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杭州市坚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致力于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践的市域样板。由杭州市教育局指导,杭州市校园短视频联盟主办,杭报集团杭州网精心策划并推出的《杭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名校长访谈》系列栏目全方位呈现学校在推进杭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携手书写杭州教育的新篇章,讲好属于杭州的新时代教育故事。
本期《杭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名校长访谈》特邀杭州竺可桢学校教育集团书记欧自黎走进演播厅,与我们分享 “杭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2022年,杭州市滨江区迎来了一所崭新的学校——浙江省杭州竺可桢学校。学校的创立,经竺可桢先生后人授权,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需求,浙江省杭州竺可桢学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滨文中学)、杭州浦沿中学整合组建为浙江省杭州竺可桢学校教育集团。这所学校承载着对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对卓越教育的坚定信念,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行。
▼
访谈的开篇,欧自黎引用了顾明远先生的金句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来表达他对于学生生命照护的重视。
“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为孩子的成才奠基,积极营造有利于孩子生命成长的环境。”以此理念为引领,学校设计了“六一习行日课”,每天在不同的时段让孩子们做这六件事。
每日“一”跑。晴天跑操场,雨雪跑楼道,学生每日跑步1500米,培养终身运动习惯。
每日“一”读。“阅读不是语文的附庸,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阅读力是基础能力。”学校安排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时光,实现三年阅读量不少于1000万字的计划。
每日“一”赏。学校把下课铃声变成五分钟的音乐欣赏短课,一周一循环,每天播放8首中外名曲,让学生能够识得曲名、识得作者、了解音乐表达的主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始终能够得到美育的熏陶、艺术的熏陶、音乐的熏陶”。
每日“一”省。日常反思是一种有效的的自我提升工具,通过每天5分钟的梳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包括每日“一”理、每日“一”展在内的“六一习行日课”落实对身体的培养、对阅读的培养、对审美的培养,促进学生社会情绪能力认识和情绪自我管理等等,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人才是民族发展的第一资源。竺可桢学校坐落在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的滨江,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上,基础教育在孕育未来创新人才方面,重要性更为凸显。如何站在城区发展的视角、人才培养的视角,来重新解读教育、定义教育,欧自黎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过去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偏重于记忆和重现,把知识看成客观真理或客观事实。今天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全是这样,你还得理解知识,还得能够解决问题。”
在他眼中,知识的传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和传导。
基于课程改革要求和教育发展规律,竺可桢教育集团率先在集团内的浦沿中学把项目化的学习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名片,并提出了KUD(K=Knowledg,U=Understanding,D=Do)课程目标模型。
例如《斜坡建地基》项目就源于真实的生活问题——“如何在30度的斜坡上建造地基”。在项目中,学生不仅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还需要理解《运动和力》单元的力学原理,并探索不同的机械运动形式。通过绘制受力图、改变影响摩擦力因素等方法做出方案设计,并通过动手实践验证其可行性。
欧自黎说:“老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解决问题,能够实践,能够迁移,要产出导向,也就是学到的知识能够学会应用。”
▼
建好一所学校,家校之间的和谐关系至关重要。作为一所新创立的学校,如何将教师、学生、家长纳入一种全新的关系中,从而全面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成长的实现,欧自黎有自己的深刻思考:“老师与家长不是单纯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而是教育合伙人的关系。”欧自黎强调,家长和学校应共同经营孩子的教育事业。
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竺可桢学校特别成立了“家长进修学院”,不仅给学生成长护航,也为家长的提升赋能,以定制化的思路,为家长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课程,帮助他们与孩子一起进步。
这样的“进修学院”有些什么“课程”呢?欧自黎介绍,“家长进修学院”的课程内容包括家庭教育指导、亲子关系培养、心理辅导等方面,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形成家校教育良性互动。”
在设立丰富课程的同时,学校还为此设立了评价机制,每年评选优秀家长,以此鼓励更多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在欧自黎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具象,它深深融入学校的点滴日常中,融入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其核心,是教育者始终以学生的成长为依归,全面关注、回应老师、学生、家长、学校四个方面的诉求和期待。“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者做学生的最大利益的维护者,做学生的陪伴者。” 在欧自黎看来,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要让师生有更多的尊严体验、学生有更高的学业成绩、家长有更高的满意度、学校有更高的美誉度”,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四“更”目标,通过他们,学校得以全面提升教育理念,推动教育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来源:杭州网教育 记者 张韵佳/文 骆一格/摄像 林舒然/视频 王潇艺/短视频
编辑:倪朦
审核:胡菲菲、戎丽娟、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