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丁克夫妻现状曝光,“后遗症”明显:现在他们后悔了吗?

文摘   2024-11-07 20:38   四川  

结婚生子好像是大多数人们固定的人生经历,也是社会主流的思想。
“丁克”这个概念在1990年进入中国,是由英语“DINK”的谐音演变而来。
这个名词是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缩写,很直观的说明了它的概念,就是一个家庭有两份收入,但是没有孩子。

主动不生育人群,被称为丁克

明明有生育能力却选择不生育,这一点在长辈们的眼里简直像触犯了天条一样,一提起就引起强烈的反抗。
为什么丁克的争议这么大呢?
因为丁克从定义上来看是一种生活选择,但从世俗上来看却是一种离经叛道

真丁克还是假丁克?
能够生育却选择不生育的丁克人群,天生是在跟人性做抵抗。因为人的本能就是生存和繁衍,选择丁克就是在克制本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抑郁症并发是在寻求死亡,克制生存的本能。丁克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却也同样在克制繁衍的本能。
因为艰难,所以丁克人群在所有人中占有的比例不是很大。对抗人类的天性并不是所有人能够拥有以及坚持的
所以就会出现“真丁克”和“假丁克”。

例如:江苏有一对夫妻,是90年代的大学生,深受丁克的影响,决定不要孩子。
结果到50岁那年,丈夫突然想要孩子,但是妻子的身体情况没有办法生育,丈夫就与她离了婚,还找了小三。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丁克的时候是真不要孩子,但是想要小孩的时候,却不能生了
这是真丁克还是假丁克呢?
又如何区别生活中的真丁克和假丁克呢?
其实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辨别,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化的,随着环境和观念的改变,真丁克也可能会变成假丁克
学术上把丁克区分为:
  • “铁丁”:指的就是坚决不生的丁克,也就是真丁克。
不以外力为转移,也不改变自己的想法,甚至通过一些医疗手段,进行根本性的断绝生育的可能性。
  • “被丁克”:指的不是出自个人意愿,是由于身体能力或经济情况等其他原因不生育的丁克。
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因为丁克的条件是不确定的,未来可能会发生改变。

  • “白丁”:指的就是案例中这种丁克了数年又反悔了的情况。
这种情况才是生活中的常态,也是许多受害人的遭遇。
  • “伪丁克”:指的是随意就做决定的丁克,由于年轻或者是一时兴起,提及的丁克情况。
就像一句口头的玩笑,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变动的。
  • “丁宠”:指的是利用养宠物代替养小孩。
一般是对宠物的喜爱,超越对小孩的喜爱。
综上所述,区别是否真正丁克,只需要看是否有实际举措

通俗来讲,就是慎重做决定,做了决定不后悔,坚定的丁克会选择结扎。但凡没有这个恒心的,都可以存疑。
有人说:“你这也太绝对了,有承诺不行吗?
当然不行,尤其对于女性来说,更不行。
生育本身就是由女性自己做决定,坚定丁克的人,就会坚定的付出行动。
也可以自己问自己:
  • “是真的丁克吗?”
  • “不会改变吗?”
  • “愿意结扎吗?”
不论男女,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那就去付出行动,做一个真丁克,不要给自己反悔的可能性。

如果犹豫不决,或者是一时的想法,那还是要做好孩子到来的准备。
为什么这么绝对?因为生育对于女性的伤害是很大的,也对女性的年龄有所限制
但凡是后悔了或者是假丁克,女性的受害程度远远高于男性。
丁克是生活态度,是自我最大化
虽然生活中长辈们非常排斥丁克这个话题,但也改变不了丁克本身是个人生活态度的选择
主动选择丁克的人群,更加注重自我的利益和想法
永远把“我要做的”“我选择的”放在第一位。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虽然承担着繁衍后代的使命,但是由于人类数量的庞大,必要性是逐渐衰弱的。

一个人生或者不生,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微小的。丁克人群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长趋势,但在社会中还是属于小部分人群。
且法律法规也没有强制性对于丁克人群采取任何政策。
所以是否成为一个丁克,唯一的阻碍是社会的偏见家中长辈的阻挠当然可以选择完全不在意这些阻碍,因为坚定丁克的人一定是坚持自我的人。

我国著名女演员,73岁的宋春丽丁克了一辈子。
步入老年的她,看似受到了许多丁克的“后遗症”。
比如,无人养老、家中冷清、与同龄人无话题等等。
但是她却不后悔,因为她更庆幸完成了自我的事业,与此相比,旁人眼中的后遗症,在她面前不值一提。
所以丁克是生活中的选择,和“选择哪个大学”“选择哪个专业”“选择哪个工作”等等人生选择类似。
只要不后悔,能够坚持自我的想法,做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就可以选择。
生育等于失去自由?
根据数据库显示,选择丁克的人群,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
“生育等于伤害,孩子等于失去自由。”

众所周知,生育对于女性有所伤害,也有风险

虽然如今科技进步了,医疗水平提高了,却也不能保证100%的安全率。
这一点无可辩驳,但是如果说生育孩子等于失去自由,我认为是不准确的。
养育孩子确实会给生活中带来许多限制,因为抚养一个孩子是需要付出精力和经济的,这确实会有一部分限制
但并不是完全失去自由。

个人是否能够自由取决于两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对自我的追求
如果你的教育观念是捆绑式,要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只围绕他,那你确实是没有自由。
但这种情况不是孩子带来的,而是父母教育观念的问题,也就是你自己的问题。
生育孩子、抚养孩子和教育孩子,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命中还是要以自我为主
关注孩子情绪,但也要关注自我需求;必须抚养孩子,但也要了解自我能力
生育之后,并不代表孩子就是父母生活的所有价值。
有人会说:“现实中不会允许这样的。
其实一切问题的源头都在于,是否有条件生育一个孩子?是否有精力满足自我的需求?
生育不等于失去自由,因为你除了是父母,还是你自己
-The End -
作者-米花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第一心理

猫里奥心理
hi,欢迎来到【猫里奥的育儿频道】,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家庭教育方式,助力万千宝爸宝妈一起自我成长,做孩子称职又聪明的好父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