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故事发生于战国初期。鲁穆公担心齐国侵略鲁国,便去结交晋国、楚国两个强国,希望当鲁国遭到齐国侵略时,能够得到两国的援助。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鲁穆公让自己的儿子们分别去晋国和楚国做官,提前做些准备工作。犁鉏认为这种做法解决不了问题,就对鲁穆公说:“从越国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越国人虽然善于游泳,但孩子一定救活不了。失火而从海里取水来救,海水虽然很多,但火一定扑灭不了,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晋国和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离鲁国近,如果受到齐国攻击,鲁国的祸患恐怕就难救了。”
其实就算不回顾典故,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平时经常说的远水救不了近火。稍稍引申一下,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对应到消防工作中,取其字面意思就足以说明问题。
笔者从事消防工作二十余年,遇到过不少困惑,其中有一次或许是对这个成语最好的注脚。
话说刚入职不久的某年年终考核时,我对一统计消火栓数据的表格迷惑不解。表格共分3栏,统计消火栓的应建数、实建数、欠账率。当我看到某市当年应建市政消火栓80个、实建120个、欠账率为25%,而另外一个市应建市政消火栓80个、实建60个、欠账率也为25%时,百思不得其解,以为是搞统计的同志弄错了,就向一位老同志求教。老同志有意考我,让我从“远水救不了近火”这句话中去寻找答案。
下来赶紧去恶补,学习了相关标准规范,知道了市政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米,间距不应大于120米,才知道了为什么会得出上述统计结果。
答案也很简单,确实就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再稍稍解释一下,如果某市某年甲区、丁区涉及消火栓建设任务,中间隔着乙区、丙区,其中甲区应建市政消火栓30个,实际建了90个,而丁区应建市政消火栓50个,实际建了30个,那么该市当年消火栓的欠账率即为25%。
为什么多建了40个,还有25%的欠账率,原因就在于甲区的消火栓灭不了丁区的火。就算甲区插满了消火栓,丁区依然还是欠账。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对消防工作的发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期待,可以从另外的层面给这个成语增添更多新的注脚。
比如,在我工作的二十多年间,城市消防规划的提法已经悄然之间向城乡消防规划转变;原来只有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后来制定了乡镇消防队建设标准;原来说到消防的时候,约定俗成指城市消防,与森林消防相对应,现在再说消防,就没有这么明显的界限了,乡镇专职消防队已经如雨后春笋;原来说消火栓时通常就是指市政消火栓,这会儿消火栓已经往乡镇、村庄延伸覆盖了,尤其是传统村落的消防安全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有的甚至安装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不想再做更多列举了,有凑字数之嫌。简单作个总结陈词吧:
做好一个地区的消防工作,要求公共消防资源要从有没有向够不够转变,要从够不够向好不好转变,要从总量达标向配置合理转变,要从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变……
如果没有朝这个方向努力,那么请再回顾一下“远水不救近火”的典故。
阅读重在内省,写作需要围观。期待关注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