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想葬在吕布旁?乐进被打光部曲?来说说近些年的三国谣言

2024-12-14 09:53   重庆  

三国的史料就那么多,在怎么解读也解读不出什么新玩意,因此一些人另辟蹊径,发明了起历史,影响最大的当属吕蒙白衣渡江坑害后世商人,司马懿洛水背誓导致中国道德体系开始系统性崩塌、司马昭当街弑君毁了天子的神圣性这三个,对此本号已经专门写过辟谣的文章。今天来说说一些影响比较小,但时常能刷到的三国谣言。

汉献帝想葬在吕布身边

想吹吕布是大汉忠臣也不是不行,但也没必要发明历史吧。汉献帝去世就那么点史料,分别是《三国志》的“三月庚寅,山阳公薨,帝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和《后汉书》的的“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谥孝献皇帝。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哪里记载了汉献帝的遗言了?

汉献帝葬在禅陵,位置在今河南焦作,吕布葬在河南许昌,隔着远着呢,何况吕布是被枭首后送到许昌才下葬,有没有墓都不好说,汉献帝怎么会在临终前提这种奇怪的要求。

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乐进被关羽打光部曲

最早应该是宋杰在著作《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提出的猜想,然后被某些大V“发扬光大”。大致观点是——乐进在荆州与关羽交锋被打光了部曲,因此由荆州主将调到合肥成了张辽的副将。这个观点怎么说,槽点多得不知道如何吐槽。

乐进

1、史实错误。

首先,乐进调到东线的原因《三国志》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曹操要东征孙权,发起濡须口之战了,徐晃、于禁、乐进这些人作为生力军调走,哪来这么多戏?诸侯征伐调动将领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刘备入川,调走了张飞、赵云、诸葛亮一群人,孙权打濡须,之前在南郡作战的甘宁、吕蒙等人也调过去了。要按乐进被调到合肥是被打光部曲推论,张飞、赵云、诸葛亮的部曲也被吕常打光了啊?

其次,乐进在荆州根本就不是主将,甚至连襄阳主将都算不上,只是作为一个杂号将军屯襄阳。有假节吗?不好意思,那是征孙权以后的事。他封了襄阳太守吗?没有,荆州刺史呢?还是没有。荆州刺史是谁?是李立。那么问题来了,乐进凭什么指挥李立和荆州众将?凭他名气大?当这儿是水泊梁山,谁名气大听谁的?诸葛亮病逝以后魏延就仗着自己名气大要指挥蜀军,指挥得动吗?

第三,乐进也从来不是张辽的副将,三人是平级关系,如果有明确的从属关系,曹操还任命薛悌为护军去协调三人关系作甚?而且曹操指令很明确了“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哪有主将出去冲锋陷阵,副将坐守城中的道理?

2.逻辑错误。

既然乐进被关羽打爆了,那曹操是不是应该派个比乐进更强的来镇守襄阳?而接替乐进的是谁?吕常,咋吕常是什么不世出之名将?挽狂澜之即到、扶大厦之将顷,迅速稳住了乐进“惨败”后的残局?然后面临襄阳一带的惨败,曹操不仅不派兵协助,反倒年年出兵濡须口,是曹操一点都不关心荆州得失?而刘备集团面对襄阳的大胜,也不打算进一步?到底谁出了问题?

吕常

3.乐进配有避讳的待遇?

乐进如果被关羽打光部曲,那为什么所有史书都不写?有关三国的史书未提只字片语,咋,陈寿写乐进败绩还怕被晋朝打击报复?乐进后代混的也不好,难不成司马懿是乐进的私生子?

最后,总结一下,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还派使者告知刘璋“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之后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入蜀,乐进面对的刘备在荆州的力量大减。然而东线的孙权,北伐力度越来越大,因此曹操将乐进调往合肥,哪来那么多阴谋论。

凌统在合肥之战后退出军界

和乐进被打光部曲可以组成姊妹篇。

凌统确实在逍遥津掩护孙权撤退时打光了三百亲兵,但孙权马上就下令为凌统补充双倍的亲兵,之后凌统还招募了上万山越人,哪有一点淡出军界的样子?只不过凌统英年早逝,合肥之战过去两年就病故,所以没有投身战场的事迹了。也对,人都死了可不得淡出军界了吗?

