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以前庆元人是住这种老房子的!

政务   2024-10-09 18:10   浙江  

栏目名片


七十五年,宽广而博大;七十五年,坚强而自信;七十五年,进步而澎湃。庆元,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在这七十五年时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庆元县融媒体中心推出《75年看蝶变》系列报道,通过市民一幕幕的回忆,通过一组组珍贵的照片,以数个“小我”的小切口故事,见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回顾我们这一路走过的七十五年。





房子,不仅仅是容身之所


更是“家”的立足之地、心灵休憩之处


今天,让我们跟着吴小娟的笔触


穿梭于岁月的长廊


一起见证她家从“茅草寮”


到“高档电梯房”的变迁回忆





从“茅草”到“高档电梯房”

——关于“住”的变迁回忆



早期菇寮生产生活场景


早期菇寮

小时候,我经常听奶奶讲她的苦难史:没房子住,在村庄搭个茅草寮,就是一家人的家了。正因为此,奶奶所在村叫“山寮”,奶奶就是从“山寮”嫁到离她十多里地的爷爷家——黄田镇三溪村。

从出生到记事起,我一直跟奶奶住在三溪村,她从“山寮”嫁到三溪村的这幢大祖屋里生活了十多年,祖屋已不是“寮”,有高大的门庭,有天井,且房子很大,一屋居住了好多个家庭,但除大厅和餐厅之外,其他几间卧室虽有窗户却很小,室内很黑,地上是坑坑洼洼的泥地。这是过去老房子的普遍状况。因此,小时候,就算是大白天,我一个人也是不敢去奶奶睡的那间屋拿东西的,一定要她陪着我去。

童年老屋

长大后,我跟随父亲到竹口镇读中学,居住在他工作的粮管所。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老百姓居住的房子基本上是泥瓦房,虽可以遮风挡雨,但地上没有平整的水泥地,是高低不平的泥土地,墙基本上是泥打的,壁用木板隔开,且基本人家都是上下两层人字形泥瓦房,中间一个大厅,左右各两间。

九十年代初的老屋

我有洋房住,同学们都很羡慕。但实际上,虽叫洋房,只有一层砖混平房,只不过比起那些农村同学居住的泥瓦房,多了水泥地和墙是砖混结构,粉刷得白了点,光线亮了点以外,没有更多优势,既没有独立的洗澡间和卫生间,厕所公用,在屋外十多米地,我们女孩胆小,晚上不敢去屋外上厕所,只能买个痰盂放卧室。

九十年代在竹口粮管所住过的房子

1984年我高中毕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各个角落,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百姓们口袋鼓了后首先想的是改善居住条件,房子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个阶段人们造的房子,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且基本上是三层左右的小洋房。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参加工作随后结婚,首套居住房是单位分配的婚房。在粮贸四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窗明几净,但只有五六十平方米,三间房,一个客厅稍微大点,一间卧室加走廊,外加一个小厨房连作餐厅,屋内没卫生间,还是使用公厕,晚上起夜极不方便,还得使用痰盂。

1997年庆元县城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住房改革的春风吹到山城庆元,房子开始越造越高,县城最高达六层,房子内部结构也开始变化,套房内有独立的卫生间及餐厅。

上世纪90年代末,已是三口之家的我,也开始考虑购买单位统一规划造的商品房,这是一套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房子,位于老城区中心,共六层,二十户人家,我家住6楼,虽顶层但不热,有隔热层,房子12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宽敞明亮,房内有三室两厅,一厨一卫,足够三口之家居住。

上为1984年的县城全貌、下为2012年左右县城全貌 姚家飞/摄

上为1984年县城全貌、下为2013年县城全貌  姚家飞/摄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县城房子从泥瓦房、平层、三层、六层到现在二十多层,智能化、绿化、环保的电梯房。老百姓的生活在党的恩情照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庆元县城 胡礼贵 摄

从“茅草房”到“高档电梯房”的蜕变过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来,山城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生动写照。这一过程不仅见证了国家发展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也展现了山城百姓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2023年庆元县城夜景 练超凡 摄



>>>

一个房子一个家,吴小娟家住宅的变迁回忆,是庆元几代人的生活写照,是时光流转中的幸福印记,更是一份浓缩在内心的情怀。


欢迎评论区和我们一起分享

你“家”的温馨故事

让我们通过一个个小家的故事

感受庆元这座城市的脉动与变迁






通讯员:吴小娟

部分老照片来源庆元档案馆

编辑:周爱琴

责编:陈沛沛

终审:张成志


点亮
让更多人看到↓↓↓

掌上庆元
发布庆元新闻,记录庆元故事,分享庆元精彩。在这里,读懂庆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