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通辽1人入选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时事   2024-12-16 18:26   内蒙古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按照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的要求,评选表彰活动面向城乡基层、各行各业广泛推荐人选,经过逐级审核、集中公示、投票评选、隆重表彰等程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社会认可的道德模范。


  评选表彰活动现已进入候选人公示环节。经主办单位严格审查,共确定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99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3名,“见义勇为”类58名,“诚实守信”类59名,“敬业奉献”类65名,“孝老爱亲”类54名。12月16日至20日,候选人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集中公示,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文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公示。


  公示期间,欢迎社会各界了解学习候选人事迹,并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议和监督。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向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


  电话:(010)55607003

  电子邮箱:qgddmfpx2023@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5号

  邮政编码:100806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

2024年12月16日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以下是内蒙古候选人及事迹: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108  王爱林


  王爱林,女,汉族,1979年8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王爱林扎根民族地区基层法院,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己任,全心全意为百姓排忧解难。她关爱失足未成年人,带头成立“爱林工作室”,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巡回法治课,被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法官妈妈”。


  2014年,王爱林被调到少年法庭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从那时起,她决心在庄严肃穆敲下法槌的同时,也要给这些孩子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为此,她总结出“三个三”工作法,即庭前“走访家长老师,会见涉罪少年,集中庭前帮教”,庭中“辩方倾吐心声,控方释法明理,法官兜底教育”,庭后“跟踪回访,跟踪帮教,帮扶复学就业”,引导涉罪未成年人回归人生正轨。


  2018年,“爱林工作室”正式成立,建立庭前心理干预和庭后跟踪帮教系列工作机制,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工作室组织开展“一对一”助学帮扶项目,累计提供助学金15万余元,帮助100多名未成年人重获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劳动就业培训机构等安置基地合作,为刑满释放后已成年的涉罪者提供学习计算机、汽车修理等行业知识的专业平台,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爱林工作室”整合法院、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在普法宣传、预防犯罪领域不断探索,常年深入各大中小学校,为学生们讲解校园中常见的犯罪行为以及预防校园欺凌、加强自我保护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学生们学会辨别和抵制不良诱惑。同时,“爱林工作室”在77所学校建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先后邀请数万名师生、家长参加法院开放日、旁听庭审等活动。“爱林工作室”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等荣誉,成为内蒙古政法系统一张亮眼的名片。


  王爱林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163  魏  明


  魏明,男,汉族,1945年10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退休干部。


  魏明以崇高的政治责任,把真情大爱播撒滋润在服刑、劳教人员的心灵上。他坚持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开展公益宣讲,矢志不渝弘扬传承雷锋精神,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华章。


  2000年初,一对夫妻双双入狱,留下3个孩子,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6岁,魏明担当起了“养父”的责任,一管就是7年。每当孩子过生日时,魏明有时无法前去,就托人给孩子送去蛋糕和祝福,让孩子享受到父母般的关心和温暖,直到父母刑满释放回家。从警10年,魏明先后帮扶贫困服刑、劳教人员的子女31名,资助金额累计8.4万元。达斡尔族妇女苏日娜的儿子中考后精神失常,她通过网络找到魏明,寻求帮助。面对孩子高额的治疗费用,魏明说,“不能让缺钱阻碍治疗的脚步”,他想方设法筹集住院押金,苏日娜的儿子因此得以及时治疗,痊愈康复。


  魏明还是呼和浩特市顺风车队的发起人。2003年11月,为方便接送孙女,魏明买了一辆车。当时正值“非典”时期,少有人敢拉载乘客,魏明就开始做起了顺路捎脚的事。车队的顺风车都是私家车,主要针对特殊时段、特殊路段、特殊人群免费提供帮助。


  退休后,魏明投身开展公益讲座、培养教育未成年人的工作中,他整日奔波在作报告、演讲的路上。魏明因患有严重的前列腺疾病,为了不影响宣讲,在讲课时他需要穿着成人尿不湿。他克服身体伤病,坚持完成道德公益讲座1005场,宣讲受众达14.7万人次。魏明十八年如一日,致力于通过公益宣讲在青少年的心中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魏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 | /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225  李荣庭


  李荣庭,男,蒙古族,1973年8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副书记。


  李荣庭奋不顾身控制火情,保护了小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被群众称为“最美逆行者”。


  2020年5月17日中午,李荣庭办完公务返回赛罕区中专路街道林业家属院小区时,发现一单元里浓烟滚滚,过去一看,是一楼住户的电表箱正在冒烟起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荣庭看周围没有灭火工具,准备上前拉闸灭火。楼里的居民怕他有危险,拉住他的胳膊说:“380伏的入户电力电缆着火,不要命了,快点跑!”


