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昆明市海埂会堂举行云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有关代表县市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议现场
实现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
历史性转变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梁旭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滇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五城共建”、城乡绿化美化等重点工作,精准攻坚、持续发力,以“小切口大突破”推动了全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
围绕“进得来”“愿进来”“留得住”“有配套”,持续破除体制机制堵点、强化政策措施保障,推动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8.47%提升至2023年的52.92%,实现了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历史性转变。
“进得来”方面,全省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居住证制度全面实行,昆明市主城区落户限制全面取消,在全国22个超大特大城市中,是8个率先放开的城市之一,全省近2000万人落户城镇。
“愿进来”方面,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让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得到有效解决;“留得住”方面,加快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和口岸经济“三大经济”,持续壮大城市产业规模,为进城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推进进城农民工与城镇户籍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不断扩大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覆盖范围,特别是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切实降低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有配套”方面,全面落实城市建设用地、财政转移支付与城市人口增长挂钩机制,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持续推动滇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滇中城市群已成为全省人口最集中、经济最活跃、功能最完善的区域。人口集聚方面,全省近一半人口居住在滇中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通过“强省会”行动深入实施,昆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6.2%,依然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曲靖副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连续3年超过五分之一。昆玉、昆楚协同,麒沾马、蒙个开组团发展不断深化,已逐渐成为支撑滇中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引擎。城镇化发展方面,区域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5.19%,是全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有1个特大城市(昆明市)、1个大城市(曲靖市)以及1个中等城市(玉溪市),是全省中等以上城市最为集中的区域。
昆明已开工建设配售型
保障性住房5000套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汪巡介绍,云南多措并举,以“小切口大突破”推动全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
全面实施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扎实推进“三改”改造,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典型示范项目,推进城镇人居环境改善。全省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45万个,惠及130.17万户群众;全省累计开工改造城镇棚户区126万套,共惠及380余万群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以来,全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18亿元、省级配套176亿元,完成改造和抗震加固370余万户,居全国第一。
强化系统思维,推动城乡建设法治建设,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范行政执法,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省共有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137座(个/片),确定历史建筑2528处,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并列全国第三;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777个,居全国第一。持续推进绿美城市建设,选树了安宁、景洪、开远、石林等40个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绿美城市,评选出巍山县文华书院、宜良县雉山坡机关大院等400个环境优美、生活恬美的绿美社区。2022年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300多公顷,城市公园数量跃升至2700余个,建成绿美社区达到4730个、绿美街区达到853个、绿美街道达到1341条。全省城市绿地面积达到8万多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03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39.90%,累计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城镇)37个,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城镇)48个。
推动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协调发展,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85平方米,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探索打造“好房子”、推行现房销售试点,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住房体系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同时,扎实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市场+保障”体系,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4万套,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优化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各地及时落实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调政策,提高贷款购房和租房提取额度,支持住房公积金缴存人租购住房安居。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总额7200余亿元、完成“十四五”规划的99.45%,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2100余亿元;个人住房贷款总额超4000亿元,已完成“十四五”规划指标任务;住房公积金个人提取总额5100余亿元。稳步实施房地产领域“三大工程”建设,2024年,昆明市已开工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5000套,开工改造44个城中村,“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严格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动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引导建筑业转向高质量、高科技、好服务,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深化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两场”联动机制,严格建筑市场秩序,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近年来均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选取一批城市和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统一审批流程、统一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实行并联审批、加强信息共享、推行全程网办,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时限由改革前的258.5天压缩到50个工作日内。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截至2024年11月,全省累计建成绿色建筑已超3亿平方米。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大幅提高,2024年1—11月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俯瞰安宁城区。图源:“昆明发布”公众号
作为示范城市代表,安宁市也进行了经验交流。安宁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张才兴介绍,一是坚持“体检开方”。通过“城市体检”把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疑难杂症和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找准找实,在更新改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提升。近年来,累计投资12亿余元,持续实施水、电、气、管网提升改造,实施一批主次干道新建和改扩建,开展螳螂川河道治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积水内涝、空中“蜘蛛网”等问题,切实提升城市韧性。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在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我们还先后编制了安宁市旧城改造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公园体系规划等16个专项规划,勾勒出“ 一轴、两楔、两心、三片”山水相融、绿廊相间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
三是倾心整治“破乱”。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我们始终聚焦老城(城中村)基础设施破旧杂乱、公服设施缺失、排水不畅、安全隐患多等“破乱差”问题,在城市更新中逐一破解,经过几年的接续努力,将原来“破旧的老城”更新改造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核心区,2500余户、7800余名老城区原住居民深切感受到了城市更新带来的居住品质提升。
四是用心改造“老旧”。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我们抢抓国家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提升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自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4.5亿元,完成主城区及昆钢片区58个小区、737栋老旧住宅及周边配套的提升改造,惠及市民6万余人。
五是精心增添“绿美”。我们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老城“+公园”、新城“公园+ ”行动,下大力气新建和改造提升一大批公园绿地。目前,安宁市城市建成区已建成公园98个,其中综合公园7个、社区公园40个、专类公园7个、游园44个,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6.95%,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2.36个,绿地率达40.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47平方米。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景已然实现。
六是提升城市“温度”。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近三年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7所,新增公办学位5620个,新建或提升改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家、老年幸福食堂4家、养老机构7家,不断织牢织密“一老一幼”民生保障网,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更有温度。
七是提升城市“内涵”。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致力延续城市文脉。先后实施了永安桥、遥岑楼、安宁文庙、安宁武庙的恢复或修复改造,实施了人民广场、永安老街(川庙巷)建设,让曾经的老电影院、老广场、老灯光球场不因城市建设而消失,让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融为一体,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往期荐读
01. 事关地铁5号线、R1线、西北延长线……官方最新回应!
02. 烂尾10年!这个项目有了新动向
03. 官渡区将对这些片区启动路灯“明亮”工程→
04. 新螺蛳湾商圈有一站式调解中心啦!
05. 昆明将开展公共租赁住房申请需求确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