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综述
作者:宋远程
自由撰稿人
2023年IDF综述:纪录片若不自由,纪录则无意义
2018年IDF综述:IDF已为你选出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绵绵秋雨中,第七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2024)于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如期举行。
经过前六届的经营,IDF已然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盛会之一。今年的主题是“共·生”(co-existing),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影人、从业者和观众汇聚一堂,以纪录片为媒介连结在一起。
本年度的“西湖荣誉”评优单元共收到了来自6大洲92个国家及地区的613项报名,视野遍及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台北等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影展,并最终评审出“IDF优秀纪录片”、“IDF评委会荣誉”、“IDF优秀华语纪录片、“IDF优秀纪录短片”四项大奖。具体获奖名单可戳:
《卡努托的变形》剧照
最受瞩目的“IDF优秀纪录片”颁发给了《卡努托的变形》(Canuto’s Transformation),本片曾入围2023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并获得展望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杰出艺术贡献奖。
这是一部“兼具艺术探索与社群立场的共享人类学电影”,聚焦于巴西和阿根廷交界处的一个小型的姆比亚瓜拉尼原住民部落。在那里,一个名叫“卡努托”的人在多年前经历了可怕的变身,化作一只美洲豹,最终不幸去世。本片围绕卡努托的故事,打破虚构/纪录、人类/动物、真人/角色的界限,用摄影机完成了一次多重意义上的跨界旅程,带领观众深入到南美原著民古老神秘的精神世界。
《卡努托的变形》导演埃内斯托·德·卡瓦略获奖现场
除了“西湖荣誉”评优单元之外,本届大会还包括“IDF论坛”学术单元、“纪录之光”展映单元三大板块活动。其中“纪录之光”单元又由“再见真实?”、“亲密日记”和“新生记忆”等十个主题放映组成,体现出IDF横贯美学与创作题材的策展思路。
再见真实
经典的“直接电影”/“真实电影”式的创作方法强调纪录片对真实世界的无差别还原,但围绕“真实”显然还有更多的介入途径。从早先的《细细的蓝线》,以及前些年的《杀戮演绎》,许多作品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去呈现“真实”的不同面向。
本届IDF的“再见真实?”主题展映通过三部影片,探讨纪录片如何通过超现实与虚构手法揭开客观的表象,探索真实的多面性,使记忆、情感和潜意识在影像中交织,展现出内外交锋的深层世界。
《如蜂而刺》海报
纪录片《如蜂而刺》通过意大利青少年的日常,致敬导演的故土与童年,以当代新现实主义的手法捕捉青春的纯真与偶然之美;《公寓》以贝尔法斯特的高层公寓为背景,通过居民的回忆追溯北爱尔兰暴力冲突留下的集体记忆。
《公寓》剧照
梅赫兰·塔马顿的《我最大的敌人》拍摄于2022年伊朗抗议活动之前。在影片里,导演要求那些曾在伊朗国内受到政治迫害、现流亡海外的人扮演伊斯兰共和国的审讯人员,对自己进行“审讯”。导演的目的在于让伊朗国内真正的施暴者通过这部电影看到自己,然后创造出与国家机器对话的机会。电影呈现出了曾被囚禁的受害者在审讯中反转角色的矛盾体验,以及项目本身的局限性,探讨暴力与道德的边界,同时揭示了权力和审讯的残酷。
《我最大的敌人》剧照
谁在讲述
在本届IDF的选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当代纪录片的对于档案(archive)的普遍运用。这既是创作者们在拍摄工具全面下沉之后对影像的再发现,也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更多元的微观视角。
《冰的碎片》海报
入围“西湖荣誉”单元的《冰的碎片》由一段九十年代的家庭录像构成,通过导演的父亲——一位横跨苏联-乌克兰时期的冰上芭蕾演员——在政治转型期的经历,探讨个人与社会在动荡时代的复杂身份认同和现实困境;《对峙之后》关注后伊拉克战争时期伊拉克青年的故事,借助其中一位主人公的影像素材,突入到2022年伊拉克解放广场的革命现场,细致展现战争中年轻一代的希望与破碎。
