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谢骁珉(陕西科技大学)
令人惊喜的是,命运的笔触竟将我引向了音乐教师的角色。自幼羞于在人前展露歌喉的我,如今却需引领一群纯真的孩童,走进音乐的殿堂。这不仅是一次角色的转变,更是一场心灵的觉醒与蜕变。
我开始了一段自我重塑的旅程。随着网络课程的旋律,我一步步解开简谱的秘密,一遍遍沉浸在课本音乐的悠扬之中。音符跳跃间,不仅是我技艺的精进,更是心灵的觉醒。我创新地将心理学专业融入音乐教学,创设了“彩虹雨”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片小小的舞台上,勇敢地吐露心声,绽放自我。音乐,成了连接心灵的纽带。它不仅教会孩子们旋律之美,更引领他们学会了倾听内心的声音,学会了自信与表达。
而我,更愿做那个播种梦想的人。在孩子们的心田,我播撒下探索世界的种子,用音乐为笔,勾勒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描绘出世界各地文化的斑斓。天文地理、科学思政,这些看似遥远的知识,都化作了音符,跳跃在音乐的五线谱上,成为孩子们看世界的望远镜,也是洞察自我的显微镜。
十月,岁月在站小的每一寸土地上悄然流淌,两个月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在这匆匆流逝的时光里,我的足迹从站小延伸至民族学校与农牧区学校。每一次的探访都让我心中的那份责任感愈发沉重,深怕这一年的支教时光太过短暂,自己能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的心理健康之种太过微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我走出站小的象牙塔,深入基层,才发现心理赋能体系在这片高原上的推广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师资力量的匮乏,音体美课堂往往只能由语数英老师兼任。而心理教育的缺失,更是让那些在心理预警边缘徘徊的孩子们,难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慰藉与引导。
我常常听到的是:心理团辅赋予了课堂新的活力,但我们没有专职心理老师来继续深入开展。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曾一度陷入迷茫与无力之中,彷徨于如何在偏远的农牧地区推广心理健康课程,使之惠及更多的孩子。然而,在心理团辅活动的亲历现场,我目睹了孩子们从眼底闪烁的羞涩与拘谨,逐渐绽放出纯真无邪的笑容。那笑容,是他们内心深处发生转变的生动写照。这份由内而外的蜕变,让我瞬间变得坚定而有力。
开展特色心理健康课程
初次踏入农牧区学校,为心理普查中预警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团辅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初见面时,孩子们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不自信。他们低着头,沉默不语,仿佛内心被家庭支持力的薄弱紧紧束缚,无法挣脱。
但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这份沉寂悄然被打破。在引导之下,孩子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分享自己的情绪,讲述内心的困惑与挣扎。他们的声音虽然微弱,却透露出对理解与关爱的渴望。特别是在自画像环节,孩子们轻轻拾起画笔,如同握住了探索内心的钥匙,一笔一划间,细腻地勾勒出自己眼中的模样。透过心灵显微镜,逐步揭开自卑、迷茫与烦恼的层层迷雾,引领他们重新发现与拥抱自我。
在农牧区学校开展心理团辅
从最初的沉默到后来的勇敢分享,他们的笑容越来越灿烂,眼底的光芒越来越明亮。这份变化,不仅是对他们自身的一次成长,更是对原生家庭支持力薄弱现状的一次有力回应。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即使我只是单枪匹马,也完全有能力为这片土地带来积极的改变。哪怕只是激起层层波澜中的一抹微小涟漪,那也是推动这片土地心理健康事业向前发展的一份宝贵力量。
于是,我学会了耐心与坚持,学会了在每一次的尝试与探索中汲取力量。我开始思考,如何将心理健康的种子深植于这片广袤的西部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深切感受到了心理学赋能支教生活的力量。它让我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更加懂得如何用爱与关怀去滋养他们幼小的心灵。每一次与孩子们的互动,都让我感受到心灵的碰撞与共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这片土地奉献青春的决心。
深入长江源民族学校
如今,站在格尔木的高原上,我满怀希望与期待。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希望,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孩子的需要,用爱去滋养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在辽阔的农牧区大地上,教育的种子会默默生长。而心理健康这片沃土,正是滋养这些种子茁壮成长的关键。
(想要了解更多“漂流”动态
可以搜索微博话题#西部计划漂流记#
进入话题页面查看哦~)
↓↓↓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第26届研支团志愿者叶子欣投稿
编辑:周 洁(重庆移通学院)
海报:公艺云(郑州工商学院)
责编:田 雪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