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十七、十八届人大代表、
盐仓街道叉河村党委书记、主任冯东海
是土生土长的叉河村人
将原先的“后进”村打造成了“网红村”
带领村民奔共富
村里办食堂 跑出新赛道
“阿伯,我来送饭嘞。”下午4时许,村民吴奋发听到院门外传来熟悉的呼唤声,他连忙迎出门来,只见冯东海正骑着电动自行车赶来给他送晚饭。“阿伯,三菜一汤,趁热吃。”说完,冯东海便匆匆离去。
自从村里办起古樟驿简餐,冯东海经常为村里的低保户送饭,同时他也是食堂的采购员、厨师长、服务员。
谈及以村集体的名义开办简餐,冯东海表示,这念头由来已久——借着东海百里文廊全线开放的东风,文廊盐仓段古樟驿出圈,前来游玩的游客不断增加,由于缺少餐饮配套设施,村里一直留不住人气,不妨办个简餐试试。
说干就干。冯东海和同事们把村里原先帮村民售卖农特产品的共富工坊进行了一番布置,添置了餐桌,又弄来了锅碗瓢盆。今年7月,古樟驿简餐开业,卖的是家常菜,除了白斩鹅和时令海鲜,各类菜式基本都在20元左右,价格实惠。开张第二天营业额超过了3000元。
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越来越多,周末还没到饭点就排起了长队,看到付出有回报,我们的干劲更足嘞。
清晨4时许,吴均辉和冯东海一起跑菜市场,采购食材;外请厨师赶不过来的时候,他们就自己掌勺、配菜……古樟驿简餐招牌越擦越亮,周一至周五日营业额能有上万元,到了双休更是一座难求。
眼看已无法满足食客就餐的需求,冯东海便决定对简餐进行品质升级,另选新场地后,还搭建起了室外就餐棚,新设包厢和就餐大厅,可同时容纳百余桌顾客就餐。国庆假期,改造提升后的古樟驿简餐迎来了试营业,7天营业额达到了22万元,餐桌平均一天翻台5次。开业百余天,日均客流量超过800人次。
今年中秋节,村里用古樟驿简餐收益给全村60周岁以上的1300余位老人发放了近7万元过节费。重阳节又给村民分红包,8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200元,百岁以上老年人600元。
办好村民事 答好民生卷
简餐办得风生水起,村级集体经济节节攀升,谁能想到,叉河村曾是个经济薄弱村。
叉河村位于定海城区北侧,三面环山又与叉河水库相依,因地理位置所限,村里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不愿意留在村里。我当选村书记时,满脑子想的就是怎么让村集体的钱多起来,让村民富起来。当选村书记和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走村入户拉家常,田间地头听民声,冯东海坚持在调研和走访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把民情和村民们的呼声纳入建议中去。去年,他还围绕古樟驿这处村民们集聚、休憩、交流、娱乐的场所,创新推出了“大树下听评会”工作机制,更好地了解村民的所思所盼。
我们村良田多,但农产品出名的却不多。
我每天要坐公交车去城里卖农产品,从早卖到晚,可能还卖不完。
每当暮色四合,村民们聚集在古樟驿的大樟树下唠家常,这里就成了冯东海收集村情民意的“中转站”,村民的每一条意见建议,他都仔细记录在随身本上。在其当选区人大代表期间,先后提交了《关于在叉河村建设海岛婚俗文化传承基地的议案》《关于要求增加叉河公交班次的建议》等,件件关系着民生和村里的发展大事。
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冯东海带着党员、村民代表等多次踏勘全村的农田资源,讨论发展对策,确定了“打造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目标。为此,他们从市场引入天贵糯玉米、金塘李子、黄桃等良种,结合西瓜、定海山芽茶等原有本土农产品,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的果蔬种植基地。同时,为了解决农产品的销路,村里又在古樟驿打造了“翁山丰物”共富工坊,建成集供需、对接、展销、就业为一体的综合体,帮助村民在家门口把农产品卖出去。
我们年纪大腿脚不方便了,他们下田帮我们收农产品,还拿到共富工坊来卖。现在村里办起简餐,农产品还能卖给食堂做食材,村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铺就共富路 描绘新画卷
翻看冯东海的“叉河的海”抖音账号,里面大多是推荐叉河村农产品、古樟驿简餐等主题的作品。
“拍短视频是无心插柳。市县乡三级开展‘村社书记擂台赛’活动后,我们街道专门推出了‘宝藏书记’系列视频。”冯东海说,他自己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最初站在镜头前总是磕磕巴巴,但其表达方式充满土味,一下子在网上引起了转发,首条视频播放量很快就突破了40万次。
首次触网就获得不错反响,这让冯东海决定定期拍摄短视频。技巧不够,他就上网自学,人手不足,家人成了“御用”摄像师。经过不懈努力,叉河村的农产品打响了名气,销售渠道也打开了。不仅如此,东海百里文廊沿线各村纷纷上门“取经”,冯东海就自发拍短视频或直播帮助各村“带货”。“这是双桥的火龙果,这是岑港的红美人,每次直播后我都带点回来,在线下接着帮他们卖。”看着冯东海手指的方向,只见古樟驿简餐正门前支起了丰收助农的摊位,售卖的是定海各村的时令农产品。“火龙果一天能卖70来斤,桔子卖出500多斤,不够卖了我就去各村收,大家一起共富。”冯东海说。
如今,叉河村早已脱去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级集体经济强了,村民的钱包鼓了,村里也更和谐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冯东海想将更多的福利进一步辐射村里的老年群体,为他们配送物廉价美、更接地气的叉河美食,为老年群众解决出行难等问题,为他们带来去更多便利,将共富之路走得越来越宽。
谈及村里的未来发展,冯东海心中早有打算。围绕深挖“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提升“产”效益,他计划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发展,打造特色乡村民宿、农家乐等,形成“团队创业 抱团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与周边村合作实施“飞地”抱团、文廊一日游等项目,为集体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文字责编:郭辉
编辑:冯梦琪
记者:尹倩倩 叶武杰 通讯员 吴青 毛燕芳
一审:王茂华 二审:章科超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