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启:破解奶业困境的新观点、新方法

文摘   2024-10-31 18:33   北京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加启研究员以“破解奶业困境的新观点、新方法”为题作线上学术报告。

王加启研究员首先阐述了近几年奶业在养殖和加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出国家优质乳工程的介绍。优质乳工程的实施能够降低饲料的成本、提升乳产品品质、扩大乳产品消费,从而有效促进国内乳业的发展。在降低饲料成本方面,王加启教授团队成功研制了“第四代瘤胃模拟装置”,并在2023年成功使“红三叶草”提取物成为获批准的新饲料添加剂,实现了瘤胃脲酶抑制剂从化学合成到植物提取的转变,从而提高了瘤胃的氮利用率,缓解了我国在奶牛产业上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程度。在扩大乳产品消费方面,经过团队多年的努力,成功制定了国际上第一个“5种活性蛋白标准”,创建了“一杯好奶”的评价体系,并提出了“优质奶只能产自于本土奶”的观点,成功为国产奶业发展指明方向。在最后总结环节,王加启研究员阐述了优质乳工程最大的创新就是把消费者与人类健康包含在产业链之中。未来,以功能健康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将会成为主流。

我国奶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奶业经历了十分艰难的时期,生鲜乳价格已连续29个月下跌,下跌持续时间是近10年来最长的一次,累计降幅达23.9%。奶业全链条各环节均承受了较大压力,消费低迷、养殖业亏损严重、加工业喷粉积压。其原因既有暂时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奶业长期深层次矛盾积累的效应。面对困难,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危为机,既要瞄准治标,安排近期的任务,也要瞄准治本,充分考虑中长期的任务。


奶业的近期任务


(一)多方发力扩大消费

消费不振,是当前奶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尼尔森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国内乳制品销售收入增速显著下降,同比分别降低6.5%和2.4%。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已经是世界营养健康的共识。我国目前人均奶类产量28.4千克,即使加上进口奶产品,人均奶类消费量仅42千克,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奶类生产过剩,而是奶类消费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广大农村居民奶类消费水平很低,相当一部分乡村居民还没有喝上牛奶。政策要集中解决消费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下决心发放奶类消费券,拉动牛奶消费。可以相信,牛奶进校、进乡、进村、进营养餐、进食堂、进养老院,培育全民饮奶习惯,其经济拉动作用绝不亚于家电汽车下乡,而且更加普惠、持久。乳品企业除了呼吁政府支持之外,更要全面推动奶产品下乡入户,通过降价、捐赠、共建等方式,稳定在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扎下根,培育企业品牌的忠实、长期消费者。培育市场增量,已经成为化解“过剩”危机,开拓发展空间、推动奶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多管齐下节本增效

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与猪鸡养殖相比,奶牛养殖成本较低。但是,我国近十年主要是模仿美国的养殖模式,大规模、高投入、高产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速度快、效益高,但是也有缺点,比如地方饲料资源利用少、养殖成本高、污染治理费用高。当前困难时期,奶牛养殖场首先要保障收储制作高质量青贮饲料,同时要充分挖掘利用地方饲料资源,比如花生秧、红薯秧等农副产品,酒糟、果汁渣等食品制造业副产品。奶牛拥有瘤胃这个天然的微生物发酵罐,瘤胃微生物能够利用尿素等非蛋白氮饲料合成微生物蛋白,再转化为牛奶蛋白,因此要大力开发尿素饲料,实现豆粕减量替代与节本增效。

(三)多措并举优化产能

我国奶业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缺奶-增牛-过剩-杀牛”的情形,每一次都是对奶业的巨大损害,也是进口商期待的收割机遇。因此,越是困难,越要注重优化产能。一是稳定良种牛群,把系谱完整、高产健康的奶牛群体保住,重点是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抵御困难的韧性;二是优化养殖结构,要抓住时机,加大牛群净化力度,坚决淘汰疫病落后产能,构建合理高效的牛群结构;三是发展生态养殖,对养殖密度过大、粪污处理较难的牧场,要通过调整,达到合理密度,降低环保成本,推动种养结合,实现绿色发展。

(四)坚决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安全是奶业的生命线,品质是奶业的核心竞争力。全行业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风险意识,越在困难时期,越要坚决守住质量安全底线,进一步完善奶业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健全奶业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按照国际惯例,每年稳定设立奶业质量安全风险项目,排查风险隐患因子,强化科技创新,推动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实现快速化、现场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奶业的中长期任务


