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任何有过IT项目交付经验的朋友,都深刻地知道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之间的吵架究竟有多“恐怖”。这种情况,也时长发生在很多数字化实施项目中,项目经理和IT支持人员之间 ...
经常,产品经理刚开始说一个需求,前两句话还没讲清楚,开发人员马上怼一句,做不了... 再或者,前一天产品经理刚布置下来的需求,开发人员才想好怎么做,第二天就变成另外一个需求... 双方立马干架 ...
“产品经理朝令夕改,废话连篇,表述不清,异想天开 ... 技术人员不懂变通,词不达意,纠结细节,顽固强硬 ... ”
产品方和技术方彼此的和谐,永远都是一种奢望,归咎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大家的出发点不同。
产品经理考虑的是业务目标,技术方考虑的是实现手段。二者本来就天然存在矛盾。产品经理要满足客户的需求,首先客户的需求就是混乱的,易变的,再经过产品经理的消化和转达,波动性就更大。
而技术方面对的需求则要尽可能的清晰和稳定。
同时,技术本身的能力边界,反过来也制约着需求不可以是肆意妄为的,有些业务目标难以实现,有些业务目标可能不必在技术产品的维度来实现。
除了立场不同,还有一个更大的沟通间隙——话术体系。
从事技术工作的程序开发者,采用的是面对机器的沟通话术,必须逻辑严谨、结构清晰,然而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一般“普通人”难以理解。这就凭空造成了很大沟通障碍。
客户首先并不具备用这种语言和开发人员沟通需求的技能,那么这个翻译的“担子”自然就落到了产品经理身上。
即便大多数产品经理在入职的时候,会接受一些相关的基础IT培训,但是仍有大量的技术逻辑难以让他们理解。很多时候,产品经理的半吊子IT基础并不能让他们完全理解IT人员的“难言之隐”。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他们由于要全面把握需求和客户的偏好,也不能让自己过于沉迷于枯燥的技术逻辑、技术规范里面。
这会让他们天然地给自己设限,从而影响对业务目标的总体判断,也难以做到真正对客户负责。
作为产品,要“懂一点”技术名词,但不能“太懂”技术人员的难 ... 产品经理要把握现实需求与客观约束之间的均衡点。
从客户提出一个需求,到最后形成代码,这个价值链路是非常长的。
首先,业务需求要转换为产品需求;其次,产品需求要转换为开发需求;最后,开发需求才形成代码 ...
经历这三个翻译环节,很多东西都可能变了味。
当然,需求实现的偏差尽管不能完全消除,但是最终如果想让代码效果真的做到让客户满意,也只有同为中间翻译职责的产品经理、技术经理彼此协调努力,理念互靠,才是唯一的现实出路 ...
~欢迎关注小刘老师2024年数字化新书,《从数据科学看懂数字化转型》,清华大学出版社~
~猜你想看更多文章~
公众号推送规则变了,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推送,麻烦右下角点个在看或者把本号置顶!本号长期招募合伙人(数字化咨询,文稿编辑和AI技术研发),有意向者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