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丨傅正:《從東方到中亞——19世紀的英俄“冷戰”(1821—1907)》出版

学术   2024-09-05 04:35   韩国  
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大学问Academics




《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一部讲述19世纪英俄中亚争霸的通史。以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中心,讲解英俄在近百年“冷战”中的权力争夺,勾勒19世纪的国际关系,探讨地缘政治中的权力逻辑。


著者:傅正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定价:79元

品牌:大学问

作 者:

傅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著有《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等。



内容简介

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海洋霸主英国与陆上强国俄国进行了一场长达近百年的较量,即“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也被叫作“大博弈”。

本书以“大博弈”中的两个焦点——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脉络,梳理了英俄双方在“大博弈”中的军事与外交行为,生动描绘了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力量角逐,并聚焦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讨论了19世纪的地缘政治思想。本书将晚清中国置于全球视角之下,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视角。


名家推荐

本书从19世纪帝国中亚“大博弈”的视角出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回望中国的全球视角。本书讲述了1920世纪大变局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也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我们注意到,在帝国主义全球扩张背景下与中国具有相同遭遇的土耳其、埃及等帝国,最终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视角。

——殷之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内外关系自觉的历史著作傅正博士考察了从欧洲的“东方问题”到英俄百年“大博弈”的历史进程,展开探讨了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中的“海洋陆地”命题得以发生的历史语境,描述和分析了作为20世纪开端的“亚洲革命”所致力于颠覆的支配结构。作为一个生动的寓言,本书更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思考当代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的自我定位与未来走向。

——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不理解美苏冷战之于社会主义中国的重大影响,就不足以谈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同样,不理解英俄两大强权在近东与中亚持续近百年的“大博弈”对于彼时帝制中国的强力辐射,我们也很难真正洞悉晚近中国为有效因应边疆危机而最终促就的倒逼民族国家建构的历程。这绝非一本旧题重炒、落于窠臼之作,而是立基于鲜明的问题意识,执持更为宏观的国际政治视角,重新阐释那段历史,并可给读者带来莫大智识冲击的一部力作:聚焦世界进入中国,使中国难以避免地进入世界的那个时代,只有将区域关系史与边疆政治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直接勾连,才能更为精准客观地呈现历史的全貌,进而更好地为当下中国大战略的勾画与铺排提供镜鉴。

————魏磊杰(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本书亮点

1.一部讲述19世纪英俄“大博弈”的国际关系史著作殷之光、章永乐、魏磊杰推荐


2.作为一部通史,以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主轴,将大量史实脉络清晰地串联了起来。英俄冷战,跨越近一个世纪,涉及中亚汗国、奥斯曼土耳其、波斯、阿富汗等众多国家,史实庞杂。本书以通史的写作方式,将零碎的史实串联了起来;


3.聚焦19世纪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英俄冷战,恰是19世纪最强大的海权国和陆权国之间的对抗,本书阐述了这一时期各种著名的地缘政治思想,如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地理枢纽论等,并通过梳理两国的军事、外交等行为揭示其不同时期的战略思想


4.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本书讲述了“大博弈”背景之下具有相似遭遇的土耳其、埃及等帝国与晚清中国,将晚清中国置于全球视角之下,探讨世界局势对晚清政局、边疆的影响,为我们认识晚清局势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更丰富的视野;


5.含有殷切的现实关怀,对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具有借鉴意义本书的写作始于强烈的现实关怀,目的在于以19世纪发生于中亚的英俄冷战,为理解今天的国际局势、国家关系及国家战略提供借鉴


6.逻辑清晰,语言生动。本书逻辑清晰、详略得当地讲述了英俄“大博弈”近百年的历史,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精彩书摘

后记补记

本书由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从东方问题到中亚问题:英俄冷战与晚清中国的边疆改革(1790—1911)》删节而来。


