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
“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山公园展”
正式开幕
展览系统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
最著名的营造学社与
北京中山公园的渊源
及其在中国建筑史上所做的卓越贡献
“吾民族之文化进展,其一部分寄之于建筑。建筑于吾人生活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会组织,而后有声名文物……总之研求营造学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实质之营造不可。”
——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
01
学社缘起
1919年,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手抄本《营造法式》。该书由北宋李诫编撰体现中国古建筑的高度发展。
朱启钤在这版珍贵手抄本的基础上,委托藏书家陶湘收集各家传本勘校付梓。1925年,更臻完善的陶本《营造法式》出版,朱启钤对营造学的钻研更为深入,收集更多资料。
陶本《营造法式》
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国古建筑愈发关注,朱启钤申请到一笔研究经费,着手筹备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
中国营造学社办公地点初设于宝珠子胡同7号朱启钤宅内。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将社址迁至中山公园东侧的天安门内西朝房。
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山公园旧址位置示意图
02
学社主要人物
朱启钤(1872-1964)
贵州开阳人,字桂辛,晚年号蠖公。民国政治家、著名爱国人士、现代城市建设拓荒者、实业家、建筑史学家、工艺美术家、文化遗产保护者。
他既是古物陈列所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人。抗战期间保持民族气节,全力支持中国营造学社在大后方继续坚持学术研究。
🍂
华南圭(1877-1961)
江苏无锡人,字通斋。
1914年起,华南圭帮朱启钤建设中央公园(即中山公园),并参与主持该园建筑的建设以及布局,是创建时期的总建筑师。1930年,在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内任评议,后任干事。
🍂
梁思成(1901-1972)
广东新会人。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31年至1946年任学社法式部主任,探索、研究中国古建筑结构、造型及其细部之法式。
在中国营造学杜期间,将现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于中国古建筑调查研究中,发表调查研究专文十余篇。
🍂
刘敦桢(1887-1968)
湖南新宁人,字士能。
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杜。1932年任文献部主任,发掘、整理中国古建筑相关历史文献,同时参与到各地古建筑调查中,发表古建筑调查研究专文十余篇。
🍂
林徽因(1904- 1955)
原名徽音,浙江杭州人。
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32年3月,发表重要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在营造学社期间,多次与梁思成一起到河北、山西考察古代建筑,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考察资料。
🍂
罗哲文(1924-2012)
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
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
03
学社大事记
1932年至1937年中国营造学社
在中山公园时期活动年表
5月
在中山公园举办公开展览,展品包括明岐阳王世家文物等。
7月
学社向中山公园董事会租借天安门内社稷街南首干步廊旧朝房11间,将社址迁入。
3月
刘敦桢、谢国桢、单士元、林炽田四人,将故宫本与北平图书馆所藏文津阁本《营造法式》详加校勘,订正了丁本和陶本的多处文字。
9月
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第一次赴山西,调查大同古建筑及云冈石窟。
2月
由邵力工、麦俨曾负责测绘,梁思成、刘敦桢负责拟定修葺计划大纲。为故宫景山万春、辑芳、周赏、观妙、富览五亭作修缮设计。
6月
《清式营造则例》出版,为“国内外介绍清代官式建筑唯一之著作”。
9月
参与北平鼓楼平坐及上层西南隅角梁修缮设计。刘敦桢、邵力工勘察并绘图。
4月
梁思成参与审查中央博物院建筑方案,并与入选方案作者徐敬直一道修改方案、监督工程。
9月
刘敦桢、梁思成、卢树森、夏昌世赴苏州,对苏州古建筑作详细调查。梁思成率麦俨曾等测绘故宫外朝东部建筑。
