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北疆,千里连绵。西辽河水,源远流长。
西辽河向东,奔涌在山谷和草原之间,滋润每一寸土地,生命勃发,浇灌、孕育了西辽河文明。
通过多年的考古发现可知,通辽有着较为完整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包括兴隆洼文化、新乐下层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哈民忙哈文化(或称哈民忙哈类型)和南宝力皋吐类型等。充分说明通辽地区作为西辽河文明核心区,自史前时代以来就是一个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之地,既是沟通南北的桥梁、也是联结东西的纽带,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书写了精彩篇章。
西辽河流域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各民族共同开发、发展了西辽河文明。西辽河流域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着诸多的民族,如汉、匈奴、东胡、鲜卑、契丹、奚、女真、蒙古、满等民族都活跃在西辽河这一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周边。公元916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辽朝。辽朝提出了自己是“中华正统”的理念,契丹人主动认同“中华”,融入中华文化共同体。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大中华”的历史新阶段,这个理念为后来的历代王朝所认同并传承。
西辽河流域孕育了久远的史前文明,加强对西辽河文明的研究宣传、发展转化,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北疆文化、增进文化自信、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0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将西辽河文明研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为深入开展西辽河文明研究指明了方向。
我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着眼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凝聚人心,用中华文化这个强大精神纽带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纳入社科重点课题,以西辽河文化为重点,大力实施北疆文化研究工程,成为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举措。目前,已经完成《通辽市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实践路径研究》等4项重点课题成果,推出历史文化传承创新课题成果14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2项课题获批自治区社科基金立项。编纂《北疆文化品牌的华彩乐章——西辽河文化》《草原丝绸之路》《通辽地名文化》《通辽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录》等,在中华民族探源,民族交往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等方面不断加深研究。
激情夏日,火热七月。以“探源西辽河文明·漫游科尔沁胜境” 为主题的通辽第二届西辽河文化节于今年7月18日开幕。文化节期间举行十五项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弘扬北疆文化,深化西辽河文明研究宣传,打造展示地域文化、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品牌节会,打响“悦来通辽”文旅品牌。
今年10月28日在我市举行的“日出西辽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成果发布会正是我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生动实践。活动成果在发布会上依次亮相,包括系列视频、创意海报、深度特刊、手绘长图等,其中核心产品6个深度整版特刊约2.6万字、18个篇章。
今年11月1日—4日,我市举办北疆之光·通辽回响“中华韵·通辽融”2024文化文艺创想周活动。在4天的活动中,无论是聆听专家学者们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文学创作交流,还是欣赏充满光影魅力的优秀影视新创作品,都让我们看到了通辽文艺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北疆文化”通辽实践的丰硕成果,彰显通辽各族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奋进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磅礴力量的文化文艺作品。
以传统文化润心,播撒民族团结的“石榴籽”。通辽市委宣传部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资料,推出图书《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西辽河长歌》,推出宣传片《巡礼西辽河》等,全市9支乌兰牧骑编创排演优秀作品67件。同时精心举办了深化“北疆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风度—中国美术家作品展”“蒙古马精神颂百米长卷主题书画雕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北疆文化”群众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等,热情讴歌了全市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幸福美好生活。
行之力则知愈近,知之深则行愈达。西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是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最佳“注脚”。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航定向,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与时代同向同行、与人民共情共鸣、与大局同频共振,进一步弘扬北疆文化,汇聚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合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通辽注入强大的文化感召力、精神驱动力和工作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