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拾珍|孙静祖:用一生诠释情怀与大爱

文摘   2024-10-09 21:35   陕西  





岁月拾珍


一端是故乡,一端是“核”流,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是什么阶段,是少年时期的青葱还是年迈时的坦然。“服从组织安排,科技报国”的美好初衷成就了他们“核”流里的故事。

过去就是过去,也许不值得细看、细想,在中核陕铀这片土地上他们感受中年辗转,耄耋淡然。岁月倏忽之间里,他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不同的处境和经历,也让他们看到中国核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壮大,也因而他们的境界更显得从容而博大。因为他们的心里有一条“核”流,那就是把坚定的信念融入大“核”里去,接纳时代的改变与个人得失。他们坚定的是一个阶段的美好时光,也是一生的信仰与共存。作为第一代核工业人的他们,在核工业奏响的强音上有他们描画的音符。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即将迎来我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中核陕铀建企55周年的时刻,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感受他们的出彩人生。

 ——编者按


孙静祖:用一生诠释情怀与大爱

孙静祖 1938年9月出生 浙江慈溪人,大学学历,1963年9月参加工作,党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老的世界,感受他那份深沉的情怀与大爱

孙老自幼多病,身体孱弱,但他却对学习情有独钟。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坚信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幼时尤其喜爱数学,那些奇妙的数字和公式仿佛拥有无穷的魅力,让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1958年,20岁的孙静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这所被誉为“科技摇篮”的高等学府,为他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在科大的五年里,孙老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这里他见到了众多学术界的泰斗及伟人,如宋任穷、郭沫若、华罗庚等。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孙老受益匪浅。在低温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他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此外,他还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乐队里的乐器也愿意尝试去学习,那个大号没有人愿意去学,他就自告奋勇地去学习,在科大里追求多元发展同时,也展现了他多才多艺的一面。

孙静祖 (第三排左四)

1963年毕业后的孙老服从国家分配,先后来到504厂、新疆、827兵工厂等偏远地区工作。1974年他们一家来到405厂,他再次投身于核工业铀浓缩事业的创业。在4号车间,他是负责生产氧气、液氮等关键物质的生产技术责任人,他带领员工在工作中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实现了工艺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1985年9月,厂第四车间在原二三公司长期搁置的卡口桥头氧气点的基础上,经过更新改造,建成了405氧气站,并生产出了合格氧气,纯度达到了99.4%以上,结束了初期厂里用氧气外购的历史。面对当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从未抱怨过一句,始终坚守在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孙老常说:“我这一生是党给的!”他感恩党的培养和教育,让他这个幼年多病的孩子能够读书成才、收获成就。孙老多次提到雷锋,一再强调贡献的重要性。“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当他再一次唱起科大校歌《永恒的东风》时,仿佛他又回到那个让他青春奋发的学生时代,那种愉悦和自豪的神情让现场的我们都深深被打动。

在面对故乡的经济繁荣与他目前所处之地的巨大反差时,孙老表现出了淡然和从容,他表现出了极高的境界和胸怀。他说:“面对故乡的繁荣与我目前所处之地境况,我无怨无悔。工作一辈子,养老金够用就行了,人生不过就是一个过程,也从未想过再回到浙江老家去养老,405厂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作者|蒋丽
责编|石佳
审校|刘平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点点赞

点在看

中核陕铀
凝聚正能量,共筑陕铀梦!\x0d\x0a关注企业动态,分享职工文化,打造魅力陕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