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飞:如何给组照图片排序 | 摄影漫谈⑹

文摘   2024-08-09 11:47   山西  


点击听文章




如何给图片排序



拍片和选片对于摄影师而言都很重要,但是当我们选出备选的照片后,手里还是只有“一堆”散片,而不是“一组”照片。如何把这些散片有序整理出来,才是编辑的关键之处 。照片的排序,离不开两个逻辑:内容逻辑和视觉逻辑。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告诉读者如何给图片排序,使一堆散片成为一组内容环环紧扣、视觉丰富的系列照片。 

摄影评论家  许华飞






内容逻辑:列出纲目,按图索骥



排序之初,大家首先要把自己作品的“逻辑点”列出来。如果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多少个环节;如果是表现一个大主题,这个主题有多少个“场景”。这张清单上的每一个“点”,都要用照片来呈现。片子放对了,编辑就完成了。在“列点”的过程中,要有“头—腰—尾”3个大环节的概念,切实把这3个环节的要求落实在排序当中。


所谓“头”,是指一组专题的开头。故事的开头,读者对于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首要任务是消除陌生感。放在这里的照片不着急进入细节叙事,也不必和后面细节的片子有特别紧密的关系,而是要营造一个情景,把读者带入情境之中。所以这里的照片,可以考虑全景或对主题和背景概括性介绍的照片,让读者明白,我们是在讲一个什么情景下的事情,把注意力放在情景里。


所谓“腰”,是专题“中间部分”的内容。要根据主题的逻辑关系点层层推进,在每个点上放照片。逐步把故事的每个情节或事情的每个特点讲出来。在这个阶段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各种景别要交替使用。因为每种景别叙事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远景(全景)交代背景,中景推进情节,近景(特写)刻画细节和人物。


第二、中景叙事的情节和近景刻画的细节情绪要能呼应起来。每个逻辑点上,情节推导出情绪,情绪反过来烘托情节。如果上一张是中景,表现一个悲伤的情节,而下一张是特写,表现一个主人公喜悦的情绪,那就跳戏了!


第三、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可以大致分成三步:第一步叙事,用故事带出人物;第二步刻画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因为有了前面的故事,后面的情绪就有了说服力;第三步如果主人公不止一个人,可以表现主人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只有每个“个人”的性格站住了,他们之间的性格碰撞才是有力量的)。


所谓“尾”,要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信号:到这里就结束了。这又包含两方面要求:一方面,从叙事逻辑上看,故事确实讲完了或事情确实说明白了,内容到此应该结束,不能让读者觉得突兀;另一方面,主题要有升华,让读者在高潮中结束阅读。 






视觉逻辑:整齐划一或错落有致 



从视觉逻辑上看,实践中成功的专题有两种风格。一种是整齐划一的风格,每张作品大致的视觉呈现非常接近,这种编排形成规模效应,自有其独特的美感。而且大致接近的呈现方式,能够让细节上的差异进一步放大,带来信息传递上的独特效果。如姜健的《主人》,每张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坐在自家堂屋里,摆出差不多的姿势。这种“公正”的呈现平台,让人物之间所有的差异都体现为人物背景、际遇和性格的差异,反而彰显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质和不同际遇。


《主人》组照之一。


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拍摄对象的客观属性未必适合整齐划一的呈现方式,这就需要各种景别、视角以及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也就是我们要求的“错落有致”。因其叙事能力更丰富,而成为影友普遍采用的方式。


不过,在实践中,这种方式经常会出现一种“9+1”的错误,即一组照片中多数片子的呈现都很接近,却有一两张明显“出挑”。这实际上是影友不甘形式统一,又无力做到丰富多彩,左右为难之下弄出的作品。这种情况会让读者的阅读节奏十分混乱,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编辑中要努力避免的问题。


《主人》组照之一。


要做到视觉上的错落有致,就要考虑到几个因素,如景别、视角、构图方式和色调。其中,色调是个“稳定因素”。作品的主色调往往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氛围,而一组作品,除非有特别例外的设计,否则整体氛围应当是平稳的,所以一组专题的主色调通常都会保持一致。实践中,我们也很少见一组作品中一部分亮色、一部分暗色,一部分暖色、一部分冷色或一部分彩色、一部分黑白的情况。


