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杨绛,曾经深刻地指出:“越穷的家庭,大家各顾各的”。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世上的父母啊,那可真是千差万别,大致能分成两种类型。
有一种父母,那真是全心全意地为孩子着想,拼尽全力去托举孩子。
就好比王大爷一家,王大爷年轻的时候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积累了不少人脉和财富。
他明白这些东西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所以啊,他不仅把自己的财富传给了子女,还把自己多年来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他的孩子们呢,也很争气,利用王大爷给的资源和经验,在各自的领域里混得风生水起。
王大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家族的兴旺一代比一代更盛。
这就是父母托举孩子带来的好处,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就像有了翅膀,一路飞得又高又稳。
可还有另一种父母,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把生养孩子当成是一种投资,只想着从孩子身上获取利益。
朋友小李,他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
小李从小就没得到过父母多少经济支持,不仅如此,他父母在精神上也没给他什么关爱和支持,还总是用血缘和爱来绑架他,让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听父母的话,否则就是不孝。
小李长大了,工作好不容易有点起色,他父母就开始要求他每个月给家里寄很多钱,还说什么“养儿防老”,可他们从来没考虑过小李在外面生活也不容易,也需要钱去买房、结婚。
而且,他们还经常用道德和伦理来控制小李,比如过年必须回家,哪怕小李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也得放下一切回去。
小李心里苦啊,他觉得自己就像被亲情的枷锁锁住了,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在成长的路上一直负重前行。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家庭越过越好,而有的家庭却越过越衰呢?
有人说,父母帮忙带孩子是情分,不帮忙带是本分。
这话听起来好像没错,可仔细想想,要是一个家庭只讲本分,那亲情味儿可就淡了。
小张两口子,他们有了孩子后,本想让父母帮忙带带,这样两人都能出去工作,多挣点钱。
可小张的父母却说,带孩子是你们自己的事儿,我们辛苦一辈子了,现在想享享清福。
没办法,小张媳妇只好辞职在家带孩子,就靠小张一个人挣钱。
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仅他们小两口压力大,小张父母那边也没好到哪儿去,因为小张能给他们的养老钱也少了。
其实啊,普通家庭想要过得好,可不能光靠一代人的努力,每代人都得付出。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家庭也是如此,每一代人的努力,都是为了给下一代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生活。
像有些长辈,年纪不大,身体也还行,可就是不愿意帮衬一下年轻人。
他们觉得“儿孙自有儿孙福”,可他们没想过,爷爷不努力,爸爸就会很辛苦,爸爸妈妈不努力,孩子就更艰难了。
就好比盖房子,一代人只砌一层砖,那这房子什么时候才能盖好呢?要是一代人累死累活地干,另一代人却在旁边悠闲地晒太阳,这家庭怎么能兴旺起来呢?
范仲淹曾说:“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一个家庭要想往上走,最关键的就是上一代要对下一代无私地付出和托举。
一个大家庭,爷爷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帮着做些家务,接送孙子孙女上学;爸爸妈妈则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孩子们也很懂事,知道父母的辛苦,学习都很努力。
一家人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各司其职,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所以啊,家人们,家庭的兴旺不是靠求就能求来的,而是要靠几代人共同努力去经营。
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家庭越来越幸福,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