  李荣庭不顾劝阻,冒着危险冲上去将右手伸入电箱,猛烈地往下拉闸。瞬间,一股蓝色的火球蹿出,将他击倒。电火熄灭了,李荣庭感到头晕目眩,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拉电闸的右手皮肤焦裂,血肉模糊,钻心的疼痛。他被送往医院救治后,医生说:“幸亏他当时穿的是运动胶底鞋,不然电流在人体和地面之间形成通路,有可能会引起心脏骤停。”经医院诊断和治疗,李荣庭右手烧伤后屈曲挛缩、肩臂丛神经组织损伤,心肺功能受损,被鉴定为伤残。


  社区居民纷纷给李荣庭点赞:“他真的很勇敢,危难之时没有考虑个人安危,他的举动换来了我们的平安,真心感谢他。”在生活中,李荣庭关心邻里,对小区事务极其热心,先后协调帮助小区更换了单元门、规划了停车位,做了很多服务居民的好事,是人人称道的“热心肠”,时刻保持着军人的本色,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李荣庭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内蒙古自治区“见义勇为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250  高  学


  高学,男,汉族,1968年1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泰金客运班车司机。


  高学平时是一位热心助人、服务周到的客运班车司机,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成为火海救人的英雄。


  2020年7月23日傍晚,高学像往常一样,送完最后一名乘客,来到一家小饭馆吃饭。由于饭馆房屋电线线路老化,房顶突然起火。正值饭馆人流高峰时段,一时间人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房顶的火势在大风的助推下越烧越猛,并开始向两边蔓延。就在大家慌乱之际,高学跑回车里拿出灭火器,冲进饭馆开始灭火,同时呼喊周边群众有序撤离。火借风势,房梁和棚顶已经完全被烧着,天花板噼啪作响并开始掉落。高学站上桌子举起灭火器,迎着浓烟和热浪向上喷洒,然而车载灭火器容积较小,很快就用完了。正当高学转身回去拿第二个灭火器的时候,一根着火的大檩木砸到他的右臂上,一个踉跄,他便被大火包围了,身上的衣物也开始起火。危急时刻,消防车赶到了现场,高学被送往医院。高学在救火过程中被着火的檩木砸伤,导致右臂骨折,后背三度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40%。


  高学的英勇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每当他做康复治疗,别人问他伤得这么重后不后悔时,他总是坚定地说:“情况紧急,饭馆里那么多人,必须去救!”如今,高学通过康复治疗已经能够正常从事客运工作,依旧是那个待人热情、服务周到的客运司机。


  高学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 | /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307 尼玛


  尼玛,女,蒙古族,1946年9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牧民。


  半个多世纪以来,尼玛克服荒无人烟、缺水少电等艰苦条件,居边守边,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巡边事业,用热血和忠诚守护祖国北疆。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原笋布尔苏木成立民兵连,要在各个嘎查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的年轻牧户搬迁到边境线上做民兵护边员。25岁的尼玛响应号召,背起3岁的儿子,带着母亲和弟弟,翻沙岭穿戈壁,和其他民兵一同来到了阿拉善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最北端的边境线“8号点”,开启了她的巡边放牧生活。


  恩格日乌苏嘎查生态环境恶劣,物资匮乏。取暖、做饭用的煤,要到300多公里外的地方拉运。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一家人的主要水源,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时间。面对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饿狼围攻的紧张恐惧、人烟稀少的寂寞无助,尼玛没有退缩,而是以常人难以承受的负重与劳作,在荒漠戈壁上筑起了美好家园和精神高地。


