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朱允炆错失了三次打败朱棣的机会?说起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那真是让人又气又恨。其实我们说呀,这个朱允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虽然稚嫩了一点,但是绝对算不上草包皇帝。毕竟,人家也是朱元璋钦点的皇位继承人。
老朱晚年啊,就想自己这一生杀伐太多,正好这个朱允炆性格随他爹朱标了,慷慨仁爱,注重休养生息。在位期间,也是实行宽松政策,减轻赋税,改变了洪武一朝的严厉氛围。不太会打仗没有关系,边疆也有各位叔叔们看着。这一内一外,正适合目前国家发展需要。
但是坏啊,就坏在朱允炆这个优柔寡断、慷慨仁爱的性格上了。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烂,所以才导致在登基后实行削藩政策的时候,反被他叔叔朱棣给削了。
咱们在说之前,先来看一下削藩的历史背景。朱元璋在位时,将除了太子朱标以外的所有皇子都分封到了各个藩地。简单来说,这个藩地就像是军区,老朱的几个儿子就像是军区司令,拱卫京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藩王的实力也是越来越大。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啊,就和朱允炆谈到了削藩的问题。意思就是朱允炆问他爷爷,外族来犯,有叔叔们防御,那叔叔们要是造反,谁来防?朱元璋问孙子的意见。
然后,朱允炆就给了一个看似完美的答案:我对待叔叔们,以德感化,以礼牵制。若行不通,就削减其封地;再不行,就将其改封别地;还不行就出兵征讨。先礼后兵,徐徐图之。朱允炆一番话说的既有人情味,又有智慧,就连老谋深算的朱元璋都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朱允炆在登基的第一年,就在他的饭桶军师黄子澄的怂恿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削藩。因为从实力弱的藩王开始下手,所以起初还算比较顺利。第一年就连削了五个藩王。等到开始对朱棣动手的时候,朱棣心里也比较嘀咕没底。因为朱允炆再怎么说也是一国之君,手里有百万精锐,比自己这一个只有几万兵力的藩王实力强太多了。
但是为什么说朱允炆却错过了三次打败朱棣的机会?
第一次啊,就是建文元年三月。当时朱元璋过世还没一年,建文帝刚登基不久,对实力最强的四叔燕王朱棣很是忌惮,总是怀疑朱棣已有反心,便招朱棣来南京觐见。表面上是皇帝召见藩王,实际上是试探朱棣。若是借口不来,那就说明有反心;若是来说明胸怀坦荡。
令人惊讶的是,朱棣不仅大大方方的来了南京,就连走进大殿的时候,也是直接走只有皇帝才可以走的皇道。不仅如此,进了大殿见了建文帝之后,竟然没有磕头行大礼,只是简单作了个揖。明史记载 “行皇道路,登必不败”。这下子呀,朝廷很多官员可不干了。多位官员上书皇帝,要求把燕王朱棣直接逮捕,在南京就地解决得了。
因为他这番举止很明显啊,这不是僭越加大不敬吗?实在是太不像话。然而建文帝却拒绝了所有大人的提议,一副宽容的姿态:自家叔叔,我们不在乎这些虚的。就将朱棣给放走了。就这样,燕王朱棣全心全意的回了北京。
第二次,就是建文元年五月,也就是朱元璋过世一周年的日子。这次建文帝就以明太祖周年为由,再次宣召燕王朱棣进京。结果这次朱棣坚决没来,以重病不能出门为由。不过为了堵住建文帝兴师问罪的嘴,他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进京,为老皇帝过周年。朱棣子嗣不多,一共就这三个儿子。他让三个儿子进京,意思很明显。建文大侄子,你可别以为我是装病不来,我让所有的儿子都来,说明我相当重视这个事,而且我绝对没有异心。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机会,建文帝可以趁机留下这三个堂兄弟,也就相当于手里攥着人质。有了人质,朱棣还敢乱来吗?本来,建文帝已经准备不让这哥仨离开了,但是这时候,饭桶军师黄子澄又出来搞事情了。黄子澄认为,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着急。
这时候反而要把朱棣的三个儿子放了,这样一来啊,可以麻痹燕王朱棣,让他误以为建文帝对他没有削藩的意思。后面我们知道,朱棣这三个儿子也是有惊无险,全须全尾的回到了朱棣身边。
第三次啊,就更加可笑。朱棣起兵造反,两边都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这时候朱允炆啊还告诉手下将士 “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意思就是别伤害我的叔叔,让他活着见我。
史书记载,在靖难之役的战场上,常常会出现可笑的一幕,“燕王数危矣,诸将奉帝诏,莫敢加刃”。意思就是燕王数次陷入危机,但是各个将领奉皇帝的命令不敢追杀,导致燕王屡次脱险。
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知道,朱棣成功入驻南京,取代了他侄子建文帝的帝位。所以你们说这个建文帝,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到底是不是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