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智慧的自体,以及四种因缘
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
一个人内心能够产生观照,这当中的观照自体由两个因素所成就:第一个,多闻熏习。我们在内心的妄想当中,要不断的听闻大乘的法义。这个地方的大乘法义,特别指的是诸法三自相的道理,也就是说你对于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的道理,要不断长时间的听闻。依止这个听闻,产生一个效果。什么效果呢?非阿赖耶识所收摄。阿赖耶识是一个我们不喜欢的家,我们不得已、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阿赖耶识,它的相貌就是一个自我意识,一个大我。我们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都是从自我意识发动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作种种的思想、作种种的行为。
我们深爱着自我,所以日常生活当中,对自己的标准跟对别人的标准是完全不同,有两种标准。我们对自己总是比较袒护,这件事情出现在自己的身上,我们找很多的理由来加以修饰、包容;但是这个事情出现在别人身上,我们就用比较严格的标准来加以诃责:这个就是阿赖耶识的相貌。但是我们听闻佛法产生的智慧,它不是阿赖耶识所收摄,它不是杂染性的,它是一个平等法界相应的清净体性,所以它不是阿赖耶识的杂染所收摄的,它是清净所收摄的。
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它的体性不是阿赖耶识,但是它必须要在阿赖耶识当中,而成就一个清净的种子;也就是说,它要依止阿赖耶识而住,但是它又能够对治阿赖耶识。就是说,你听闻大乘佛法所产生的智慧,它是住在阿赖耶识当中;但是它的光明,会对治阿赖耶识的黑暗,就是这个道理。非阿赖耶识所摄,但是如阿赖耶识成种子,这个是我们产生大乘止观智慧的第一个条件,多闻熏习。
第二个,如理作意所摄。如理这个如是随顺,就是我们在听闻佛法以后,要找一个空闲的时间,随顺于所听闻的道理,一次一次的去思惟观察,这个作意就是思惟观察。这个道理,真理愈辩愈明,你一次一次的观察,这个真理的力量在你的心中,就一次一次的加强。这个如理作意就是说,我内心当中随顺真理去观察。这样的内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这以下说明,把这个如理作意的相貌开展出来。
如理作意——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
就是什么叫如理作意呢?似法似义而生。当我们根据佛法的文字去思惟的时候,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个法跟义。刚开始依止法,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法有十个字在心中出现,这个法就是能诠,就是佛陀所诠释能诠的这个清净的佛法。
我们在内心当中,根据这十个字的法,开始思惟观察,就会产生所诠释的义理出现。这个法跟义,虽然都不是真实的法跟义,但是已经是相似,或者讲随顺,你内心当中会出现一个相似而随顺的法与义。这种情况,可不可以讲出一个譬喻呢?似所取相,就好象我们平常去了知一个不知道的事情,去取这个相的情况是一样的。
比如说,我一生当中都没有看过大象。那怎么办呢?似法似义而生,我可以去买大象的照片,买简介大象功能的文字,我根据这个照片、文字简介的描述,我对大象就有一个相似的了解。虽然跟大象的真实本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已经对大象有相似的了解,已经产生似所取相。就好象我们日常生活去学习世俗的事物一样,经过我们心中的如理作意,内心会产生一种功德相。这以下我们把内心的功德作一个说明。说你多闻熏习、如理思惟,那有什么结果呢?有见意言,刚开始会产生一个清净的意言,这个意言就是思想,产生一种清净而正确的思想。这个思想再加以不断的不断的串习,就产生一种大乘正见。
所以这个思想,刚开始比较不坚固叫思想,当这个思想坚固了就叫知见。这就是我们修习大乘止观,或者讲修习唯识止观,它智慧自体生起的因缘。这个地方主要的宗旨是说:一个人的生命,有人过得很痛苦、有的人过得很快乐,的确有差别。当然这个快乐跟痛苦都不是自然产生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力行为有差别。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呢?因为你有不同的思想。所以这个思想是我们整个生命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导者。你有这种思想,你就会有这种命运。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个浅的例子。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逆境,没有一个人没有逆境。遇到逆境,我们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思想:有一种人遇到逆境,一味的逃避放弃;另外一种人它的思想是遇到逆境,我一定要克服它,把它当作所缘境,安忍不动,一定要把逆境克服。这两种思想,会创造两种不同的命运出现。如果你是第一种人,遇到逆境就想逃避,我敢保证你回顾过去的生命,很多事情都是半途而废,很多事情你都有希望成功,但是你都没有成功。
为什么?因为你对逆境产生错误的思想,你认为对付逆境最好的方法是逃避。我在这个道埸住,住了一年、二年、三年,遇到逆境我不住了。不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但是问题是你那个思想还在,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逆境出现,你又不住了。修行一个法门,你遇到障碍,这个法门你就不修了。你回顾你无量的生命,你的生命都是片断的,破碎的生命,没有一个功德是圆满的。你要是不扭转你的思想,你的生命就是历史不断的重演。
所以你说:诶,这个人为什么他能够成功、成就那么大的功德?那就是因为有好的思想。所以这个地方,你会发觉:改造生命的根源,就是先扭转你错误的思想。我们说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不改造思想,只是把这个行为压住,你的思想还在,遇境逢缘,照样去造业,照样。所以这个止观就是在扭转你错误的思想。
讲一个比较实际的例子,比如说:有一个小孩子,他很喜欢吃蜂蜜。小孩子喜欢追求安乐、喜欢甜蜜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他总是认为,最好的蜂蜜在厨房,尤其是刀上的蜂蜜。他看到刀上的蜂蜜,就去舔刀上的蜂蜜;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吃完蜂蜜以后,满嘴都是伤痕!他以为要吃蜂蜜,就一定要付出这种代价。他的思想,时间久了就变成知见,他一想到吃蜂蜜就跑到厨房去,把那刀子的蜂蜜拿来舔一舔,结果又是满嘴的伤。当然,他的思想不改变,行为也就不能改变,命运也就不能改变。直到有一天,有一个菩萨大人出现,他说:你想吃蜂蜜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客厅的蜂蜜你不吃,客厅的蜂蜜没有刀,你一定要跑到厨房去吃蜂蜜?
