,投⼊这么⼤。不好的情绪在公司⾥弥漫,我找⼤家聊了很⻓时间。有的同事观点⾮常尖锐,让我异常意外。

有⼈说,做⾼端太难了,能不能不做了?有⼈说,⼩⽶品牌形象已经很固定了,要不换个品牌?

我⼀直以为,所有⼈都是万众⼀⼼,⼀定要把⾼端做成。

11真的没有想到,⼤家有这么⼤的分歧。

聊完以后,我的⼼情⾮常沉重,整个春节假期都没有过好。

过完春节的第⼀天,我就召开了⼀个紧急的战略讨论会。

这是⼩⽶历史上最⼤规模的战略讨论会。全集团所有的总经理都参加了,我⿎励⼤家畅所欲⾔。

当时讨论问题特别激烈,从下午⼀直吵到晚上,我在反复说服⼤家。

我们的创业梦想,就是把⼩⽶办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论多难,咬着⽛也要上。

这个⾏业有苹果、有三星,有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竞争极其激烈。

这么强⼤的同⾏,我觉得只有做⾼端,才能倒逼我们在技术上寻求突破,才能为未来赢得⽣存和发展的空间。

这不是想做还是不想做的问题,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死之战。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的动摇,必须死磕到底。

所以,我们就把⾼端化定为了集团战略,达成了⾼度的共识。

4.成⻓,⽐什么东⻄都重要

但是,⾼端的探索特别难。⽐如说影像,我们 2017 年就设⽴了独⽴的相机部,对影像特别重视。

当时投⼊也很⼤,⼼⽓也很⾼。我们要争取全球第⼀。

这个⽬标定下来后,整个研发团队群情激昂,下了很⼤12的功夫,迅速杀⼊了全球前三,接着⼲到了全球第⼆,接着费了很⼤劲⼲到了并列第⼀。

但是,要做到全球第⼀还是挺难的。

我们⽤了两年时间准备,专⻔定制了传感器,所有配置拉满,团队全部铺上,然后在调教上下了巨⼤的功夫。

在我们产品发布前的最后⼀天,我们终于收到了评测报告,全球第⼀。整个相机部都沸腾了,这是⼤家期待已久的巨⼤的成功。

谁也没有想到,产品上市第⼀天,就被⽤户疯狂吐槽。

我们⼀下⼦全蒙了,这么⽜的影像,全球第⼀配置,拉满参数,为啥还不满意?

经过极为痛苦地反思,我们彻底明⽩了,参数拉满不代表拍照好,更不代表⽤户满意。

怎么能拍出⽤户满意的好照⽚呢?

我就提了个⼤胆的建议,能不能找徕卡呢?

当我这个主意提出来以后,团队告诉我,徕卡找过我们,被我们拒绝了。

⽽且还被不同的团队拒绝了两次。

我真的有点愣住了。

当时压⼒挺⼤的。

我说,徕卡是最好的⽼师,只要⽤⼼学,我们的能⼒就⼀定会成⻓。

成⻓,⽐什么东⻄都重要。

问了⼏个摄影师的朋友,他们告诉我,徕卡的实⼒和影响⼒都是顶级的。

我们就下定决⼼跟徕卡签约了。

合作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办了件⼤事。是什么呢?

举办摄影培训班。我深知,只有懂摄影,爱摄影,才能做好摄影。

所以,我们正式邀请徕卡来⼩⽶科技园办摄影培训班。我逼着核⼼团队的所有成员上课。

说实话,这个上课还是挺不容易的。

因为平时特别忙,周末好不容易休息⼀天,还要上课、写作业。

有⼀次为了赶作业,⼀⼤早我就跑到⼩⽶科技园的星巴克拍照。

就这样,摄影⽂化的种⼦就在⼩⽶种下了,⽣根发芽。

我们内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家的热情都特别⾼,整个公司对摄影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谈到摄影,故事特别多,因为特别复杂,我讲⼀个简单的⼩故事。

这个⼤家知道吗?专业摄影套装,在⼿机上⼀卡就特别像相机。这么⼀个⼩产品,特别⽕。

我们⾸发优惠价定在了799 元,有⼀段时间被⽹上的⻩⽜炒到了 1400 多。

这个产品在⽴项的时候,曾经被我拍死了两次,知道为什么吗?

我也是学了摄影之后,⼀步⼀步深⼊了解摄影爱好者的喜好之后,终于懂了为什么。

所以,当第三次⽴项时,我就毫不犹豫⽀持。

这个很⽕的产品就诞⽣了。

各位想⼀想,同⼀个创意,同⼀个产品,当你改变认知以后,决策就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的摄影能⼒也在⼀步⼀步建⽴,拍出的⽚⼦也越来越好。

这样的探索与改变正发⽣在⼩⽶的⽅⽅⾯⾯,不仅仅是影像,我们对⾼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端产品的⼝碑和表现也越来越好。

5.只有认知的突破,才会有真正的成⻓

我说个⼩⽶ 13 的故事,⽆论是销量,还是⼝碑,⼩⽶ 13表现都不错。

这么好的⼀款产品,在我们研发过程中,也是两次差点夭折。

第⼀次是在⽴项的时候,当时⼩⽶ 12 不达预期,亏损严重。

⼩⽶ 13 要不要继续做⼩屏?⼤家争论很激烈,⼀半以上⼈都反对。

可能很多⼈不知道,要在这么⼩的尺⼨⾥⾯做到⽆短板、⽆阉割的全能旗舰的所有功能和体验,是个巨⼤的挑战,这对研发能⼒要求特别⾼。

所以,⼤家经常看到⼀些⼩尺⼨旗舰⼿机是阉割版,所以国内很少有同⾏做⼩尺⼨的全能旗舰。

我觉得更难的是什么?就算你做到了⼀款这样的好产品,它的成本⼀定很⾼,⽽且也未必卖得好,因为什么呢?

