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讲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上火。
牙龈肿痛了,口腔溃疡了,脸上冒痘了,大便干结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上火了,既然有火,那就吃点清热泻火药吧。结果怎么样呢?多数情况下适得其反。
可见,上火这件事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里头的学问啊不少。
先来讲一则医案。
话说有这么一位小姑娘,一开始是口腔里头长了溃疡,别提那个难受呀,为了让溃疡早点好,她开始喝凉茶,吃冰棍,每天如此,结果,这边口腔溃疡还没好,那边又开始冒痘了。更糟糕的是就连脾胃也跟着不好了,怎么个不好呢?大便不成形,动不动就腹泻。叫她伸出手来摸摸肚子,是不是感觉指尖凉凉的?
姑娘点点头。
这就是过食寒凉把脾胃给伤到了。脾在中医五行中是属土的,土就要温暖,才能孕育万物,寒冷的土壤是寸草不生的。
我给姑娘讲了一个小方子,用栀子9克,干姜6克,煮水喝。喝了大概不到一个礼拜,症状就缓解了。
别看方子小,但也是一张古方,叫栀子干姜汤,出自东汉大医张仲景的《伤寒论》。
要怎么去理解这张方子呢?
首先是过食寒凉把脾胃给伤到了,导致脾胃虚寒。要知道,脾喜暖恶寒,脾喜欢温暖,不喜欢寒凉寒冷。
清代有位名医叫黄元御,那黄元御就说了:“脾胃中土为后天立命之本,若滥用寒凉滋腻,泄火伐阳,必致寒湿愈加而中土阳衰。”
脾胃太寒了,运化越来越不好,等于说脾胃这个枢纽瘫痪了,道路不通了,上半身的火气下不去,要知道这火本来是可以引到下面,去温暖手脚的。现在因为道路不通,郁在那里,形成郁火。
用寒药吧,脾胃可就遭了殃,脾胃越来越寒,郁火始终下不去,上火的次数会越来越频繁。用热药吧,那已经生成的郁火又该当如何?既不能用补药,也不能用泻药,那就补泻一起来,寒热并用,栀子是苦寒的,干姜又是辛热的,岂不是相得益彰。
再把这张方子写一下:栀子9克、干姜6克,煮水喝。
清热解毒药有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栀子呢?
术业有专攻呀。比方说,黄连,它擅长清心火。黄芩,擅长清肺火,张仲景也用它来清胆火。
但是栀子呢,它能清三焦之火呀。
前面提到上半身的火气下不去,郁在那里,形成郁火,那么,这个郁火究竟是哪里的火呢?有可能是心火,有可能是胆火,有可能是肺火。也有可能心火、肺火、胆火都有那么一点。甭管是哪里的火,栀子一去,都能一一给它们下逐客令。
《神农本草经》有过记载:“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功于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身体有实热了,一味栀子煮水喝,它可以把上半身的火热导入膀胱,通过小便排出去。所以用栀子来泻火,喝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呢?到浑浊的小便转为清白,这就刚刚好。
栀子除了清热,还能除烦,就是治烦热,一个人心火很旺的时候,会很烦很烦,到了晚上就睡不着,栀子加一点淡豆豉,大概是这么一个剂量,栀子9克,淡豆豉6克,栀子清心火,淡豆豉令心肾相交,让肾水去灭心火,睡眠就回来了。两味药组合在一起叫栀子豉汤,也是张仲景的方子。
干姜,它跟生姜还不太一样,生姜鲜嫩多汁,一掐能掐出汁来,干姜干巴巴,皱瘪瘪的。
那是不是说把生姜晒干得到的就是干姜。
可不是这么一回事。
干姜是用姜原生的根茎,也就是母姜晒制而成,把母姜放到土里面,发芽以后,生出的新鲜根茎才是生姜。
生姜擅长散表寒,干姜擅长散里寒,不小心吹了冷风,又流鼻涕,又打喷嚏,赶紧煮一碗浓浓的生姜汤,把体表的寒气散出去。干姜能一直往里走,从体表走到脏腑,走到脾胃,脾胃虚寒的人可以把干姜打成粉,拌在粥里面,每天吃上一点。它吃下去以后就像在脾胃里头点了一把火,能把所有的阴寒邪气都赶出去。
总得来说,栀子干姜汤它适合的体质是寒热错杂,典型表现是身热,还会觉得烦躁,容易口腔溃疡,舌痛舌尖红,虽说是有热,偏偏还不能吃凉的,一吃就拉肚子。
2024年12月27-30日在河南郑州举办
一、培训特色:(理论+临床+解剖+实操,每班计4天)
1. 实体解剖: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进行新鲜标本解剖
2. 名师指导:由全国知名针刀医学专家党东旭教授带教
3. 三位一体:即动眼、动脑、动手新鲜尸体解剖,掌握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精髓。
4. 独立实践:独立对病人病情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刀操作,由带教老师指导更正
5. 提升管理:病源管理技巧,以及针刀病患沟通技巧分享。
二、报名方式:
1. 电话报名:15378789538 朱老师
2.微信报名: 15378789538(添加微信有优惠哦!)
微信报名:15378789538(添加微信有优惠哦!)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