凌统

曹叡在诸葛亮死后沉迷享乐、不理朝政

这个谣言大概是想突出诸葛亮的重要性。

诸葛亮死于234年,曹叡此时还有五年的时间,不妨看看曹叡这五年内有哪些决断。

军事方面:236年、237年令毌丘俭、司马懿两次征伐辽东公孙渊;238年密令刘昕、鲜于嗣越海定带方、乐浪二郡(景初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

内政方面:236年,设置崇文观,征召天下天下善于撰书的人进观;同年,修订律法,颁布《新律》,废除苛刻刑法,亲自处理百姓有异议的冤案。237年,赈济四州灾民。
事实上曹叡在诸葛亮死后仍旧做了很多事情,统一天下之路更是从未断过,后面毌丘俭征伐高句丽以及刘茂、弓遵灭三韩可以说是曹叡打下的基础。

至于生活方面,曹叡一直挺奢侈,爱修宫殿,比如太和(232年),曹叡传令大修许昌宫,新建景福、承光二殿。当时诸葛亮还活得好好的。

曹叡

蜀汉史料被大规模销毁

经常有蜀粉对蜀汉资料少愤愤不平,由此产生各种阴谋论,比如被大规模销毁。但实际上蜀汉流传于世的史料已经是古代割据四川的政权里最多的一个了,公孙述的成家、李特的成汉、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后蜀、明玉珍的大夏、张献忠的大西,就没一个流传于世的史料比刘备的蜀汉多的了,那么其他政权是不是也被销毁?


拿避讳来说,《三国志》能被避讳也就司马家那些,曹操一炮害三贤都没被避讳,还有啥不能写?至于一些人说本人传记不写败仗这其实是写史书传统了,为传主讳,这是魏蜀吴三家,甚至鲜卑轲比能都能享受得到的待遇,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袁绍和夏侯惇,本传尽写败绩,胜绩零星在别人传记里。

还有人喜欢说关羽的胜绩被隐藏,但和关羽交手的文聘、徐晃、乐进等就没有一个后人混得好,陈寿写了他们败仗还怕被打击报复?

那夏侯惇就有话说了,好歹是司马炎亲自褒奖过的魏之元功,怎么本传里尽写丢脸的事儿呢?所以简略的原因最大可能就是双方都是小规模交锋,互相刮痧罢了。

另外,晋朝有再多不好,对史书这方面真的挺宽松,郭冲写条亮五事,包括空城计吓跑司马懿,三万人吊打司马懿三十万的事情,也没见被晋朝打击报复,甚至地主家的傻儿子司马亮还“慨然善冲言”。

史书传记详尽的除了皇帝外,其余的基本是后代混得好的,剩下的就全凭造化了,这不止蜀汉,曹魏孙吴也一样,例如曹操的小舅子任峻是早年帮助曹操起兵的重要人物,提出了屯田的建议,在官渡立下大功,封侯也很早,但在三国志里仅有三百多字的描写。刘若,曹魏军方三号人物,什么事迹都不知道,还有前面提到的二把手夏侯惇,传记记载全是丢人的事情。孙吴宿将宋谦,孙权的姐夫,同时还推荐了诸葛瑾的弘咨,孙策的谋主秦松、陈端,孙吴的首任丞相孙邵都缺乏记载,这些都是韦曜等人“访求往事”时的漏网之鱼。

所以,史料不详才是常事,三国在古代史里已经是相对完备的了。

陈寿


历史最美
有志于复兴华夏文化的新媒体,多重纬度展现全新视角。 新高考重历史,本号的文章,深挖史实,严谨认真,更风趣幽默,浅显易懂。小学生读会爱上历史,中学生读利于中高考,广大家长读可以增长见识。关注本号,为孩子的成长接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