  当初同行的护边员逐渐选择了离开。尼玛和母亲、儿子达成了共识,留下来,对党负责、为国守边。后来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又接过了她手中的望远镜,陪伴老人守护着这一片边境线。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中,尼玛母子义务巡边18万多公里,劝返、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尼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352 董鸿儒


  董鸿儒,男,汉族,1939年6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原场长。


  他带领林场职工开拓荒岭、植树造林,把昔日荒山秃岭的苏木山治理成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华北地区最大人工落叶松林场。


  1958年,董鸿儒来到苏木山任护林员。半山腰的护林站是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屋外是满目贫瘠的山坡;山脚下是“多见石头少见人,石垒房舍四面风”的村庄;屋内一盘冰凉的土炕、一个风箱和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就是全部家当。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董鸿儒把家搬到了苏木山上。早年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董鸿儒依然坚守岗位,从未放弃种树的信念。


  为在苏木山“种下树、种成树、种好树”,造林初期,董鸿儒带着一名林场工人巡林护林,平均每天往返10多公里,终于摸清了苏木山的基本情况。1964年春,他先后去山西和河北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并带回籽种开始育苗试验,试验成功之后,开始大规模栽种华北落叶松。苏木山山高坡陡,无法使用交通工具和机械,山上的树都是他带领林场职工一棵一棵背上去栽种的。


  从年轻小伙到霜染双鬓,董鸿儒把一生献给了苏木山。如今的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面积达到18.6万亩,天然灌木林9.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8.4%,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价值可达50多亿元,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国家健走基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还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绿色宝库”。每年夏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观光者达数十万人,山脚下的卢家营村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每户每年就业增收2万多元。


  董鸿儒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 | /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408 巴特尔


  巴特尔,男,蒙古族,1990年8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二环路消防救援站站长。


  作为烈士后代,巴特尔传承良好家风,坚定选择任务艰巨、条件艰苦、风险高危的基层队站工作,全力以赴投身消防救援事业。


  2018年2月,呼和浩特阜丰生物葡萄糖厂房发生火灾,面对有毒浓烟、熊熊烈火以及随时可能倒塌的厂房,担任指挥员的巴特尔把队友挡在身后,用胸口死死压住水枪对火点猛攻。经过6个多小时鏖战,最终成功将大火扑灭。2023年2月,辖区一处冷库发生大火,毗邻存放近万立方米木材的仓库危在旦夕。在冷库钢瓶突发爆炸、增援力量尚未到场的情况下,巴特尔主动请战,带领3个攻坚组,命令一个组堵截火势,一个组冷却冷库,他带着一个组把随时可能再次爆炸的钢瓶全部抱了出来。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保住了木材仓库。入职以来,巴特尔先后经历了4800多次生死考验,解救疏散被困群众8000余名。


  每到冬季,卷水带成了困扰指战员的难题。巴特尔买来摇柄、支架等材料,反复研究、反复测试,最终研发出“水带卷盘机”,提升了实战中收整水带的速度,并获国家专利。他牵头研发灭火救援调度指挥手机应用程序被推广使用,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对开展远程音视频红外线热成像侦检头盔系统研发,有效破解了攻坚进入浓烟、有毒环境下的侦查难题。


  2021年,巴特尔带头成立“北疆蓝焰”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将消防救援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积极开展送教上门等志愿服务。他带头组建了一支“消防背包宣传组”,挺进“边、远、散”村落,开展消防法规、安全防范、逃生技能宣讲。多年来,巴特尔主动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价值5万余元,与辖区的困难群众结对子,定期送米、送面、打扫卫生。


  巴特尔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418 关慧明


  关慧明,男,达斡尔族,1962年2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


  1985年8月参加工作后,关慧明始终从事农业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2006年12月担任科技特派员后,他开始从事蔬菜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2012年5月,关慧明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从事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蔬菜栽培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至今。


  关慧明常年坚持在生产一线,坚持为菜农义务服务,牵头成立的院士工作站每年帮助当地菜农增收4000多万元。近40年来,他累计培训菜农10万多人次,现场指导近20万人次。关慧明提出的冷凉蔬菜发展战略,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产业调整战略,科技部在全国推广他带领农民致富的“关慧明模式”。关慧明带领团队针对世界性病虫害防治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实现了用生态制剂高效、快速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当被问及退休后的生活,关慧明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还做这个,我这一辈子不会再做其他事情。其实我就是一个农民,一个懂些新技术的农民。我的技术来自农田,来自与农民的共同实践和奋斗,要还给农民。只要能做得动,我就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