因为⼩屏⼿机显然就不如⼤屏⼿机好卖。⼤家同意吗?

所以我特别理解⼤家的纠结。

但是我依然认为,⼿感是最重要的客户体验。

就这样,我们的研发团队背⽔⼀战,迸发了巨⼤的战⽃⼒。在去年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进度,⼤家主动到⼩⽶科15技园进⾏封闭研发,过上了军训式的集体⽣活。

最终不负众望,⼩⽶ 13 产品极其出⾊。不谦虚的讲,很多地⽅的体验⼤幅度超越了 iPhone

所以,这个产品做的是相当好。这么好的产品,⼤家应该信⼼很⾜吧?不是的,第⼆次夭折就是在上市前夕的订货会上,⼤家信⼼不⾜,强烈建议砍掉。

我觉得这时的⽓氛⽐⽴项会上还要有压⼒,反对的⼈更多。

这个时候,虽然我是⽼板,我也不能瞎拍板。于是,我反复跟⼤家交流,⼀步⼀步把⼤家的担⼼搞清楚。

⾸先,我们⼩⽶ 12 不达预期,亏损严重。

假如⼩⽶ 13⼜输了,⼀亏就是⼏个亿,甚⾄⼗⼏个亿。

这些年⾥,我们在⾼端机⾥投了将近 100 个亿,压⼒巨⼤。

其次,我们所有的同⾏都是做的⼤屏,同事们也担⼼在这个价位上,我们的⼿机打得过吗?

所以,这么严峻的问题摆在眼前,我耐⼼的跟⼤家说,做⾼端⼀定要有耐⼼,⽤户的认同需要⼀个过程,⽽且这个过程可能⽐我们想象的要⻓,⾄少要⼲三代。

⽽且友商都不做,我们做,说明什么呀?

说明我们的产品是独特的,因为今天的竞争都是同质化竞争,我觉得我们就是要做独特的产品,做不⼀样的产品,做更好的产品。

⼤家看在我的坚持下,终于同意上市了。就这样,命运多⾇的⼩⽶ 13 终于⾯市。

16这个时候,还有⽶粉跟我开玩笑,⼩⽶旗舰买双不买单,他们要死等⼩⽶ 14,坚持不买⼩⽶ 13

我的⼩⼼脏⼜吓了⼀⼤跳,我脆弱的神经差点崩溃。

当时,我们谁也没想到,⼩⽶ 13 ⼀上市,⼝碑和销量双丰收,朋友们夸这叫⼩⽶的 13 ⾹。

就这样,我们连续⼲了三代的⼩屏全能旗舰。

巨⼤的决⼼,巨⼤的投⼊,巨⼤的耐⼼,终于收获了今天⼩⽶ 13 的成功。

虽然这个成功可能也不⼤,但来之不易,在我们内部也具备极为重⼤的意义,因为它是我们第⼀次做到了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的代表作。

它看起来参数没有那么猛,但是它成本很⾼,体验特别好。

所以⼩⽶ 13 的成功在我们内部坚定了⼀个很重要的共识:体验优先。

同时,我们过去三年总结的⾼端设计三原则也被⼤家接受了。

做⾼端,⾸先要⽆短板,同时在参数和体验有冲突的时候,要坚定站在体验这⼀边。

还有,软硬件⼀定要深度融合,完全拉通。

这样,才能对体验的全过程有⼀个彻底的保证。

所以,我认为有这样的认知,有这样的共识,⼩⽶未来的产品⼀定会越来越好。

⼩⽶的⾼端探索经过三年时间,上百亿的投⼊,⼏万⼈的努⼒,跌宕起伏,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突破。

在这场⾼端化的战役⾥,任何微⼩的成功都来之不易,背后都需要认知的改变和认知的突破。

所以,只有认知的突破,才会有真正的成⻓。这就是我近⼗年来最⼤的收获。

三、总结

这就是我给⼤家分享的,过去⽣涯⾥⼏次关键的成⻓。

在武⼤求学期间,我建⽴了⼀⽣的梦想,还学会了拆解⽬标。

在⾦⼭创业的过程之中,我完成了从程序员到管理者的蜕变。

创办⼩⽶,⼀个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愿景,⼀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我的梦想开始逐步⾛⼊了现实。

每⼀段经历,每⼀次蜕变,都是⼀次认知的突破,更是⼀次关键的成⻓。

最近⼏年,不少⼈都特别焦虑,特别迷茫,很多⼈问我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怎么才能保持内⼼的平静呢?

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成⻓。只有脚踏实地地成⻓,才有⾜够的⾃信、勇⽓与决⼼,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挑战。也只有脚踏实地的成⻓,才能让内⼼的充实,眼⾥有光,时时刻刻充满⼒量。

⼈⽣是⼀场⻢拉松,⼀时的成败得失都不是那么重要。

所有的⼈⽣难题,都将在成⻓中找到答案。

因梦想⽽伟⼤,⼜因坚持梦想⽽成⻓。

朋友们,愿你历经岁⽉洗礼,梦想依旧熠熠⽣辉。

朋友们,不管你的梦想是什么,我都真诚地祝福你,祝你梦想成真,祝你拥有⼀个快乐⽽充实的⼈⽣。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供阅者交流,不涉及任何观点或立场。其它问题请在本公号后台留言,我们将尽快处理。转载需注明原作者,并在首行标明以下信息:

来源:汽机宝哥(ID:qijibaoge)


汽机宝哥
除了电厂汽机,还谈点别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