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人究竟活到多少岁,才算是“颐养天年”?看完涨见识了

乐活   2024-11-13 10:58   湖南  

长寿,这无疑是每个人的愿望。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同时也祝福自己的父母能长命百岁。

而且在我国民间也一直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颐养天年”。那到底人活到多少岁才算是“颐养天年”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一起来唠一唠。

什么是“天年”?

古人云“人生70古来稀”,说的就是人能活到70岁,这就是非常罕见的了,是很长寿的了。

因为在那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匮乏,能活到70岁着实不易,堪称尽享天年。

然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不说,而且最重要的是医疗卫生条件也显著改善了,相比于过去简直是天壤之别了,因此人均寿命也是在不断的攀升。

目前我国人均寿命都在70多岁,而在城市和许多发达地区,人均寿命已接近 80 岁。就算是在农村地区,像八九十岁的老人也不少,而一些百岁以上的老人也不再是凤毛麟角了。

另外从传统概念来讲,“天年”即天赋的年寿、自然的寿命。古代养生家和医学家认为应在100至120 岁之间,可实际上即便是到了今天,能超越120岁这一极限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所以,“颐养天年”往往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与说辞,并没有确切的年龄界定,只要年事较高、生活状态尚可便可如此形容。

如今大部分专家从现代医学角度提出,人的自然寿命若超过90岁,大致可算是“颐养天年”了。

农村老人:人生要懂得适时“退场”。

但在农村,老人们对于颐养天年有着自己独特而实在的看法。与追求高寿数字相比,他们更在意生活的质量与家庭的圆满。

当一位老人年过古稀(70岁以上),若能三世同堂,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且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他们心中,这已然是一种理想的“颐养天年”状态。

小编就问了村里不少的老人,他们都说人不需要活太长,到了七十岁以上的年纪,就可以了。如果在这个年纪,还能身体硬朗,自己还能自理生活,这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这是因为他们也深知岁月无情,身体机能的衰退难以避免。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纪越大的话,身体状态就越差了。

一旦身体过度老化,大脑不再灵光,即便没有重大疾病,行动不便、思维迟缓也会给自身带来痛苦与困扰。

而且,他们往往会担忧成为子女的拖累。在农村的传统观念里,父母总是为子女奉献一生,到老了也不愿给孩子增添麻烦。

所以,他们并不一味地渴望超高龄的长寿,而是更希望在合适的阶段,有尊严、无痛苦地度过余生。

换言之,就是健康的长寿才是真正的福气,否则长寿可能变成“活受罪”。在中国文化里,“善终”被视作一种理想境界,即无痛苦、有尊严地离世。

农村的许多老人们就很明白这个道理,人生如草木一秋,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便是顺应天命而终。这并非消极对待生命,而是对生命历程的一种豁达认知。

无论是90岁、100岁,还是古稀之年,颐养天年的核心在于生活的品质、家庭的温暖、身心的健康以及精神的富足。

在农村这片充满温情与烟火气的土地上,老人们用他们质朴的观念诠释着颐养天年的内涵,也让我们对生命的归宿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或许,尊重老人对于生命的理解,给予他们关爱与陪伴,让他们在晚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我们对“颐养天年”最真切的回应与践行。

扎根乡村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以农村人的视角,解读新农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