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要兴建博物馆、搬进火车头?摄影师董伟的拍摄随笔~

乐活   2024-11-30 17:00   浙江  



【编者按】为展示浙江人文乡村之变、之美,助力我省人文乡村建设,从11月18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令人向往的村庄——摄影师眼中的浙江人文乡村之变”这些摄影师们共同参与了2024年7月启动的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活动,带着对浙江人文乡村建设的探索和思考,他们组成11支战队,分别走进全省11个设区市的11个乡村,3个多月时间共创作完成257件(组)专题摄影作品1700余幅照片,并将于年底举办摄影成果展。


今天推出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新村战队摄影师董伟的拍摄随笔。



“隐匿于萧山腹地的静谧之地,进化岁月中流淌的古雅旋律,大汤坞那片尚未被尘世喧嚣触及的神秘仙境。”初闻大汤坞时,我还是个二十出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伙儿,虽是杭州萧山本地人,但对这个古朴静谧的村庄也只是有些许耳闻。今年当我有幸作为摄影主理人接过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新村战队的旗帜时,我便感觉是时间的伏笔最终指向了相遇。从历史文献到地方志,从网络论坛转战到村民口述,我和战队成员们火速扎进村里,试图通过镜头勾勒出大汤坞新村的轮廓。随着步履深入,大汤坞新村何以“进化”的画卷也缓缓在我们面前展开。



大汤坞新村风貌。唐志杨 摄




初识大汤坞:嵌刻在时光里的文化印记


早有所闻,大汤坞新村是汤寿潜故里、印纹陶之乡。当我真正漫步在古今交映的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时,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陶瓷发明史上兴起的一个波峰,那么茅湾里窑址群就是这个波峰中的浪花一朵。


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唐志杨 摄


我没有想到,在一个农村,居然还藏着一个博物馆。这座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的整体建筑运用了黑瓦白墙、红砖墙等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但设计风格又很现代,体现了历史和当代的交融。听村里人介绍,印纹硬陶和原始瓷里蕴藏着丰富的越地密码,是物化了的古越文明,寄托着先民的智慧、情感和审美。今天当我们的镜头锁定其明月春水般的色彩与花纹时,仍然可以洞见到处于上升发展时期越族先民那种激越昂扬的朝气。


随着镜头不断聚焦,大汤坞新村的文化印记也不断显现。走在古村街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村口那个一比一仿制的蒸汽火车头。村里的老人告诉我,这个火车头与汤寿潜有着深厚的渊源:1906年,一位出生于杭州萧山、身着布衣短褂、足登蒲鞋的老爷子搓搓手,举起一把铁锹掘了一抔土,宣告江墅铁路开工。这位老人正是日后被尊称为“浙江铁路之父”的汤寿潜,因其一生清廉而被人们称为“布衣都督”。他的事迹深深地刻印在这片记,矗立在时光里的火车头,似乎在对我们诉说着过往与未来。



大汤坞新村文化地标“乡村振兴号火车头”。蒋彤侃 摄


3个月的走街串巷,循着古屋斑驳的时光印记勾勒,大汤坞新村的答案渐渐清晰,自然也成为我们镜头下的首个主题。错落有致的村庄布局,青砖黛瓦的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古朴中散发着静谧之美,传统文化完整保留,与现代生活在这里交织、碰撞、融合。这里不只是村民们世代居住的家园,更成了联结乡村文化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记录下这些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期望通过镜头,让每一个看到这些照片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历史的温度。 




不断进化的大汤坞:文明乡风尽收眼底


在为时3个月的拍摄中,我和摄影战队的伙伴们拍摄了无数张照片,但最令人震撼的,还是那张记录着乡村今昔对比的影像。这组同一角度的照片,捕捉了整个村庄的时代变迁:20世纪90年代初,村庄原始而朴素,土坯房错落有致,道路狭窄且多为土路,周围是广袤的田野,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痕迹。镜头快进到2024年,村庄焕发了新的生机,砖瓦房逐渐取代了土坯房,道路宽阔整洁,车辆穿梭其间,现代设施悄然出现,农田依然繁茂,但整个乡村的面貌已然更加繁荣。


