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款大彬提梁壶,其中两把被博物馆收藏!

文化   2024-12-04 17:01   江苏  




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中,提梁是非常特别的一款,不仅在于制作的难度要高于端把,更独特的是其虚实结合的气韵,今天变介绍极为经典的三款大彬提梁壶


时大彬何许人也?时大彬,号少山,是“明四家”时朋的儿子。是紫砂茗壶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当时就被公认为“超越前古”的第一大家。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写道:“明代良陶让一时”,所谓“一时”,就是指时大彬。


大彬为人,敦雅古穆,壶亦如之,波澜安闲,令人起敬。


时大彬像


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大彬对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和铭刻等,均研究深入,成就卓著。


善用各色陶土,或在陶土中掺杂砂缸土、碎瓦片,有“沙粗质古肌理匀”之赞语。 

制壶极认真,稍不满意,就敲碎弃之,有时十不得一,都不满意,就一只不留。


制壶特点,是紫泥中带有白点,而壶盖一经合上,随手拈盖提起,壶身不坠。作品朴雅坚致,后人称为“时壶”


时大彬 天香阁提梁壶

南京博物院藏


此壶被人视为佳作,根据有三:
其一,坚致洗练的坯体,外观色泽呈紫色,表面且有极细小的针状砂粒,并不细腻。


其二,壶身成型工艺是用打身筒技法打成的,片子匀平而坚巧,提梁与壶嘴深受羊角山手法影响,都经过竹刀切削,呈多角形,边线劲直而有力。梁、嘴与壶身虽是镶接而成,但看不出钻塞的痕迹,浑然与壶身成为一体。提梁与壶身衔接处,虽因技术上的缘故,整个提梁宽扁而厚实些,仿佛根植于壶的肩部,更增加了提梁的稳定性。壶身短颈上的压盖,做得工整规矩,准确紧凑,几乎是短颈的延伸,很难分开。




其三,壶的造型优美,有三点尤见其巧思:

(一) 底部大,平平地落在一个平面上。从肩以下,壶身逐渐溜圆,使造型的重心亦随之下移,从而在底部增加了足够的重力,也就增加了壶的稳定感。


(二) 提梁特别高大,拱起如虹桥。在壶身上部为人们留出一个一望无际的穹窿空间,“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说它“接”,又说它“浮”,实际上是含有虚实的造意,好像是一个凹进去的自由空间。



张守智教授说:“通过提梁的回转,构成壶体上部的虚空间,使整体舒展大方,增加了整个造型气势。提梁所形成的完整空间,亦增加了造型的装饰感”。


(三) 造型的基本构思是一个“圆”字,从正面看,圆圆的壶身和圆圆的提梁叠在一起,轮廓线相互交叉并受到阻断。因而使圆形的主体感分外强烈。


如从上方俯视看,壶底是一个大的圆形轮廓线组成的平面,壶盖是另一个小圆平面,两个圆面重叠而构成壶身。壶钮的所在,亦即这两个同心圆的圆心的位置。



此外,这件壶上如此规矩的提梁,成型极为不易。如果对紫砂泥的可塑性能和烧成温度没有精确的估算和有效的控制,也是很难烧成的。这样看来,这件提梁紫砂壶,在原料选炼、工艺过程和造型艺术三个方面所揭示的步骤方法、工艺条件以及制陶人的认知心理、洞察力创造才能,都是十分宝贵的。





香雪庄旧藏—明·时大彬莲瓣如意提梁壶


此壶形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韵,容量硕大,气势雄伟,胎骨掺以粗砂,包浆莹润。


提梁壶平正方扁,方中寓圆,外侧以「戳印」手法,装饰着工整的回纹,中心另作对称状的如意云纹。






壶盖表面另以「贴泥」工艺贴饰了一圈如意云纹。此外,壶颈亦围饰着繁复的莲瓣纹带。全器装饰华而不丽,典雅庄重



此类云雷纹在清宫紫砂壶上是重要纹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几件清代御制诗壶,在盖沿、壶口多印压着回纹与云纹。


壶腹以双刀法精刻「雅洽荆溪水,偏宜阳羡茶,大彬仿古」,左侧并阴刻两枚葫芦章与方章。荆溪即阳羡,既产贡茶,又产名壶,以此入诗,切茶切壶,相得益彰。





时大彬制 腰圆式提梁壶

陕西延安市宝塔区文体事业局藏

壶身刻铭文“吟竹养浩然”,大彬行草刻款。

1987年5月,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王家沟村,明崇祯15年杨如桂墓出土。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1634-1711年)在《池北偶谈》中写道:“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螺甸则姜千里,……宜兴茶壶则时大彬,……皆知名海内。”


于是时大彬壶成为“名牌产品”,价格一路攀升,其实,早在清乾隆年间时大彬的壶就已成珍稀之物,四百余年来,历经离乱流传至今的“时壶”更是被后人珍如拱璧。


据统计,目前存世的大彬壶多为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香港茶具文物馆等各大文博机构所藏,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流传于民间且有纪年可考的,更是罕见。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剑流德钟》邵仕军 制 紫泥(235cc)

链    接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围观,请添加微信号:zishachina001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紫砂中国】选把好壶,与岁月一起静静泡养......

紫砂中国
紫砂知识公益普及,传递紫砂行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