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招法与含义

体娱   体育   2024-09-12 19:15   北京  



雪崩杂谈


之前看到有一位棋友提问:大家以前都下过哪些,与AI雷同的布局定式呢?


这个问题首先让我想起来的东西,是早年间躲避“大雪崩”时的经历。


以前的“大雪崩”虽然因为复杂等原因,算不上是“流行定式”。


但因为我下的盘数比较多,以及棋界时常会流行错小目+守角的布局。



于是我有段时间经常会路过,通往大雪崩的这个十字路口…


因此讨厌光一个定式,就要下近半个棋盘的笔者(才不是因为笔者记不住变化呢)!


于是笔者便开始选择一些,能避开大雪崩的下法↓



比如执白面对黑棋▲长时,笔者会选择打了虎(白3改为拆也行),躲开大雪崩。



当执黑面对白棋的顶了扳时,则会选择立下的定式。


而这两种躲避方式,AI正好也是这么干的!



招法与内涵


写稿的时候,我正好看到了一个对某解说的访谈视频。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解说中时常出现的“毒奶”现象时,那位解说是这样回答的↓


因为有些毒奶其实是“过程预测对了,但结果错了”。


而失误更大的“过程几乎一个都没说对,但结果一样”的情况,却往往被大家所忽略。


所以希望大家能从其他角度,多元化的去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这种思想,用在本文里也是可以的。



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这个定式,也是如此。


AI是觉得黑棋角里目数很饱满,后续是用挂角/点三三等方式来削减白棋的厚势。



而人类以前下这个定式时,则多半从夹开始,沉溺于N个先手所带来的快乐之中。


后续是用撞伤角上为代价,来换取外面的N个子来破空。


所以虽然大家都说(吹)自己早在当年,就与AI的招法一样。


但其中的部分定式,真的能算是“同一个定式”吗?


因此有一些古代的招法,是否真的与AI雷同,也同样存在疑问。



比如有时候,能看到道策的“卧龙升天”与AI招法一样的新闻↑


但是对比后我们会发现,上面AI的招法是往三间夹上面碰。


而下面道策下的,则是二间夹的碰。


但这一路之差,却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因为受右上角这个定式的影响,人们知道当夹的较近时,是会被“撞伤”的。


所以在脱先一手后,右下角1+3的组合拳也属于是:经常能见到的定式类招法。


因此人类对于二间夹这里,其实是比较熟的。



而三间夹因为离的较远,不容易“借劲”,所以人们很少去碰。


在我印象中,只能回忆起像这种冷门的形状,才偶尔有人去碰。


因此二间夹的碰,是否等同于三间夹的碰? 我觉得是值得怀疑的…


除此之外,像秀策的小尖,也有属于他的烦恼。


小尖虽然没有变,但他对手的招法,却变了↓



比如当黑棋下面比较厚,白棋不方便分投时。


白棋有1+3这样的手段,来强行“破防”(下的不是同一个定式了)。


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内涵和AI不一样的话,应该很难判定是同一个意思吧?


因此我觉得:这些古圣们能在以前那个“洪荒年代”,就能下出这种招法,无疑是超越时代的。


但如果说这是AI招法,那就有点“过了“哦~



相同的思路


不过我们也不用太过悲观,人类还是有一些无论招法和意思,都与AI相同的招法。



比如许多场合的肩冲,以及无忧劫的碰等。


这些欺负厚势,让对方厚上加厚的意图,还是得到了AI的认可。


而接下来要说的呢,不是具体招法,而是一种思路↓


三连星布局虽然在笔者学棋时就已经不流行了,加上后来水平高了之后,就更看不着三连星了。


但在大部分棋友的分段,还是偶尔能见到的。



在上世纪三连星流行的年代,一般认为要争先手就下上面的定式。


而不着急的话,选下面这个”后中先“也行。



但其实,白棋选择这类争先手的策略会更好,理由我们稍后再讲。



与刚才下面白1类似的”蓄力型招法“,还有上图的白2。


像这类形状,之所以推荐大家要尽量争先手,原因有两点↓



首先因为白棋刚才落后手去“蓄力”了,因此需要以后在A位等处的作战中,取得一些战果才行。


因为这意味着需要“下的比对方好”才行,所以这一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难做到…



而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人甚至没有意识到白2是在“蓄力”,而是把白2当作是定式的一部分了…


所以后续并不会去主动出击,而是随缘地看能不能触发…


因此既然这类落后手的招法,找到对方弱点都会小亏,需要下的好才能“不亏”。


并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被对方补上缺陷,导致“大亏”。


于是下棋时尽量去争先手,即可较为轻松地解决这个,既不容易掌握,还“费力不讨好”的问题哦~


-END-


奇略研究所
优质围棋棋评、原创题目和深度文章讲解,更多专业围棋内容和工具,尽在【奇略】APP。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