《对峙之后》剧照
另一部值得关注的影片《1489》,曾获202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奖。本片通过记录导演的弟弟索戈蒙在阿尔扎赫战争中失踪的经历,促使人们关注战争带来的创伤。这部电影没有复杂的技法,也没有拓宽纪录片表现边界的美学探索,甚至导演本人都只是没怎么拿起过摄影机的素人。但在朴素的影像直觉下,《1489》以平民视角直面战争的残酷性,最终聚拢为惊人的情感力量。
《1489》剧照
被授予优秀华语纪录片的《小影1948》则挖掘出主人公小影七十多年前留下的日记散页,通过“家”这一日常而特殊的场域,让旧日的信件塑封着过去与当下的交织互动,展现不同代际如何探索爱与家庭的议题。
《小影1948》剧照
近年在国内人气颇高的日本导演小田香今年也带着短片《伽马洞》来到杭州。这部作品用一种近乎棒读的叙述口吻,把观众带回到七十年前的冲绳战现场。在冲绳地下洞穴的舞台上,讲述者的声音被成功转化为永久的历史证词。
《伽马洞》剧照
跨越边境
每年的纪录片影展都像一扇短暂打开的窗口,如走马灯般轮番呈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同时,摄影机也不断游离在被现代国家划分的地理疆界,时而越过边境寻求出路,时而深入到国家权力的末梢。
《卡萨布兰卡》剧照
“西湖荣誉”单元的《卡萨布兰卡》讲述摩洛哥非法移民弗阿德和意大利富家女丹妮拉在翁布里亚邂逅并相互疗愈的爱恋,刻画了移民生活中归属感与选择的挣扎;《潮汐来临之时》聚焦气候变化中的丹麦小岛曼岛,用感官人类学的方法呈现出与潮汐紧紧纠缠的孤岛居民生活。
《潮汐来临之时》剧照
伊朗导演法拉的日记体纪录片《没有她们的星球》是本届话题度最高的影片之一,在IDF上映后豆瓣评分一路上涨到8.8。本片同样大量使用档案和民间素材,将导演个人的成长经历与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社会史相结合,并一路记录到“妇女、生命、自由”抗议活动和大流行时期,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追问女性在革命之后的位置。从努力争取现场看球的伊朗女性,到对着摄像机的自我陈述,这部作品屡屡让人想起另一部命途多舛的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
《没有她们的星球》剧照
短片《在战场上》取材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南部地区的“小埃及”开罗市。一位收音师重访了当地金字塔住宅区的旧址。那里曾改建为安居工程,一度成为非裔社群的大本营,现已夷为平地。收音师的麦克风在草地、林间和天空中收集声音的蜉蝣,召唤来自历史的回音。
《在战场上》剧照
除了这些共通的创作之外,本届IDF的其他主题影展也带来的丰富的视角。“亲密日记”的《逃离性勒索》《家人》两部影片用影像揭开结痂的伤口,曝露伤痛,以自我牺牲的影像团结更多受苦者,并用绝望的孤独为希望作见证;“夜行动物”的《夜间圣光》和《看见黑暗》分别讲述了刚果(金)金沙萨市民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故事,以及扎根于古老岩质年代的未来主义憧憬。
《逃离性勒索》剧照
另外,几部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则暗合了近年文化研究的动物学转向。“生存游戏”中的《快乐河马与伤心孔雀》是一部21世纪的去殖民化寓言,用两种动物并置对照,静观被迫迁往异乡的主角和循环往复的殖民模式。《完全陌生》在一片人迹罕至的炽热沙漠中,以三头驴子的视角注视一座废弃的天文台和茫茫宇宙。闭幕片《五香宫的猫》延续了日本导演想田和弘对小猫的喜爱,透过摄影机观察与描绘一个日渐衰老的传统社区,以及它的精神内核——五香宫神社。
《五香宫的猫》剧照
与银幕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抗争运动相对的,是与一年前的盛况截然相反、早已戒备森严的城市与街道。回到现实中我们会意识到,俄乌战争依然在持续,早先宣称解散政府阿尔扎赫共和国前路未卜。但幸好,在纪录片的一方小天地中,我们还能传递希望的火种,确认互相的存在。
- FIN -
后人类电影已经在三大获奖
在我的生活中,暴力、身体和性缺一不可
对女性身体的无下限拍摄,到底是剥削还是反凝视?
厌女背后的真实世界:肉体、感官、暴力、鲜血
六年,一个中国新导演的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