其他几种因素则需要强调变化。景别有远中近的区分;视角水平方向有左中右,垂直方向有上中下,加起来至少是9个角度;构图方式则有三分式、均衡式、对角线、对称式、S形、X形、三角形和九宫格等。这些元素具体的使用不可能有完全细密的规矩,但是要做到错落有致,有一个原则:位置相邻的照片,视觉元素避免完全一致;位置相近的照片,视觉元素避免形成一种绝对主流。






事后检查:挑出排序的不足



按照不同逻辑完成排序之后,还需要再进行检查。检查是依照两个逻辑来进行的。


1、内容逻辑


首先,挑出“跑题”的照片。违背主题的内容会把读者带偏,必须全部去掉。然后检查一下去掉这张照片之后,叙事逻辑还能否顺畅地承接。如果可以,就不再补充了;如果不行,则需要从落选的作品中找到这一关节点的照片,兼顾视觉上舒服的要求再次补充。

其次,挑出完全重复的照片。所谓完全重复,是指照片在叙事方面承载的各类信息和情感,都能在其他照片中找到。这样的照片在专题里不具备独特的“生命力”。为了避免冗余累赘,这样的作品一定不能要。


2、视觉逻辑


首先,换掉“相邻一致”的照片;其次,换掉视觉上“感觉不舒服”的照片。这后一部分,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只有依靠自己一遍遍翻看。最好能找个有水平的图片编辑来帮忙。

提示:

1、检查阶段换照片,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没有一定之规,只有依靠经验、编辑能力和不怕麻烦的决心。

2、很多影友的编辑风格是能多就多,哪张也不舍得放弃,但读者的实际需求是能少就少,一定要勇于舍弃。

3、如果到了视觉逻辑和内容逻辑必须有所舍弃的时候,一定要先保证内容逻辑。

以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卢现艺的作品《寻找祖灵之路》为例分析。


首先是“头”的部分,介绍作品产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背景,把读者带进作者设定的环境当中,主色调奠定整个组照的氛围。


接下来的“腰”,我们选择连续的6张照片。这是一个讲述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内容。


1、死者亲属报丧并为亡人准备“兵马粮草”。从叙事上讲,这是去世后的第一件事,所以放在最前面。场景选择了野外,景别为远景和中景之间,兼采背景和叙事的功能。



2、从叙事上承接了第二张。场景由室外转移到室内,景别介于中景和近景之间,既能推进情节的发展,也能表现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视角选择了平角度,意在比较清晰地展示细节。



3、歌师(当地的神职人员)前来吟唱《亚鲁王》歌谣,情节上延续了第二张。场景和景别与第二张类似,为了视觉上能有所区别,视角选择了高角度。



4、介绍当地为死者准备出征坐骑的风俗。内容上与之前的吊唁仍是承接关系,而且和第一张收集“兵马粮草”形成了呼应。作者选择了低角度中近景:一是为了在角度上有所变化;二是只有在这个节点上,可能给马一个特写。而且这一张反映马匹的安静,可以和下一张形成对比。



5、镜头语言相对平实,作者的视角与被摄者在同一水平线上,中心构图,景深适中,旨在紧随第四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动作有张力,和第四张安静的状态形成反差,给读者带来视觉刺激。



6、丧礼后的宴会,小单元的结尾。宴会本身是丧礼的最后一件事,内容把握准确。高角度与小远景,符合我国读者“结尾是群像”的习惯。构图上视觉中心(人物)呈一条斜线,又形成了视觉的新鲜感。



“腰”上的6张就是这样,最后,我们看整组作品结尾的一张。跳洞是龙里县南部摆省乡苗族同胞一种奇特的习俗,在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有两个遥相呼应的奇特岩洞,系当地苗族“红簪苗”的祖茔。每年正月,上万名不同支系苗族同胞着盛装齐聚这里,在洞里跳起欢快的芦笙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追忆祖先,梦回东方。

这是当地少数民族每年正月祈祷的“跳洞仪式”。这张照片的内容是祈福,有了面向未来的含义,又是群像,画面里有光从上而下,寓意希望,所以适合作为结尾。文字说明落在“追忆祖先,梦回东方”,主题上形成了升华。



这样的一组照片,是不是形成了“内容环环紧扣,视觉丰富多变”?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最近微信改版了

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人民摄影

设为星标哦~



统筹 / 侯思远
审核 / 王   华
编辑 / 赵   霏
美编 / 盛璐婷

人民摄影影像艺术中心全国招募详细内容请点击↑↑↑进行查看


人民摄影
专业摄影资讯,权威新闻报道,只做人民喜欢的摄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