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第11期“可言读书会”迎来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陈圣来老师,与前来参会的读者朋友们一起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价值,共同探讨“如何用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下是根据讲话记录摘要的部分内容。
用文化影响世界
PART one
我们中间许多人可能都去过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这个小城市至今还是并永远是文艺复兴的圣都。很难设想,经历了近千年的中世纪的黑暗,而就在意大利这个小城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这么小的范围内,连续冒出来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样对全世界产生这么深远影响的“文艺复兴前|后三杰”。由此,意大利对人类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彪炳史册。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但我们的文化对世界影响不大,我们亟待要用我们的文化去影响世界,以往我们较多的关注在物质上经济上去帮助一些国家,而很少潜心积虑通过我们的文化去影响这个世界,去影响人心。
龙永图曾在上海一次报告会上列举了澳大利亚报纸上的提及的三个问题:
█ 问题一:
何时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留学?
∷
█ 问题二:
何时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的电影,听中国的音乐,阅读中国的书籍?
∷
█ 问题三:
何时在全球范围内选购生活产品时更多会选择中国品牌?
∷
这三个问题看似很普通,但它们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曾提到,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应该被视为旅游的重要资源。我们经常会去国外旅游,到这些地方去,第一需求是渴望对他国文化的了解,你初到巴黎首先想看什么?巴黎圣母院、巴黎歌剧院、罗浮宫;你初到纽约首先想看什么?大都会博物馆、百老汇戏剧、自由女神像。类似等等,说明你首先想看的是文化。中国幅员辽阔,有如此丰厚的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影响世界?年轻人中流传一句话叫“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我们应该成为全世界人都向往、梦寐以求的诗与远方。
2021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等媒体转发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同样的选题——怎么提高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能力,把全球的传播能力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我们中国已经成功的解决了过去挨打的问题和挨饿的问题,2021年我们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但是我们还没有解决挨骂的问题,在国际的舆论环境中,我们的声音还很难被放大,被传播到全世界,所以未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样一个必然的过程。
2021年6月22日中共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会议上提出这样一句口号: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则让城市伟大。要使自己强大起来以后再进入到伟大层次。城市建设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精神内核,第二个是文化特质,第三个是人居环境,第四个治理模式,第五个是全球叙事能力。上海这样的城市需要具备全球叙事能力,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第六个是营商环境以及与硬实力的协调。上海应该成为讲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的最佳故事员。上海有这样的传承,也有这样的职责,更有这样的使命。如果上海不成为领跑者,全国哪一个城市能成为领跑者?上海从1843年开埠以来,一直是西风东渐,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枢纽和桥头堡。所以在这样一场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的动员中,我们上海应该成为最佳的故事员。
国家软实力建设
PART two
第二个问题是软实力建设已经进入到我国的顶层设计,我党从十七大开始反复提出要提升国家软实力。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是通过非常手段获取结果的能力。它有三个层面分别是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制度吸引力、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我们是遵守和服从国际规则,我国并没有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去,谁制定国际规则可能对谁有利。这三个层面第一就是文化吸引力,约瑟夫奈曾很感慨地说,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方影视就已经穿墙而过影响了一大批人,如果没有西方流行文化的经年累月传递的那些影像,光凭锤子和压路机是难以推倒柏林墙的。
1988年7月在柏林墙以东的一个巨大的露天体育场,美国摇滚歌星史普林斯汀举办了一次有三十万人参加的演唱会,以后评价这一场演唱会对柏林墙倒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有一记者专门写了一本书《撼动柏林围墙---布鲁斯·史普林斯汀改变世界的演唱会》,全书图文并茂地详细描绘了这场演唱会的发生、经过和影响,认为它是摧毁柏林墙的巨大推动力量,叙述了这场音乐会与推倒柏林墙的关联性。
