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正青春”遇上“最基层”,在红色土地上成长~

政务   2024-12-02 20:53   北京  

在金寨这片红色热土上,今年新招募的安徽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地方项目)志愿者已上岗近四个月。他们正经历着从大学生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转变,快速融入并适应服务地工作生活环境的挑战。

金寨县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座谈会

金寨县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岗前动员会合影


走过一山又一山

“马鞍山的山沟沟就很多,没想到金寨的山更多。”从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张宇在金寨县双河镇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在参与的一次大豆玉米套种调研工作中,一行人徒步上山。“那地方有农田,不能开车,大夏天的又热又累,走过一座山又是一座山,感觉看不到尽头,半路都想放弃了。”张宇回忆道,“看着前面同样徒步的农技站站长、办公室前辈、村党支部书记和农户,个个年纪都比我大很多,顿时觉得羞愧,又赶紧跟了上去。”

如今再看这些山,张宇有了不一样的感慨:大别山,是长江流经的最后一座大山,是一个理想的战略制高点,也正是这一座又一座易守难攻的山,成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自幼在亳州长大的杨文斌,也从未见到过这么多的山。“来的时候就听说抱儿山美,那天听说要上山,特别激动。”杨文斌说,“从山上下来的时候我觉得这辈子再也不想上去了,美是真美,晕也是真晕,根本吃不下饭。”


杨文斌(中间右二)在抱儿山村程湾组主持召开村民小组会

然而,在青山镇经济发展与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中心工作,杨文斌的主要工作就是下一线,上山下山是免不了的。随着时间推移,他已经克服了对高山的恐惧。“当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山谷时,一幅壮丽的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内心深处有了更多的宁静与美好。”杨文斌说。

“斗”是一种责任


“斗”在金寨是个万能语。吃饭,可以叫“斗饭”;喝酒,可以叫“斗酒”。打球叫“斗球”,打牌叫“斗牌”,打架叫“斗架”。同意,叫“斗”,开工叫“斗”,行动也叫“斗”。赞同叫“斗得”,失望叫“斗熊”。东西丢了,叫“给人斗走了”;摔了一跤,叫“斗了一跤”;就算是病了,那也叫“斗得不轻”!

刚来工作,部门主任就给杨文斌上了一节“语言课”,“斗”这个词让他印象最为深刻。每次去走访沟通时,他都尽可能地学着用“斗”去和农户交流,用得越多越自然,和乡亲们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

在听说了越来越多的当地故事后,杨文斌对“斗”的理解又多了一层含义:斗,就是撸起袖子干!就是不推诿、主动上;就是不抛弃、不放弃;这是金寨人的担当!是面对困难从心底涌起的责任与大爱。

做大湾村推荐官

“大家好,我是大湾村的红色推荐官朱丹妮,我的家乡我代言……”这是朱丹妮录制的视频。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如今她已经把大湾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朱丹妮在大湾村承担起了旅游讲解工作,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这项工作却难住了她。“背讲解词并不难,难的是我只会说讲解词,非常生硬,一旦游客问一些问题,我就哑口无言面红耳赤。”朱丹妮回忆道,“曾经还有游客笃定地说我不是金寨人,我不想承认,但也深刻明白了自己的短板。”

要讲好大湾村的故事,就得深入了解它的历史、文化以及村民们的生活点滴。为此,她做了整整一本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从老人口中听到的各种传说故事、从图书馆查阅来的地方志资料,甚至是自己亲身体验后的感受和思考。每天下班后,无论多晚,她都会花时间整理当天收集到的信息,并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给镜子里的自己听,练习如何更自然流畅地表达。

她从不敢说到大胆讲、从不会做到不断学,接到讲解任务时的反应也从“又是我”到“好的”。面对游客越来越从容的朱丹妮还是认为自己有很大的差距:“我听过老前辈们讲解,也听过县委党校老师讲解,他们身上会有天然的自豪感,我和一些游客都会听得流泪。我想这种感染力是来自内心的热爱,而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在深入了解后愈发浓厚。”

用普通话讲好红色故事

阿克苏市就是西部计划项目的实施地方之一,为何选择来到金寨县当高中地理教师?新疆姑娘古丽加玛丽·提来克的回答是:“我要继续留在内地学习汉语,学习更多的红色文化,攒更多的教学经验。”

到天津市就读高中时,古丽加玛丽·提来克完全听不懂汉语,与人交流很困难。在安徽师范大学上学时,学校专门安排了普通话考级教师辅导她的汉语,从拼音、词语、短句到日常口语,四年时间让她的普通话有了质的飞跃。“如果一毕业就回家乡,那里又是维吾尔语的环境,我的普通话会退步的。”古丽加玛丽·提来克说。

为何如此注重自己的汉语水平?古丽加玛丽·提来克告诉记者,普通话是国语,会说普通话那是相当自豪的。如今的新疆,普通话已经成为了所有学校的教学语言。学习普通话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家乡,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也会更加团结,当地的对外贸易也会更加繁荣。而自己就是想再进一步提升国通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回到新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给新疆的小孩讲更多的红色故事。

