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身边的安全感】渝中大阳沟派出所用42万件好事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

文摘   2024-10-11 10:47   重庆  



这个派出所相当“富有”——收到过群众自发送来的600余面锦旗、3000余封感谢信。近75年里,累计做了42万件好事,帮扶了1500名孤老与2200名困难儿童……


位于渝中区左营街6号的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大阳沟派出所从1949年开始筹建,正式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第一批公安派出所。


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在近75年的岁月长河中,它也与新中国一同成长。


它历经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全部历史进程,在地处重庆市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核心地段,这个24小时“在线”的派出所里,几代民警用近75载的光阴和奉献,生动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
孤老亲手缝制锦旗相赠

派出所设立,让新中国的老百姓有了安全感

中国人民警察,是世界上首个在警察名称前附带“人民”二字的警察队伍。


1949年重庆解放后,在老百姓期盼的目光中,一群身穿黄军装,胸前佩戴着人民解放军胸章,左臂上佩戴“公安”臂章的人民警察进驻。随着这支人民警察队伍的到来,重庆市公安局大阳沟派出所正式成立。

大阳沟派出所老照片,民警为群众服务

派出所成立之初,民警们的工作主要是管理人口和打击犯罪,但做起来并不简单。相当长时间里,辖区内人口信息统计全靠人工记录,没有电话,通知就请街坊邻居口头传递;没有电梯,上门拜访居民就靠爬坡上坎。“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不让群众一事不便。”这句话,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贴在了派出所的墙头。民警的经常走访,让当地百姓有了明显的安全感。


艰苦的条件下,大阳沟派出所民警踏实热心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认可,1953年,大阳沟派出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爱民模范集体”。爱民为民的精神在那时形成,并开始传承。


56岁的谢方银是目前所里在职最年长的民警。他回忆自己初来所里,民警装备仍然有限,外出走访执勤身上只有一副手铐,以及本子和笔。但这并不影响他发挥人民警察的职责使命,一个户口簿上有几口人,户主多少岁,一些重点人口信息,他都背得滚瓜烂熟。

大阳沟派出所民警谢方银、郭防超、冯成敏向群众宣传反诈防骗

为了方便群众,大阳沟派出所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着经验,不断改进措施。比如,提出二十四小时昼夜办公,革掉过去下班不办、休息不办、学习不办、夜间不办的陈规旧习。


而一个几代民警照顾辖区孤寡老人马婆婆(已故)的故事,当地居民都能讲出个大概。长期独居的马婆婆生活困难,小到买菜、换灯泡,大到住院照料、走失寻找,都被民警们包揽了下来。一次老人摔断了腿,民警跑前跑后联系医院,熬汤喂药,直到老人康复。民警换了几茬,但对马婆婆的照顾,始终如一。


1997年,马婆婆住进敬老院前,连续在灯下赶工数夜,亲手缝制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锦旗,并亲手送到派出所。

马婆婆刺绣的锦旗

时至今日,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已累计多达600余面。

敲锣打鼓迎接英雄凯旋

保护人民财产安全,护驾经济腾飞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辖区内入驻商家越来越多,辖区热闹非凡。除了居民,商家、企业也成了派出所的重点服务对象。

大阳沟派出所的老照片,民警与辖区居民在一起

面对经济活跃带来的新挑战,大阳沟派出所探索出了强化社会治安的新办法。他们根据辖区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刑事案件和治安问题都发生在市场摊位的特点,确立了改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改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的改革方向。派出所将辖区的居民地段划分为若干个片区,每片区设立一个联勤组。每片区增加三名治安民警,明确了户籍民警和治安民警的分工配合,形成了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配合的战斗小分队。


1995年,一家合资企业雅兰电子城在新华路开业。这是当时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电子零售和批发市场,业主上千家。


岂料,犯罪分子盯上了这里。一个夜晚,三名黑衣“空中飞人”靠抓住建筑工地外墙的一张广告条幅,荡进了电子城,偷窃了电脑芯片、硬盘等价值十三万元的商品,逃往广东。当时机票昂贵,广东台风,追是不追?


“这个案子关系群众利益,关系投资环境,必须追!”谢方银回忆,派出所立即派出三位得力干将,冒着台风,连夜驱车追到广东,凭借强大的侦查能力,成功将几名嫌疑人抓获归案。


而所有赃物被民警押解回重庆的当天,电子城沸腾了。数百经营户敲锣打鼓,沿着解放碑转了一圈,浩浩荡荡来到大阳沟派出所,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派出所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警容整齐的几十位民警列队站成两排,向鲜红的锦旗和现场围观的民众敬礼。“这气势,这威严,能震慑坏人,保护好人!不愧为人民的好警察!”在场群众无不叫好称赞。


而类似的感谢信,大阳沟派出所至今已累计收到3000余封。家住新华路的居民张村新老人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只要找到大阳沟派出所就有人管、肯帮忙!”老人语气坚定。

大阳沟派出所的老照片,民警上门看望辖区群众

2007年5月,大阳沟派出所被国务院授予“人民满意派出所”
来自外地小朋友的一杯奶茶

新技术新理念,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时间跨入新时代,解放碑发展成为重庆乃至全国最繁华的商圈之一,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日均人流量超过30万人次。每年五一、暑假、跨年、除夕、春节,成了民警最忙碌、压力最大的时候。


90后民警冯成敏和郭防超,见证了派出所业务内容和工作思路方法的再次转变。

大阳沟派出所民警谢方银、郭防超、冯成敏在解放碑附近巡逻

联合群众力量是大阳沟派出所的一张“王牌”。2017年,大阳沟派出所整合辖区600人的“平安渝中”群防群治力量,成立了20个“七铺联防”小组,形成“一铺报警,六铺联动”的治安协防机制,着力维护解放碑的商业环境,规范行业场所的经营问题。


群众通过添加网上警务室的微信群,在家就能够与派出所民警交流沟通,派出所安排了专门的警务人员24小时值班在岗,及时对民生事项进行公告,社区居民称赞网上警务室是“把派出所搬到了家里”。

大阳沟派出所情报指挥室

同时,大阳沟派出所还是重庆率先建立集合风险防控、数据采集、分析研判于一体的情报指挥室的派出所,将指挥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最基层一线,并定期开展趋势研判分析,推动警务行动从事后反应、被动应对向情报主导、主动攻防转型。近年来,装备和保障不断提升,民警随身佩戴的“八件套”给了人民群众满满的安全感,派出所还在商圈设立屯兵点,以“警察常驻、警车常巡、警灯常闪”,有效防止了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


2019年,大阳沟派出所荣获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


“哪里有纠纷,哪里有安全隐患,我们一般都能提前掌握,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90后民警郭防超自信地说。

正在工作中的大阳沟派出所民警郭防超

2023年春节,一对外地来旅游母子俩在解放碑走散,妈妈惊慌失措地跑到派出所求助。当天值班的冯成敏一边安慰着年轻的母亲,一边通过监控摄像头搜索,不到半个小时就将孩子找到!在妈妈的陪伴下,男孩给民警送来了奶茶表达感谢。像这样的小事好事,近75年来,几代民警已经累计为人民群众做了42万件。

大阳沟派出所的老照片,民警和群众一起庆祝国庆

随着时代发展,技术和理念的进步,坚守“人民公安为人民”初心的大阳沟派出所民警,还将会继续为人民群众,做更多的好事。


来源 | 平安重庆、上游新闻




渝中政法之声
发布权威信息,宣传政策法规,展示队伍形象,弘扬政法文化,贴近群众讲述政法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