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简行,一路有你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鼓声隆隆响,激昂操兵器。(别人)都去修建漕城了,只有我被派去南征。
跟着大将军孙子仲,平定了陈国与宋国之乱。(这时)却还不允许我回家,心里充满忧愁与不安。
何处是家何处可安定?又是在何处丢了战马?到哪儿去找呢?到那密林深处找。
不管是生是死也不管相聚还是分离,都和你说定了。握着你的手,和你一起到白头。
相距这么远,何谈与我相会?相距这么远,和我的誓言也怕难实现了。
在没有读这首诗歌前,早已经对其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倾慕太久了。一直想象着,这样一句深情款款的爱情誓言究竟是在怎么样一种情况下说出来的呢?原来,它竟深藏在这首《击鼓》的诗歌里。
初看到这首诗歌的名字,真不能与这句千古流传下来的名句联系在一起。和这句厚重的誓言相比,这么一个名字似乎太轻太浅了。就好像一个浑身透着雍容华贵气质的女子却穿着一件极破旧的衣服似的,怎么看怎么不谐调。但实事就摆在面前,我又不得不接受,这句千古名句就是出自这首名为《击鼓》的诗歌里。
更让我吃惊的是,大多数人都解释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誓言是士兵和士兵之间的约定。怎么可以?怎么可以这样解释?这么生动,这么美好,这么厚重,这么浪漫,这么诗意的誓言怎么会是两个同性之间的约定?如果非要一口咬定是两个士兵之间的誓言的话,我只愿意相信这两个士兵是同性恋关系。
你们谁见过两个大男人会手握着手,彼此慎重万分的说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话?岂不是太滑稽了吗?所以我还是认定它是出征的丈夫或情人在临走时握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手互相承诺的。
可以这样理解这首诗。在一个闲暇无聊的时刻,这首诗歌的作者内心充满忧郁地思念着家乡和心里的那个人。他没有一开篇就说出与那女子的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是先回忆他是如何远离家乡远征在外的。
他远征时国家正在建造宫室漕城,身边的朋友邻居都幸运地被选去建造宫室了,只有他不幸被选入了远征的行列。然后,经过多少次出生入死后,他庆幸自己没有战死。战争结束后他满怀希望可以随着大部队一起回家和亲人团聚,却不曾想到他又被选入了继续留守的那一列。
在长久的居无定所的日子的消磨下,他不再对能够活着回家抱任何希望了,他和其他留下来的士兵一起过着麻木的日子,连战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丢了也不清楚,长官说找他们就找,长官说去森林里找他们就去森林里找。他想起和那心爱的女子的誓言,也觉得虚无缥缈地无法实现了。
离家那么远,他的归期又不知在未来的哪一天。即使有了归期,他也不敢有希望了,他觉得他总是那个最倒霉的人,连老天也和他做对,谁知道到了归家的那一天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或许他已经注定了要老死或战死他乡,再也实现不了与心上人的誓言了。
读完此诗就会明白,前面三章对出征原因和战事的描写,就是为了给后面两章作铺垫的。前三章和后两章是因果关系。因为有了前三章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幸,才能让人相信他和那女子生死相依的誓言是很难实现的了。由此,读者便可深切地体会出士兵对这场战争是多么的愤懣和怨恨。
只有理解到此层,才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绝妙之处。作者对战争深恶痛绝的申诉,真可谓是千回百转,耐人寻味。
PS:明天冬至可以吃饺子了。
商务合作加VX:yaoraoh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