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我县音乐教师短缺的紧迫问题,并进一步提升兼职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经“音你精彩”卓越教师工作室精心筹备,于6月5日-6日在县芙蓉学校录播室成功举办了“诗歌有戏”——邵阳县兼职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第六期培训。本次活动基于危阳博士所构建的“理解性”教学模式,深入探索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融合探究。这一创新的尝试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为教师们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6月5日公开课实记
(一)塘渡口镇中心学校 钟桂松 《理解性教学之探究——数的发展》
钟老师以“理解性”教学为核心,回顾了数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述“毕达哥拉斯与其徒弟希帕索斯辩论”的古老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万物皆为数”的哲学思想。更为独特的是,他尝试将数学与音乐相融合,让学生在唱诵无理数√2= 1.4142135623731 ……的旋律中,体验数学与音乐的和谐之美。钟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学生们沉浸在数与美的探索中,这种深沉的思考氛围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教师,展示了一堂基于“理解性”教学模式有思想有深度的数学课。
(二)黄塘乡中心学校 苏文彬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苏老师的这堂课可谓“中规中矩”,她坦言自己的教学难点在于“唱不好”。因此,她巧妙地将音乐中的节奏元素融入诗词教学中。在“理解性”教学的指引下,苏老师着重于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除了传统的初读和再读,她还探索了更多理解诗句的方法。危阳博士对此表示赞赏,并鼓励她将这次公开课作为研究的起点,将所学带回学校与本校教师共同进行“理解性”教学的校本研修。课后,苏老师感叹,在观摩了其他学员的语文与音乐融合教学后,才发现语文课与音乐的结合可以如此精妙。她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教学的期待与憧憬。
(三)九公桥镇中心学校 刘舒 《分数与音符》
刘老师以大胆的创新精神,完全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她以“理解性”教学为基础,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音符的世界里理解分数。这种“循序渐进”的理解方式不仅鼓励学生进行创造,还让他们在音乐与数学的交融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堂充满惊喜的教学改革课,让学生第一次体验到了数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数的无限可能。刘老师通过音乐创作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能力,让人意犹未尽,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的短暂与精彩。
(四)下花桥镇中心学校 邓玉童《乡下人家》
邓老师的这堂课充满了用心与巧思。她亲自拍摄了家乡的视频,熟悉的环境立刻让学生安静下来,更好地融入了课堂氛围。在“理解性”教学的指导下,她聚焦于如何进行情感体验,并围绕乡下景色进行音乐创编。在这堂课中,学生们化身“说唱家”,用音乐来表达对乡下景色的理解与感受。课文最后,邓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课文中的遗憾——缺少了乡下的“冬”季。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她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歌唱、写词,孩子们在邓老师的带领下变成了“作词人”。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们不仅弥补了课文的遗憾,还呈现出了自己心中的乡下人家。课后评议时,大家都对邓老师的教学方式赞不绝口,认为这样做真正让学生理解并体验到了乡下人家之美。
(五)谷洲镇中心学校 李国庆《静夜思》
在李老师的《静夜思》课堂上,学生们被引导在节奏的律动中深切感受诗意。老师巧妙地通过一个图画的情境设定,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仿佛重返李白挥毫创作此诗的瞬间,使得每位同学都化身为那位满怀思乡之情的诗人。随后,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创作出自己的声势律动,以独特的节奏感朗诵已学的诗词,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渴望展示自己的作品。李老师看到学生们的热情,也是兴奋不已。在这样的互动中,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诗意,更将整首诗深深地镌刻在了脑海之中。课堂上,同学们全然沉浸在古诗的情境中,以至于下课铃声响起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原来诗词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课堂与生活之中。
(六)金称市镇中心学校 张渺《雪地里的小画家》
张渺老师一亮相,她满面春风的笑容与亲切的肢体语言,便瞬间引领我们踏入了一个充满欢乐的奇妙动物王国。她以音乐为笔,巧妙地模拟出各种动物的叫声,将同学们一一幻化成可爱的小动物,共襄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派对。在这场派对中,每个人都成为了雪地里的小小画家,随着音乐的节拍,用自己的脚印在雪地上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张老师精心打造的音乐情境,如一股清新的风,吹拂整个课堂,将教学氛围推向了高潮,让学习变得既有趣又生动。在这堂课中,音乐和语文水乳交融,打破了学科的固有界限。课堂上,师生欢声笑语,歌声与知识交织,营造出一种愉悦而和谐的学习氛围。时光的流逝似乎被忘却,下课铃声响起时,师生们仍依依不舍,沉醉在这别出心裁的教学体验中。
(七)河伯乡中心学校 王朕《四时田园杂兴》
王朕老师在讲台上展现了不同寻常的教学风采,虽然与学生之间似乎产生了一些距离,然而每当他唱起歌来,全场顿时陷入寂静,他的歌声比言语更能打动人心。在“理解性”教学的指导下,王老师致力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深刻体验诗词情感。为此,他别出心裁地引导学生根据诗词内容编排动作,并巧妙地运用堂鼓进行伴奏。当同学们充分理解了诗句的深意后,他更是为《四时田园杂兴》谱写了优美的旋律,并配以伴奏,使得诗句更加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然而,由于曲调颇具难度,同学们在演唱时颇感吃力。每当王老师期望学生展示时,现场却往往陷入沉默。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学生并非不配合,而是我们所选取的教学内容难度过高。因此,如何挑选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成为了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八)蔡桥镇中心学校 王嘉《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王嘉老师的《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一课,以袁隆平爷爷的伟大贡献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你是一颗种子,你将如何为世界增添美好?王嘉老师运用“理解性”教学的方法,围绕种子的生命周期——从播种到生根、发芽,再到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种子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在课程中,学生们化身小小科学家,他们细致地观察了种子的精巧结构,并认真记录了种子顽强破土而出的过程。同学们不仅观察了种子的外观,更深入探索了它的内部结构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随后,王老师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轻柔的音乐,引导他们将自己想象成一颗种子,在音乐声中感受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的力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种子的生命力,还让他们体会到了成长的不易与美好。