“老师,你结婚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吗?”“老师,你可以一直把我们带到高三毕业吗?”“老师,以后我去新疆找你玩”……每天,古丽加玛丽·提来克的学生都围着她说个不停,口袋里还常被学生们塞满各种零食,对彼此的喜爱成为古丽加玛丽·提来克这四个月来最骄傲的事。“不敢想分离的那一天,我想尽可能待久一点。”古丽加玛丽·提来克说。

安徽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刘培在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


当“正青春”遇上“最基层”


从“象牙塔”走入基层,作为南溪镇项目建设部门的一员,舒翼要经常深入基层,施工现场成了他的“主战场”,统计数据、整理档案、勘查现场、撰写报告,经常下村、周末加班、夜里开会,这些让他一时难以适应,山遥路远异乡之客,也让他备感孤独。当面对那些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家时他又心急如焚,想帮乡亲们做点实事却又倒在了语言沟通这第一步。

麻河蚕桑、丁埠栈道、汁湾大堰……随着参与项目的一个个顺利完工,舒翼从一无所知的“小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小将,“照啊照啊”,方言能脱口而出。在得知村民家中的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时,他一边为大伙宣传讲解电商模式进行线上销售,一边帮他们留意潜在客户。“回顾之前的种种不适与困难,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舒翼说。

不同于舒翼的项目化工作,在梅山镇社会事业管理服务中心服务的高博文看到的则是人生百态。“那天有位退役军人来求助,他的女儿17岁患有血液病,治疗18年后去世了,老两口白发人送黑发人,卖了房子还有两百多万元的欠债,他们哭诉着这些年的不易,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最终,我帮他申请到一笔款项。”高博文说,“我的工作接触的大多数是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遭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以前我总是这不满足那不满足,现在少了抱怨,更多的是感恩和关怀。”

熟悉又陌生的乡村

“他喊我‘小王’,我喊他‘老哥’。”在流波䃥镇林业站工作的王鹏飞为了实地判定农户反映的问题,他跟着农户“老哥”便上了山。现场拍照取证,使用专业的卫星地图对地貌判定核对,很快就走完了流程。一路上,“老哥”跟王鹏飞聊了很多:“以前到镇里办事不知道找谁,现在年轻人多了,反映了情况就有人带着去找专人办事,办得又快又好。你们有没有评价的流程?我要给你五星好评。”

在果子园乡财政和资产管理服务中心服务的汪佳昕走访养殖户时,大爷满面笑容地走来拉住她的手说:“国家政策真的是为咱老百姓着想,猪肉的行情也一直不错,真的很感谢你们。”汪佳昕笑着回应道,“大爷,您不用这么客气,国家政策不就是为了大伙能过上好日子嘛。这是我的电话,有事就给我打电话。”

幼时在农村生长的王立绎来到金寨后,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乡村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那些曾经泥泞的小径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低矮的土坯房已被崭新的小楼所取代。但在这些变化中,他依然能寻觅到那份属于乡村的淳朴与宁静。“在这儿,既满足了我的乡村情结,又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王立绎说。

金寨是理想之地

“有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来咨询征兵入伍的事情,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先去工作,他的回答是当兵是有年龄限制的,工作可以以后再找。”在麻埠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服务的戴斌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案例后感慨道,“金寨是个有红色信仰的地方,生长在金寨的人,骨子里就有对军队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红色信仰早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

高博文每次去武汉上学,总能路过金寨站,看到过红色标语,但没有更多印象。来到金寨县做志愿者后,他才知道这儿有多“红”:10万多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可谓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身边太多人是红军的后代;绝大多数的乡镇都有烈士陵园;解放大道上挂满了将军的故事;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以红色为主题的雕塑、壁画和宣传栏……如今再看金寨的这些山,他总想起“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句话。

小时候看着爸爸读入党誓词,王鹏飞好奇地问:“爸爸,党员是干嘛的?”父亲回答道:“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我而言就是做好抢险救灾工作。”于是,他也有模有样地学着读誓词。

在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王鹏飞作为演员登上了鸟巢的舞台,他感慨道:“我参与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历史的见证。从那时起,我就坚定要入党,要做服务群众的工作。”

来到流波䃥镇后,镇党委书记第一时间介绍了当地的革命历史,“当时的氛围是严肃和悲痛的,也是令人敬畏的。”王鹏飞说,金寨是我的理想之地,在这儿扎根能够很好地汲取红色营养,去实现我的梦想,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安徽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在金寨县油坊店乡服务





不要走开~
📸📸📸
欢迎打卡今日
“西部计划漂流记”朋友圈

(想要了解更多“漂流”动态

可以搜索微博话题#西部计划漂流记#

进入话题页面查看哦~)

↓↓↓



End

来源:《安徽青年报》2024年11月22日06版(记者:黄慧),原标题《在红色土地上成长》,部分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金寨群团”,安青网、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网站等


编辑:谢心月(安徽外国语学院)
制图:熊峻苓(中国美术学院)
校对:谷   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责编:田   雪
校审:盖奕洁
投稿:xibu85212120@126.com

西部志愿汇
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的联络平台和沟通通道,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及参与、关心西部计划的团干部、团员青年及社会各方人士,提供工作资讯、促进联络沟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