由此联想到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美国摇滚歌星鲍勃·迪伦,这次诺奖的颁发颠覆了我们传统对文学的看法,文学也许不应该仅仅是书卷的文学,也不应该仅仅是在书斋里的文学,它可以插上音乐的翅膀在普罗大众当中自由飞翔。另外这也表明诺贝尔奖评委也关注到传播力问题。鲍勃·迪伦等美国巨星在全世界拥有的影响力难以估量,他们的流行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美国文化的追随者。直到现在他们在全世界还有无数的粉丝活跃,他们对于美国文化在全世界渗透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构建文化产业链
PART three
第三是我们文化如何能够对全世界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形成类似于迪士尼的文化产业链,这样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赢得市场的产品,源源不断地去俘获受众。但很多时候国内一个项目搞好了以后,接下来就没有后续了。我们需要创意经济和产业链的滋养。
令人欣喜的是,最近情况发生了变化,今年8月“黑神话悟空”的发行使得全世界主流媒体趋之若鹜,全世界的玩家竞相追捧,它发行两周平均销售已超过1700万份,在海外地区的销售占比达到20%,销量超过200万份,实际上这是中国大陆从经济、政治到军事崛起后,首次在西方垄断的文化领域出现突破,它使得国内外游戏玩家重新捧起了中国名著《西游记》或重新回看1986年出品的《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它作为一个经典版本将中国文化不知不觉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军事实力世界第三,但我们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最弱的一项。虽然近几年我国软实力得到很大的跃升,但需要引起我们警醒的是,目前全世界的注意力和聚焦点还是唯美国马首是瞻,所以也就是我们为何要在中共十七大到二十大一直就反复强调文化软实力,这也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理应引起我们全党全国高度的重视。
重视人的建设作用
PART four
第四是关于人的建设,这是首要因素。文化需要通过人去传播。许多游学西方的有志青年学业有成,现在成为国际艺坛文坛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会把中国舞台变成国际舞台,而且会把国际舞台变成中国舞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果背负了太多太沉重的道义的职责,缺乏普适性和共构性,它就不能轻松自由地在世界行走。文化交流不是唯我独尊的单向传播,它需要尊重彼此的欣赏习惯,勾连彼此的情感意境,抵达彼此的心灵深处。要注重在现代语境中进行国际化的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引领讲故事的语境和掌握话语权,特别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就需要根据特定受众的习惯和方式去传播。这往往需要先迎合他,然后才可能引导他。
所以,如何把我国优秀作品推广至全世界,让全世界接受是我们未来所要关注的。以往,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多数是靠政府资金,虽然在地理位置上进入了西方世界,但实际上接近九成的观众还是当地的华人,很难影响主流人群。文化有三重入口,分别是文化保护、学术研究、百姓认同,民心相通必须建立在百姓认同之上。
发扬上海城市文化精神
PART five
在上海,城市的文化建设有四根精神支柱,分别是市民精神、包容精神、冒险精神和工匠精神。特别是市民精神,这就是城市市民在城市公共、公众、公益活动中,体现出一种市民参与意识和担当意识,并将这种参与和担当汇合成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与政府相向而行,并行不悖。在以往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实践中,这些精神都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市民承担起对这座城市的自觉守望和自觉担当,这就是上海的市民精神。上海市民精神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主体精神,按照现在时代话语来讲,这就是上海城市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在上海的文化建设上要在个体、社会、世界三个层面上发力。在个体的目标层面,通过演出、教育和媒体等不同手段,对观众的不断地熏陶培育,使上海市民越来越接近有一定国际水准、有文明素质、能欣赏高雅艺术的世界公民。在社会的目标层面,通过世界各国与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展示,以此来催生和倒逼上海本土原创作品的问世,使上海始终处于生生不息、纵横捭阖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同时要加强社会建设,培育优质的市民社会,提升高品质城市文化生活。在世界的目标层面,要用全世界最好的艺术来滋养这座城市,滋养这个社会。要把社会建设和世界目标结合起来,使上海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中枢站、世界级的文化交流平台,让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在这里融汇交流,从而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确定上海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影响,为维护和倡导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做出上海应有的努力。
上海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要自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有独特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能够制定规则的引领能力,有向全世界城市辐射的气度,有领跑世界城市的意识,有吸引近悦远来的亲和力。
结语
现代科技已经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文化不可能局囿于地域或国别的藩篱,于是中华文化传播力的建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日趋凸显,努力建构起民众的文化认同,这是文化传播力的基础,也是我们文化强国的基础。我们提倡的“一带一路”中“民心相通”就是需要民间的文化认同,从而进行跨文化交流,并使这种交流绵绵不绝。
读者互动
全球叙事和国际传播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01 未来从事艺术工作?