(一)充分认识奶业在农业强国、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枢纽作用

世界农业强国在发展过程中,都特别发挥了奶业对整个农业发展的巨大带动效应,这是因为奶业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消费等众多环节,产业链长、纵深价值高,只要奶业发展起来了,整个农业就循环起来了,尤其是养殖业与种植业相融合,青贮与饲草等全植物产量得到高效利用,过腹还田,实现降本增效、肥地环保;养殖业与加工业相融合,加工办养殖与养殖办加工相得益彰,实现产业链利益联结;养殖业与消费者相融合,形成全民饮奶文化,实现强壮民族的初心。从根本上讲,我国奶业发展的问题是定位问题,要从思想上、战略上、行动上,把奶业作为农业强国、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枢纽产业。

(二)持续实施优质乳工程打造优质奶、亲民奶

优质乳工程的核心理念是“优质奶产自本土奶,本土奶担当亲民奶”。优质乳工程聚焦“饲料饲草—奶牛养殖—生鲜奶品质—绿色加工—健康消费”全链条重大科技创新,只要充分挖掘利用国产生鲜奶的新鲜活性营养功能,我们的本土奶品质就一定优于进口奶,拥有核心竞争力;只要简洁加工、就近消费,我们的本土奶就能做到质优价廉、绿色低碳,就一定能够担当起亲民奶的历史使命。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UHT奶(常温奶)平均零售价格12.5元/升,与原料奶比价由2010年的2.2增至3.8,高于国际上2.0左右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很难实现“喝奶自由”。价格高端化绝对不是奶业的发展方向,6亿农村人口,三四线城镇居民,是巨大的市场,是我国独具的发展优势。所以,优质奶、亲民奶一定是未来奶业的发展方向。

在传统认识中,比较强调养殖与加工的利益联结难题。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从2016年起,探讨采用“质量分级、产品标识”正向激励的方法,来理顺从农场到餐桌的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先后创新31项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创建优质乳工程技术体系,通过优质乳标识把养殖者—加工者—消费者作为利益共同体联结在一起,已经在全国29个省78家乳品企业示范应用,始终践行本土奶、优质奶、亲民奶的理念,推动奶业行稳致远。

(三)尽快建立奶牛-耕地配套制度

饲草进口依赖、成本偏高和环保难等问题,本质上都是因为奶牛-耕地配套制度缺失。我国苜蓿干草和燕麦干草长期依赖进口,是因为奶牛养殖业的规划与发展没有遵循科学规律。在整个畜牧业中,只有奶牛养殖业,与土地结合最紧密,这实际上是奶牛养殖业的最大优势,如果不遵循这一规律,就会出现种养脱节、成本升高、竞争力偏低、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奶牛需要大量饲草,必须就近配置耕地,一般是一头成母牛配套5亩左右的饲草饲料地,实现种草-养殖-粪污还田的良性循环,既发展了养殖业,过腹还田又保护了耕地。尤其是奶牛养殖业需要大量的苜蓿等豆科牧草,豆科牧草具有固氮功能,是改良土壤、保持种植业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结构性要素,意义重大。目前,奶牛养殖主要依赖外部的商品干草,主要原因是政策缺失。通过配置土地,奶牛场就可以制作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和苜蓿青贮饲料,既可以减少豆粕的用量,大幅度降低养殖成本,达到最好的养殖效果,又能保持或恢复土壤肥力,实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是推动整个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发挥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优势,尽快建立奶牛-耕地配套制度,是解决减少饲草进口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牛奶品质和竞争力、减轻环保压力和保护耕地等一系列问题的总开关,应该成为国家的一项基础政策。

奶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产业,更是民生产业、健康产业,是一项公益事业,事关每个家庭,尤其是儿童与老人。奶牛养殖是基础,牛奶加工是手段,让牛奶服务人民群众的营养健康是最终目的。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做强做优”为发展方向,强化国家统筹规划、完善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引领的力度,把产业做强,把产品做优,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

往期推荐


期待您的关注

——END——


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隶属于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具有专业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健康的动物源食品。联盟的工作紧紧围绕动物健康与肉、蛋、奶、水产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需求,聚焦畜牧、兽医和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资源共享,促进从养殖到餐桌全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联盟成员由养殖、屠宰、饲料、兽药、设备、食品深加工、餐饮、零售、电商、检测认证、咨询及中央级、省部级科研单位,百余家单位组成。



更多信息可访问www.cafa.org.cn


CAFA

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4号楼413


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
发挥行业指导、服务、协调、维权和自律等作用;参与行业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宣贯工作;开展行业标准评估和认证培训工作;普及动物健康与福利理念,传播动物源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出版专业教材和图书;开展行业表彰奖励活动;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