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古老祭坛中的园林意境美

学术   2024-12-15 14:35   北京  

点击蓝字

2024

关注我们


2024年7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申报的“风景园林与百姓生活”主题系列科普活动再度入选中国科协学会科普能力提升项目(乙类)。活动内容包括学术科普报告会、专题论坛、“风景园林走近百姓身边”活动以及科普短视频、科普文章征集和展示。按照中国科协要求,经过征集和评审程序,入选了10余篇科普文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微信公众号将在科普专栏推送,持续普及风景园林科学知识,不断提升风景园林社会影响。本期推送陈娇的《古老祭坛中的园林意境美》一文。




古老祭坛中的园林意境美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同时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座600多年的古老祭坛向现代人展示了祭祀建筑群落的布局、祭天建筑的营造技艺以及坛庙园林景观的规划,也蕴含有中国古人对天与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解和哲学思想。

站在天坛丹陛桥北看祈谷坛
天坛初名天地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历史占地面积273公顷。天坛是圜丘坛、祈谷坛的总称,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天坛园区内除了有北京标志性建筑祈年殿、祭天圜丘台等著名古建筑外,在坛内广阔空间还栽植有大量的松树和柏树,呈仪树、海树栽植,形成苍然肃穆的郊天场所。1998年因“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杰作,它以图形方式简单地说明了对世界大文明之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宇宙论”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园林生态智慧的融合。
祭天仪式中的最高等级的祭祀品就是玉和帛,中国自古以苍璧作为祭天礼器。《周礼˙春秋˙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白琥礼西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玄璜礼北方”。因天坛祭祀活动需要,决定了树种的选择和栽植方式,柏树为坛庙建筑中主要树种,呈现出四季皆绿、四季常青之势。天坛郊野景观呈现出苍松翠柏,环绕祭坛,达到“苍璧礼天”“至洁至广”的环境要求。内坛以“仪树”为主,即树木株行有距,次第罗列,呈规则式栽植,分布在天坛南北轴线上的祈谷坛、圜丘坛建筑群周围,主体建筑祈年殿、圜丘台平面呈圆形,形似璧,周围植以苍松翠柏,寓意“苍璧”的玉色,庄重的仪树拱卫着恢宏的祭天建筑,造就了郊坛森严、肃穆、景仰的祭天氛围;外坛以“海树”为主,即不规则式散点栽植,呈现不均匀组群状,分布于三北外坛(东北、西北、北外坛)。该景观的营造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尊崇,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故天坛不愧为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杰作。

天坛祭天建筑圜丘台,是一座三层通高仅有5.71米的圆坛,但当人们站在圜丘台上环顾四周却显得宏伟高大,这和圜丘坛周围的景观营造密切相关,体现出古人熟识运用造景手法来衬托建筑功能的智慧。其原因有4个,一是主景升高,圜丘的建造由地面向中心逐渐隆起,将圜丘各层台面置于人们的仰视范围之中,而四周的松柏树群则是远离祭坛,营造出向上天进发的态势;二是使用白色的汉白玉材质建造祭坛,白色在视觉上具有膨胀和明亮的倾向,能够给人一种宽敞、通透的视觉感受,大面积地使用白色可以有效地扩大空间感;三是降低参照物,圜丘内坛墙仅高一米左右,利用视觉效果的对比,反衬出圜丘台的崇高;四是周围不设遮挡物,选用棂星门这种简洁的门式,并且不采用如祈谷坛和神厨之间建廊的传统做法,减少对圜丘视觉的干扰,将圜丘处于一个相对空旷和孤立的环境中,一览无余,产生了空灵幽远、与天咫尺的意境。

站在天坛圜丘台北看皇穹宇

古人通过对祭坛的布局、园林景观的营造,将天与人拉近了距离,达到人与天神交流的意境,只有身临其境走在天坛这座古老祭坛中,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园林意境美,达到古与今的时空对话。

作者简介:
陈娇,1982年10月出生,曾就职于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现就职于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职称为高级工程师(园林绿化),古建筑责任设计师。现阶段主要研究方向是天坛古建筑文化及营造技艺的科普研究和科学传播研究。




END




校核|付彦荣

审核 | 贾建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www.chsla.org.cn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宣传和展示学会相关信息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