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关注:【日本站】2024年11月10-11月15号|学习日本养老医疗、温泉养生、亲子牧场、文创IP、三产融合、生物医疗等标杆项目成功经验。(可在文章尾部查看)
作为现代科技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新兴模式,智慧养老正在为解决养老难题提供一系列创新方案。
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下称《报告》)表示,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模式正在为老人、机构提供实时、高效和低成本的服务,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报告》提到,当前智慧养老涵盖四大应用场景,包括政府监管、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以及智慧居家养老服务。
第一财经记者在此前举办的2024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和康复医疗博览会(下称“老博会”)上了解到,以智慧养老产品为重点内容的展商比例已达25%,其中,健康管理、养老监护、助行设备等产品渗透率在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近3亿老人迈入智慧养老时代,该模式有何痛点与难点?产品技术迭代动力不足、商业化受阻等难题,该怎样破解?
技术迭代是刚需
政策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
继2017年国家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后,4批次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单位评选工作和《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编制先后开展;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启动实施,该文件同时明确,要重点发展健康管理类、养老监护类、康复辅助器具类、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及家庭服务机器人5大类产品,并带动传感器、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突破,实现多模态行为监测、跌倒防护、高精度定位等实用技术攻关。
一位智慧养老领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上述文件发布以来,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产业发展格局也逐步清晰,如大型企业多以打造综合性解决方案为主,中小企业则以开发器械或设备为主;尽管如此,智慧养老领域仍然面临技术产品供给不足,融合应用不够,产业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
比如,大型头部企业,南京新百旗下安康通、海尔智慧康养等均打造了一套基于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等不同场景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的家床服务可视化大屏(包含硬件和软件)可以为老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和照护;其中,硬件部分搭载了烟雾报警器、门磁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呼吸心率、防跌倒检测仪、体征监测仪等一系列设备,软件部分则是上述设备的数据反馈和实时预警集成。目前,该模式已在南京、泰州等地社区落地,政府是这一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购买方。”安康通相关负责人在老博会举办期间告诉记者。
再比如,一些中小型企业则瞄准智慧养老装备。记者展会上了解到,老博会上展示的一款柔性外骨骼机器人,通过安装在老人腿部,其动力系统可以捕捉到老人的运动意图,实现精准步态预判,以及解决偏瘫遗留下来腿部一边行走不顺的问题;该款产品售价约在2万~3万元之间。
“未来,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可以解决60%以上的养老难题,甚至更多,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养老护理人员的短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罗守贵告诉记者,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是大势所趋,今后无论是在家庭、社区还是养老、护理机构,机器人或相关智慧化设备都能节省大部分人力,实现包括递送、代步、助餐、助浴等在内的功能。
不过,罗守贵也表示,现阶段市场中一些智慧监控和照护的设备,技术上未能达到实际效果,包括老人跌倒的预警准确率是否足够高,如何精准避免被干扰和误判,应急响应速度如何等功能都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研发部门应跨前一步,和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老人等深入沟通,才能得出明确的、准确的需求,避免开发一批同质化的智慧养老产品;此外,智慧养老产品和高价值、高含金量的技术并不矛盾。”
对此,罗守贵建议称,第一,企业的研发部门需要和养老机构开展各类合作,真正通过产品的不断试用或应用让产品性能实现“螺旋升级”,产品技术也会因此更加成熟;第二,行政部门应多以资金或鼓励方式促成街道或社区与企业签约,扶持一批智慧养老试点、示范项目。
需从“适老化”到“老年友好”
根据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测算,2017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约为2.2万亿元,2020年增至4.2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2023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约为6万亿元。
上述《报告》也称,现阶段,我国智慧养老产业领域,一方面,由央国企、保险、地产等多元市场主体陆续加入,丰富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日趋多元化,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百家争鸣,管理类信息平台初具规模。
谈及我国智慧养老产业格局,国药康养总经理徐亚峰告诉记者,当前,智慧养老平台更多是政府养老信息监管平台,真正的养老服务平台需要应用场景先行,智能硬件与养老服务充分融合。此外,一些老年人刚需且高频服务比如陪诊、慢病管理、上门医疗、专病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需求仍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徐亚峰称,智慧养老行业所存在的痛点、难点包括:服务企业与产品企业融合不够,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机构融合不够,养老事业和银发产业融合不够,智慧化平台与落地应用场景融合不够等。
为此,他建议,第一,需要由政府牵头来组织协会、院校、企业共同制定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及应用场景标准;第二,应对现有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扩大数智化养老服务和产品的场景应用,做到可体验,可宣教,可转化;第三,是要加大智慧养老企业研发生产、推广、资金及政策扶持力度;第四,是加大智慧养老相关人才培养,向社会输出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在为数不长的时间内,众多从安全、护理、出行、移位、康复、紧急救助、环境改造等老年人刚需的智慧产品投入市场,进入老年人生活的环境中应用,让科技改变生活在养老行业中得以实现。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做法。”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促进中心理事长冯建光告诉记者。
冯建光称,详细来看,围绕高龄、独居、失能、失智的老年群体,一些如安全报警、监控监测、生命体征、睡眠监测、防走失等产品开发应用得较多,这也更加契合老年人的真实使用场景。但产品本身的价值与市场化的价格,是决定行业产品应用规模的主要原因。
冯建光认为,当前老年人群心态更年轻、更有活力,因此,一些智慧化、数字化产品可以更细分,并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消费习惯去开发适宜产品,这会是更大的康养智能产品市场。例如,老年人居家用药指导、慢病管理、健康保健、疼痛、睡眠、视听觉等,以及与老年人居家环境有关的“智慧化居家适老化改造”等,都是具有市场潜力的领域。
“此外,智慧化、数字化企业要紧扣老年人可以有效支付的刚需,从产品和技术上突破,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冯建光说,如今的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体现“适老化”,比如让字显得更大一些等,更多“老年友好”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学习 · 简讯
【游学时间】:2024年11月10—15日
【游学地点】:日本·名古屋-大阪
【参会对象】:开发企业、康养文旅、养老、运营商、规划设计机构、投融资企业及相关产业链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高管参加
【主办单位】:北京壹方城智汇科技有限公司、汗马研习社
【游学形式】:项目考察+座谈分享+围炉夜话+资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