二、6月5日公开课实记
(一)邵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周文清《感受音乐中的美术元素》
周文清老师,化身为一位深谙艺术之道的魔法师,以“康定斯基”人物创设情境,引领着孩子们通过音乐的旋律与节拍,踏入一个绚丽多彩、如梦如幻的图画殿堂。在这别具一格的课堂上,周老师在这堂课中,以音乐为媒介,巧妙地融合了绘画艺术的点、线、面元素。她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图画的内涵与背景,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更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奇思妙想”。在“理解性”教学的模式下,孩子们首先学会了理解自己的无限创意,进而敢于展现自我,分享他们那些独树一帜、自由驰骋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艺术的世界里畅游,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与自信心。这堂融合了美术与音乐的创新课程,真正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了极致。
(二)邵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黎娅《马说》课堂:穿越时空,感悟古人情怀
今日,黎娅老师的课堂别出心裁,引领我们跨越千年的时空,深切地与韩愈的名篇《马说》产生共鸣。黎老师在教授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深层情感。她以音乐般起伏有致的朗读为引,使我们得以一窥古诗的韵律之美,感悟那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黎老师给出了三种深入体会诗人情感的方法:首先是配乐诵读,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好地把握诗文的情感基调;其次是“知人证也”,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进一步理解其创作心境;最后是吟唱,这一形式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诗文的兴趣。可惜的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们未能有更多机会通过吟唱来充分展现自己的创作才华。
(三) 黄荆乡中心学校 王胤振《安塞腰鼓》
王老师开篇便以一幅幅展现黄土高原壮丽景色的画卷深深吸引了我们,那苍茫广袤的土地与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相互交融,仿佛一瞬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陕北课堂。在课堂上,王老师满怀激情地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那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语调,宛如在娓娓道来陕北大地的沧桑历史和深厚底蕴。然而,王老师的开场虽然热烈,却稍显遗憾,因为未能及时让学生在那种激昂的氛围中感受到鼓的力量与节奏。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王老师巧妙地提议用课桌代替鼓,供学生们尝试和体验。尽管如此,由于体验的时间较短,学生们对鼓的力量仍难以有深刻的体会,而音乐中的强弱对比或许能更贴切地展现这种力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暂的体验中由衷地发出“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这无疑是留给我们共同思考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四)黄荆乡中心学校 黎伴银 《巴西》
黎伴银老师以一封来自异国的邀请函为情境,用热情如火的巴西桑巴舞蹈即刻点燃了课堂氛围。在黎老师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巴西大冒险”课堂之程中,学生们首先化身为小机长,穿越千山万水,精准定位并“降落”在神秘的巴西。接着,他们通过黎老师展示的巴西特色图片,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于五彩斑斓的异域风情中,更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桑巴舞,深刻体验了巴西狂欢节的热情与活力。旅程的第三站,黎老师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了巴西的工农业崛起和多元文化,使学生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终,在课堂的终点站,师生共同欢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巴西狂欢夜,为这场“巴西大冒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黎老师的这堂课以舞蹈为切入点,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巴西的异域风情,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实现了心灵的探索与成长。
三、活动总结与展望
本次教学活动代表了一次全新的探索,我们将“理解性”教学模式与音乐及多学科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在这次别开生面的实践课中,我们既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面临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张文星老师在对教师们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着重指出学科融合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实现有机的结合,避免为了融合而融合的形式主义。危阳博士认为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起点。她坦言,学科的完美融合需要时间与实践的沉淀,而我们在这次探索中所遇到的难题,正好可以作为未来校本研究的宝贵课题。她期望每位参与的教师都能带着这次活动的收获与疑问,回到各自的学校,组织本校教师团队继续深入探究。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学科间的真正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四、附件(公开课日程)
审稿: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