4月
梁思成率助理部力工等测绘北平故宫四座角楼、南海新华门。
5月
林徽因率助理刘致平、研究生麦俨曾等测绘北海静心斋。
9月
青岛市工务局委托营造学社对湛山寺拟建佛塔方案给予建议。
8月
七七事变后,营造学社经费来源断绝,暂时解散。为保存贵重资料,将重要图籍、文物、仪器及历年工作成果运存天津英资麦加利银行。
11月
营造学社在北京设保管处,以东城宏通观6号为地址。整理社产、清理未了社务,收回以前寄顿各处文物,指派专员保管。保管处经费由朱启钤私人资助。
04
古建筑文献整理
中国营造学社初期积极收集、整理、出版涉及中国古代营造的典籍文献还包括,如《园冶》《梓人遗制》《工段营造录》等;对古代营造匠师,营造史料进行系统梳理,编辑有《哲匠录》《明代营造史料》《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等。
05
考察与研究
1932——1945年间,中国营造学社在梁思成和刘敦桢二位先生的带领下,对中国各地的2738处古建筑实物遗存,展开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和科学测绘,其中测绘重要古建筑206组,完成测绘图纸1898张,研究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内容包括大量的测绘图版及照片。
至今,这些调查报告、测绘图版和照片,依然是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资料,是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珍贵原典。
发现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其斗拱雄大、广檐翼出,建筑形制处处彰显唐代建筑的特点,被梁思成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
《北平晨报》报道中国营造学社
发现佛光寺唐代建筑
梁思成拍摄佛光寺大殿外景
发现佛光寺唐代木构遗存这一事件意义重大,它的发现证实唐代木构建筑在国内的存在,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敦煌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山全图所见“大佛光之寺”
调查独乐寺
1932年,梁思成等赴蓟县调查期间,发现建于辽统和二年(984)独乐寺。
独乐寺是中国营造学社首次调查测绘的古建筑,也是当时所知实物中年代最早的一座木构建筑,令梁思成和学社同仁备受鼓舞。
梁思成在蓟县独乐寺留影
北京中轴线建筑实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中轴线建筑面临被战火毁灭的危险。
1940年至1945年,朱启钤组织天津工商学院生等,在物资缺乏、时局动荡的环境下,开展堪称壮举的北京中轴线建筑实测。4年间,他们完成700余张图纸测绘,为北京城留下一份空前绝后的珍贵记录。
在中山公园的研究工作
学社在未迁入中山公园之前,其主要工作是在朱启钤领导下对宋《营造法式》进行版本校雠、按传统方法绘制清式建筑彩画图样等。
迁入中山公园之后,学社开启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古建筑调研工作的时期,留有调查报告、古建筑测绘图、宋式建筑构件模型(斗栱)等大量研究成果。
抗战爆发而向大西南转移后,朱启钤先后在中山公园、赵堂子胡同私宅独自承担着学社资料的保护重任。
可以说,北京中山公园是朱启钤领导下的中国营造学社工作成果最辉煌时期的见证者。
06
影响与传播
对中山公园的影响
1936年重建唐花坞暖气自来水工程,中国营造学社社员汪申、刘南策,参与设计。
1915年前后的唐花坞,华南圭设计
唐花坞设计图
对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影响
从学科建设来看,中国营造学社提出了以中国建筑为研究对象,但也并不限于建筑,将建筑研究扩展到了一切考工之事中,包括了雕塑,彩绘,漆器,染织等。
1937年夏 林徽因在佛光寺测绘经幢
同时,学社对于古建筑的研究开始于认识到文物建筑的保护上,提出了保护工作的理论与主张,"保存外观,恢复原状",以保护抢救古建筑之"绝学"。
1933年 梁思成考察河北赵县安济桥
中国营造学社广纳贤人,又由其培养众多建筑学研究青年,分别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府进行研究,为中国建筑史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罗哲文向年轻同事讲解
举办建筑相关展览
中国营造学社通过举办古建筑相关展览等方式,积极传播中国古建筑知识。
中山公园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会会场
《申报图画周刊》报道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会
出版古建刊物
中国营造学社通过出版书籍,图集,专刊等方式,传播中国古建筑知识。
学社出版书籍
资料提供:中山公园基建科
责任编辑:中山公园宣传科 马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