  关慧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 | /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513  刘海洋


  刘海洋,男,汉族,1975年1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幸福街道和顺社区居民。


  刘海洋双目失明却身残志坚,悉心照顾患病的双亲,用不懈努力书写人生价值,用爱和善良诠释孝老爱亲传统美德。


  15岁那年,刘海洋在一场篮球比赛中意外受伤,视网膜脱落,双目失明。刚开始那段时间,他不愿面对现实,有过挣扎、伤心和绝望,甚至一度想放弃生命。在家人的照顾、亲友的鼓励和社会的关心下,刘海洋终于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依然摸索着学习做家务,每天把自己和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并自学了盲文。


  一个偶然机会,刘海洋接触到盲人按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认真学习按摩技术。为此,他先后三次参加残联组织的盲人培训班,刻苦学习,还通过阅读盲文医学书籍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觉得盲文的医学书籍有限,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就让母亲为他读普通版本的医学书籍,他再用盲文记录下来。这样的手抄书,他足足记录了几十万字。终于,在亲人的帮助下,刘海洋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


  正当按摩店生意稍有起色,父亲突然脑梗,偏瘫在床。刘海洋的母亲患有哮喘,不能干重活,家中的担子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刘海洋不得已关闭了盲人按摩店,回家专心照顾父亲。在刘海洋的操持下,父亲身上干干净净,家中一尘不染,没有一点异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刘海洋精心照顾着父母。虽然他看不到世界的五彩斑斓,却能将自己内心的阳光与美好奉献给亲人,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大爱乐章。


  刘海洋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28 张春梅


  张春梅,女,汉族,1971年7月生,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供电分公司变电管理二处副值班员。


  张春梅坚持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孩子,把责任心献给电力岗位,用实际行动呵护着一家老小,守护着万家灯火。


  因为家庭贫困,身为第七个孩子的张春梅从小被父母送给同村的一对夫妇抚养。成年后,她与蒙古族小伙子德力格尔相识,德力格尔家也有着生父母、养父母4位老人,相同的经历让两个人惺惺相惜。1991年二人喜结连理,双方的4对父母,加上自己的新家,5个家庭相互包容、支持,组成了一个民族融合大家庭。随着儿女的出生、8位老人的日渐衰老,张春梅夫妇开始在5个家庭之间来回奔波。


  200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带走了丈夫的生命,从此全家11口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张春梅一人身上。祸不单行,不久后丈夫的养父罹患白内障,于2007年彻底失明。张春梅的养父自2008年脑出血后瘫痪在床7年。面对生活的重担,张春梅咬紧牙关、扛起责任,四处奔走求医问药,直到2017年,终于找到一家手术成功率很高的医院,在积极沟通并安排手术后,丈夫的养父终于复明。2017年,张春梅将丈夫父母的土坯房翻盖成了明亮的砖瓦房。在房子竣工的那天,张春梅抱着老人放声大哭,她终于完成了丈夫未了的心愿。


  “我生父母这边子女多,平常倒是不用我怎么照看,我就是定期去看看,买一些家里需要的东西。养父母就不同了,养父脑出血瘫痪在床,养母身体也不好,过一段时间就需要输液调理,家里全得靠我。”张春梅说。这几年她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照顾养父母身上,每过一段时间她就把养父托付给专业护理人员照看,把养母接到家里请医院的人来输液。春节前夕是张春梅最忙的时候,她要给老人们置办年货、打扫卫生,每每都是除夕才能将所有事情安排妥当。


  作为一名变电站值班人员,张春梅深深懂得,坚守工作岗位与对父母尽孝是同等重要的责任。她的职业生涯中,10万余次倒闸操作准确无误,3000多天无事故、无违章记录,顺利完成各类应急保电任务300余次。

  

  张春梅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来源/中国文明网 人民日报
编辑/马月 校对/宋雅丽
一审/刘宇琪 二审/于露
终审/斯琴塔娜



我就知道你“在看”



通达融媒
通达辽阔 融创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