我撰写这部出站报告的初衷是为考察近代中国与世界勾勒一个新的框架,尝试在西方帝国主义争霸中重新理解晚清史。出站报告是由两条主线交织而成的:一、英俄两大帝国从巴尔干半岛到中亚的长期冷战;二、清政府在英俄冷战的压力下进行的边疆改革。很显然,英俄之间的冷战造成了中国近代深重的边疆危机,也促使中国逐步完成了从传统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变革。如何宏观地把握这一过程,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史观而言尤为重要。


我是研究思想史出身,国际关系史和边疆史本非我所擅长,之所以下定决心冒此风险,在博士后期间转向一个全新的课题,无疑是受现实关怀的感召。大至西方国家借口新疆问题蛮横干涉我国内政,小至“新清史”等欧美流行学术范式挤占、破坏我国传统史学叙事,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放下以往的研究,转而关心这一更有现实意义的领域。


跨界操刀的代价是很大的,以至于我在求职过程中常被质疑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也许这也注定了该出站报告命途多舛。


首先,报告写作进入最关键时期时,正赶上新冠疫情肆虐华夏,这导致我没有办法前往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许多重要的外文资料。


其次,由于时间跨度很大,整篇报告共有四十几万字,但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的格式要求完全是按照工科标准设计的,完全不适合这样的篇幅。为了满足格式要求,我在最终提交时,不得不删掉所有的世界史部分,本书仅保留晚清边疆史的内容。


再次,及本次整理出版,本书仅保留世界史的内容。也就是说,一篇博士后出站报告,提交学校图书馆的是其中一半,而出版问世的是另一半。


总之,这份出站报告从写作,到提交,再到出版,无不充斥着各种遗憾,只能留待以后再行弥补了。但我仍然是幸运的,一则得到了诸位老师的耐心指导,再则得到了许多友人的真诚鼓励。除去参加答辩的沈卫荣教授、汪晖教授、崔之元教授,尤其要感谢的是社科院哲学所的张志强研究员。他们不嫌这份出站报告粗鄙,耐心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就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王锐教授,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刘隆进兄,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不可能问世。


需要指出,本书的附论《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问题”与中国革命》曾发表于《区域》第8辑(汪晖、王中忱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因该文构成了我思考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的起点,故将其收录在册。除此之外,所有文字均为首次刊出。其中产生的一切责任,完全由本人独自承担。


作者补记

2021年8月12日,于社科院科研楼



目录

导论

一、东西帝国,两大“病夫”

二、“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

三、理论框架与前人研究


上半场

第一章东方问题与中亚问题的起源

17981829

第一节东方问题和波斯问题的开端

17981813

第二节 19世纪英俄对抗的起源(18211829

第二章 英俄冷战的正式展开(18291842

第一节 英国中亚政策的出台(18291842

第二节 “大博弈”中场休息与英国确立海峡政策(18391842

对历史的反思


下半场

第三章 两次革命之间的东方问题与中亚问题(18531874

第一节 克里米亚战争与英国在亚洲的麻烦(18531860

第二节 俄国在中亚的全面扩张

18611868

第四章 英国东方政策与中亚政策的转变(18741880

第一节 迪斯累利的东方政策(18741878

第二节 英国中亚政策的演变(18631880

第三节 英国对清政府军事、外交的渗透(18741878

第五章 新的战争危机(18791889

第一节 征服土库曼与平狄危机(18791885

第二节 新外交政策与“新地理学”

18861889

第六章 英国的外交转型与俄国的远东扩张(18891904

第一节 《地中海协定》的终结(18891897

第二节 俄国的远东扩张与英日同盟的建立(18971902

对历史的反思


落幕

第七章英俄和解与从未终结的冷战

19041907

第一节 英俄和解与分割亚洲势力范围

19041907

第二节 未曾终结的冷战

简短的结论


附论: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问题”与中国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

— end —


“星标”我,
就不容易弄丢我!

韓國學研究
本公眾號專注收集、整理并發佈中國韓國學領域相關學術資訊、論文(主要為文史領域),并推介韓國本土研究及相關動態,以期達到交流的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