诶,对喔!其实我有另外一个选择。我到客厅里面去吃那个瓶中的蜂蜜,没有过失。好,他改变他的思想,开始放弃厨房刀上的蜂蜜,追求客厅的蜂蜜,他的思想一改变,他的生命就开始改变。
就是我们追求安乐,我们不一定要追求五欲的安乐,要追求圣道没有过失的安乐。所以,其实我们很多的思想,都是从学习佛法开始导正,也就是说其实你的命运,就在导正思想当中已经产生扭转。这个地方我们会问: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两种因缘:第一个是多闻熏习,第二个是如理作意。第一个,你接受了这个教法的熏习;第二个,你根据这个教法不断的思惟,产生坚定的理解,由理解产生思想跟知见:这个就是我们修习大乘止观的智慧的自体。这一段是下面所有文的一个总标,下面的文章都是把这个思想、观念再开展出来,就是这个智慧的自体。
己二、成能入(分三:庚一能入人;庚二能入处;庚三能入因)
庚一、能入人(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智慧可以悟入真理,但是悟入真理要有很多条件,除了多闻熏习跟如理作意的大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助缘。这以下就说明智慧要悟入真理成就的因缘,这当中有三段:一、能入人;二、能入处;三、能入因。先说明人,看问:
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
就是说大乘佛法的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是谁能够去接受这样的熏习、接受这样的作意呢?是谁?也就是说唯识宗把众生分成五种种性,到底是人天种性、或者是二乘种性、或者是菩萨种性,是谁有资格去成就这个大乘的智慧?问能修行的人是谁,我们看回答:
辛二、答
回答当中有四段,我们加以说明:
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这个地方讲,只有菩萨,才有资格成就大乘止观的自体。成就大乘止观的自体,这种智慧的自体,有四种因缘:
第一个是内因力,内在的内,因果的因,内因力。什么叫内因力呢?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就是说在你的生命当中,要相续、不间断的听闻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熏习,要栽培是不容易的,不是你听了三天两天就可以有的,要不断的、重复的去熏习。从熏习当中产生大乘的信解──信心跟理解,然后由信解当中发起菩提心。这一科就是强调你从听闻大乘佛法当中,生起了无上的菩提心,所以是一个成佛的正因,叫内因力,天亲菩萨把这个判做内因力。
第二个是善友力,就是善知识的摄受,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你在生命当中要经常的遇到佛陀,或者广义来说,遇到能够弘宣教导大乘佛法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有开导佛法跟纠正过失两个优点:你不明白道理,他告诉你道理,他陪着你成长;你有过错,他随时的纠正你。人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这个善知识在你成长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一个辗转相谏、相教、忏悔的重要角色,就是修行一定要有同参道友,乃至大乘善知识的摄受。
第三个是作意力,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这个地方就是你要不断的修习大乘的止观,这个胜解就是你对于大乘的空性,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大乘的空观,简单的说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两个主题我们到下一段再说)。你对这个观念的理解,要产生一个什么相貌呢?一向决定,就是信心具足,无有疑惑,没有任何的疑惑,这叫一向决定。任何人跟你作任何邪知邪见的散播,你都不为所动。为什么呢?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因为你已经长时间的听闻,而且不断的数数思惟观察,已经产生一向决定的胜解,这个叫做作意力,心中不断的如理作意。
第四个是资粮力,善备福智资粮菩萨,这个地方的资粮是偏重在福德资粮。我们如果是修习小乘法,这个福德资粮所扮演的角色就不是这么重要,因为小乘法它偏重出离心,所以它这个福报不是非常重要。但是你要修习大乘佛法,没有这个福报力,那你简直是入道多辛苦。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一个大乘的行者,如果福报太少,很容昜生起邪见。为什么呢?因为福报不具足,你就很容昜遇到恶知识,这个世间上有善知识、有恶知识,你就很自然的遇到恶知识,生起邪见。所以这个福报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有保护你大乘善根的作用。这个地方是讲能修行的人,就是具有这四种因缘。
这四种因缘,后面是把它称做大乘善根,其实这四种因缘,我们可以把它会归成两种因缘: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正见,大乘的两种善根。这怎么说呢?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这是主要的因,就是菩提心;后面三个──善友力、作意力跟资粮力,其实主要是空正见,就是这个作意力;因为你的善知识、你的福报,都是在帮助你的空正见。
缘修!就是你刚开始要依止四种因缘,来保护你的菩提心。我们前面说过,菩萨刚开始的四种善根:第一个誓愿力,你要不断的在佛前发愿,你一定要追求无上菩提,绝不放弃;第二个善友力,你要经常亲近善知识、同参道友,依止僧团,依众靠众,靠大众威德的摄受,调伏烦恼;第三个是作意力,你要经常在大众中作定课,加强你的正念;第四个资粮力,要广修种种福德智慧的资粮。
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生起根本智、也没有生起后得智,就靠四种因缘在支持。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