一户一处景、一域一风光。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大汤坞进化的除了“容颜”外还有当地村民们的精神风貌。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走进一家庭院,主人正悉心摆弄着花草,“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我们才有闲暇时间来打理这些花花草草。”言语间,他脸上流露的满足与幸福让人动容。


在与村里老书记汤登甫的闲聊中,我对这个村庄的认识逐渐立体起来。“为了改善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1982年我向县文广局争取来三台彩色电视机,在三个片区播放;1985年为解决老百姓吃水问题,我向萧山防疫站争取了五万元的专项资金,在菱山南坡建造了自来水站……”汤登甫老人眯着眼睛回忆着过往,他讲述着曾经大家一起修筑田埂、开垦荒地的艰苦岁月,村民们靠着一双手和一把锄头,硬是把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


环境美了,乡风好了,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宋韵古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的“打卡”。村民们凭借着老底子的手艺和技术,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吃上了旅游饭。2022年大汤坞新村村集体收入为50.45万元,2023年达到121.25万元,短短一年时间增加70.8万元,同比增长140.33%。“美丽乡村的建设,我们跑得快,这两年村庄的发展是飞速的!”大汤坞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汤校对未来充满信心。




再看大汤坞:重识深植于文化的乡土情感


每次回到大汤坞,那些乡村生活中不经意的瞬间总让我驻足。一个平凡却充满温情的夏日早晨,我与伙伴抬手定格下这样一幕:农忙归来的老人正为丰收喜悦,抱着小孩在村口聊天的老人眼中洋溢着幸福,打扫卫生的老人用勤劳的双手维护着村庄的整洁与美丽,小店老板的笑容传递着自给自足的充实与邻里间互助的温馨……在进村拍摄的日日夜夜里,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镜头不断上演,古与今,人与情,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人文乡村何以“进化”,又为何令人向往。


夏日村口的早晨。董伟 周国峰 摄


观古越青瓷、赏印纹硬陶、探甲骨文化,在乡村博物馆的古村古院中触摸历史,在印纹陶博物馆感悟文化。近年来,大汤坞新村还创新打造国际漫画村,举办体育幽默画展、“浙有善育”乞巧文化节等活动,在古今文化碰撞中传承“印纹寿潜”精神,曾获得浙江省第七批(2019年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浙江省善治村、浙江省引领型农村社区、浙江省和美乡村等荣誉。


“以文化带动旅游,乡村博物馆是乡村振兴热潮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我们要打造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大汤坞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汤校表示,大汤坞新村将依托“印纹陶传承古越遗风、汤寿潜弘扬实业兴邦”的内核,探索一条以“展馆经济”助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浙江人文乡村之变、之美,并不止于定格在镜头中的那些瞬间,一如“进化”中的大汤坞新村,永远在不断蝶变与发展的路上。这场摄影马拉松,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片乡土与这份乡情,而马拉松式的拍摄也会不断接棒、持续,联结成一幅惊艳时光的人文长卷。


来吧,朋友们,在即将开幕的“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成果展”,一起来看看我镜头中不断“进化”的大汤坞新村。



摄影战队部分成员周国峰、邬大江、董伟、蒋彤侃(从左至右)在大汤坞新村驻地拍摄时合影。董伟 供图




【编者快评】


镜头是摄影师赋予情感温度的眼睛。透过大汤坞新村的变迁风貌,聆听当地村民的生动诉说,“进化”中的乡村便在人们眼前立体鲜活起来。为什么农村要兴建博物馆、搬进火车头、兴办文化节?他们想留下些什么?他们想告诉我们什么?董伟镜头里的大汤坞新村有答案。留下了人文,就留下了村庄的魂,扎下了村庄的根。古与今的碰撞,人与情的交融,不断行进中生长着的乡村,是令人向往的人文乡村。



村支书发出邀请函。




| 延 伸 阅 读 |




编辑审核 / 郭珈汐 李夏姗 胡钰旻

来源 / 潮新闻 董伟

编辑 / 张嘉琪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官方公众号 https://zjssyjxh.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