您提到您曾经从事了很多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您还会建议现场的学生在未来5-10年加入到文化艺术方面工作中吗?
我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当然希望我们更多的人来共襄此举,文化它就像水一样,能够渗透到方方面面。即使不直接从事艺术,不从事文化相关工作,实际上大家在生活中也离不开这个环境。我刚才有讲到在国外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这个人往往会和文化挂上钩,这样他才会真正是一个受大家尊重的人。我去苏黎士,这座城市艺术节的主席就是一位商界领袖。我熟悉的香港艺术节历届主席也都是证交所的老总。所以不管我们专业从事艺术也好,或者不从事艺术也好,我觉得保持文化是你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很重要,它会使你快活起来,高雅起来,慈善起来。
02 如何更好传播中国文化?
今天主题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和海外传播,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中国正在走出去,很多海外的朋友们也都在走进来。我们也会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的中国传统比如非遗走向世界的道路并不顺利,或者说海外的人很难去理解,我们也很难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去阐述、去表达,那么我们年轻人该怎么去做,能够让世界更好、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我们的中国文化?
我们经常讲“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只讲对了一半,民族的东西不可能是自我生成为世界的东西,民族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中介传递到世界上。比如说用现代的意境和世界的话语去阐释它、推广它,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去阐释它,没有很好地去推广它,怎么会成为世界的?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它只讲到一个方面,它还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今天讲的一个主题——传播问题。如何宣传、如何推广、如何传播是重点,这方面更多寄希望于青年,更多寄希望于新媒体。
03 如何看待“四不”青年?
当前,我们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四不”青年越来越多了,“四不”青年就是指“不社交、不结婚、不恋爱、不生娃”的青年。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第一,从我的角度,我不太认同这部分青年的选择,工作是多么快乐的事情,通过社交和事业使你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人,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第二,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未来对生活的向往上,谈恋爱、生孩子是幸福之源,是人生一大乐事,何乐而不为呢!过去“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都是人生高光时刻,是赋予生活幸福指数大幅跃升的推进器。而所谓的“四不”,当然是个人的选择和自由,但这一现象的背后就是逃避社会、逃避生活、逃避责任。现在许多的年轻人,比我们这一代的条件好很多,但是缺少对生活的憧憬和担当,缺少对生活挫折的耐受度,工作和生活总会有点波折,要敢于去克服。我推荐大家去看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这是讲一个淘金工人和一头狼博弈的故事。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故事,人可以被摧毁,但永远不可言败。年轻人应该去享受生命最美好的东西,这最美好的东西包括爱的能力和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幸福不仅仅是索取和获得,有的时候你给予的、你付出的、你施舍的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在这样的过程中甚至非常具有幸福感。现在很多年轻人经常用“躺平”这个词,我觉得像我这个年纪都不能躺平,不要说年轻人了,生命还是在于挑战和体验,与命运博弈有时也是很快乐的事。
04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一提到说讲好中国故事,第一反应就是如何讲故事。就像您刚刚提到的电影、音乐、舞蹈,它都可以是讲故事的一种载体,现在是万物皆美的时代,我觉得讲好故事的同时用什么样的方式讲故事很重要,你讲什么故事也很重要。如果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故事讲述者,我想请教一下陈老师,故事的质量我们应该怎么把握?
实际上讲好故事是通过我们来把中国真实的、全面的、可爱的这一面能够展示给外国朋友,它很需要是全面的,如果某一个方面讲的太多、太细、太滥,就会产生一个误解。所以我希望更多的是讲现在进行时的、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中国现在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正在用我们的辛劳和智慧不断地创造美好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你要讲的故事。
★
听说奉贤的年轻人
都在看“青春奉贤”
团旗、团徽等团内标志标识问题监督电话:
3753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