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
《学习时报》刊发文章
以“社区学院”建设助力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
关注两江新区社区学院
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小切口
链接居民、凝聚人心,
切实打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
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起来看详细内容~
“社区学院”建设助力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
皮涛 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重庆两江新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治理背景下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在两江新区全域打造联系服务群众的开放式、共享式基层精神文化阵地和社会交流平台——“社区学院”,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小切口链接居民、凝聚人心,切实打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学院”建设实施以来,群众反响热烈、热情高涨,已成立居民兴趣小组900余个、开展各类公益兴趣活动5000余场次,惠及辖区10余万居民,已成为两江新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社区学院”助力建设群众共同的美好幸福家园。两江新区锚定把“社区学院”打造成为两江新名片的目标,紧紧围绕“基层社会治理重要阵地、思政工作重要平台、群众精神文化家园”的定位,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解决方案,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群众共同的美好家园。
建强基层社会治理重要阵地。把“社区学院”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阵地,以“社区学院”活动将群众组织凝聚到一起,更好地引导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主动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
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将“社区学院”作为“一把手”工程,专班推进、统筹指挥,明确专人推动落实。进一步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工作组织架构,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充分动员辖区机关部门、社会单位等参与“社区学院”共建共享,统筹利用社区空闲场所资源,统筹利用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场地600余处。以群众自发推荐的形式完善“社区学院”师资配备,“社区学院”现有的400余名授课讲师有300余名由社区居民担任,实现师资“自给自足”。
数字化赋能提升服务质效。积极融入数字重庆建设,谋划建设“居民兴趣小组服务”数字化应用,横向打通政法、公安等部门数据,纵向贯通市、区、街道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居民兴趣需求智能匹配、场地管理一屏总览、活动调度高效协同、全程服务形成闭环。
建优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平台。坚持把“社区学院”建设运营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体系化完善工作机制。以“社区学院”为载体,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统筹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学院”活动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融入式开展宣传教育。在“社区学院”各类兴趣课堂、活动前开设“课前五分钟”宣传教育环节,以群众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情景式、场景式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已累积开展各类政策理论宣讲1000余场次,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激励式提升参与热情。打造兴趣点单、兴趣活动、兴趣展示、榜样礼遇工作闭环,让群众在兴趣活动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在兴趣展示环节找到参与感,进一步提升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建好社区群众精神文化家园。把建设“社区学院”和“高品质文化生活服务圈”结合起来,精准满足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让社区变成“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精神家园。
精神文化“供需匹配”。通过“居民兴趣服务一件事”应用、座谈会、调查研究等形式,开展上千次摸底调查,充分掌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立“社区学院”用户“画像”。科学设立兴趣活动小组,通过线上应用匹配用户需求,推送更受居民喜爱的个性化招募信息,实现群众手机“点单”、社区线上“接单”、线下“返单”。
精准服务“提档升级”。以“社区学院”实体阵地为依托,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掌握群众关于社区建设的诉求和有效意见建议,使社区成为多种便民服务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的平台。
群众活动“好戏连台”。充分利用“我们的节日”、主题党日、“邻里日”等契机举办展演活动,把“社区学院”建成居民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
“社区学院”为实现大城善治提供新路径新方案。两江新区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社区学院”为引领推进城市治理创新,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持续提升精细化治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的转变。
▲居民参与社区学院丰富课程 张锦辉 摄
坚持“社区学院”公益属性,按照“财政保障一部分、调度分配一部分、社会众筹一部分”的思路做好经费保障,筹建“社区学院”专项基金,群众参与“社区学院”各项课程和活动不设专业门槛、不收取费用,避免为群众造成额外经济负担。
提升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场所使用率,降低“社区学院”各类活动开展的场地成本。链接共建高校、专业协会组建“基层+专业”的师资队伍,实施“艺术提升进社区”项目,动员60余名区内区外的社会贤达、文化能人担任“社区学院”志愿者,在突出公益性的同时保证授课质量,有力推动“社区学院”建设运营形成良性循环。
▲居民体验非遗文化 雷彬 摄
强化“社区学院”品牌化建设,鼓励各社区充分发掘自身特色,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实现“一社一品”。
如金山街道将“社区学院”建在产业园区,满足群众学习需求。大竹林街道在紫竹苑社区打造“川江号子”兴趣小组,成立“川江号子”研学工作室,策划创作小学、成人表演教程,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注重开设进阶式课程,使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居民均能实现学有所获,逐步扩大“社区学院”辐射力和影响力。
总编:杜术林 | 副总编:张科
主编:付斯颖 操梅 | 编辑:刘溪涵
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