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北大家长育儿观 | 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情绪环境

文摘   2024-11-15 19:30   北京  
想写这个主题要从一条朋友圈评论说起。
送兜兜同学大学报到时发了一条朋友圈,兜兜同学的小学老师的评论让我很有启发,作为《长期主义》系列的第二篇我想把重点放到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里曾这么说道: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简单的延续,有学校教育替代不了的内涵,他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和培养,对于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极具安全感的环境内,对于形成健全人格极为重要。
如果单纯从物质投入而言,中国的家长恐怕是世界上最爱子女的家长了,给孩子都是最好的,那真是有条件要给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给。
但很多家长却在尽自己全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同时把最坏的情绪也带给了孩子,让孩子在富足的物质条件和紧张的家庭氛围中扭曲成长。
情绪波动大,经常把工作、生活上的烦心事折射到与孩子的交流中,让孩子成了那只倒霉的猫;
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期待值过高,一旦孩子无法到达自己的预期或者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会失控;
不懂得尊重孩子,当众训斥孩子,「说你两句怎么了?」问出来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控制欲强的表现,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看待,而是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
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对孩子较为严厉时,孩子有可能会呆住,无论跟他说什么,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让他写作业或做某件事情可能会半天不动。这就是人面对恐惧刺激时除了“战”或“逃”之外的第三种反应:“呆”。家长很容易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孩子的态度或习惯问题,但实际上是因为严厉的责备、批评尤其是吼叫引发了孩子的恐惧反应,孩子的额叶暂时失活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经常被吼的孩子其反应速度或处理事情的能力往往反而低下,越骂越笨。
与孩子越骂越笨相比,心理出现的问题更加严重。
10月20日-22日,主题为"青少年抑郁症解析"的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这个数字确实让我感到难过和震惊。
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长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做跟踪研究,她在论坛现场分享了3个研究成果。
  • 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好,孩子就容易成为受气包或刺头,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非常容易被其他的孩子霸凌。这类孩子在被欺负之后就会产生各种情绪问题,甚至自伤自杀。
  • 父母的高期待会导致孩子的焦虑和抑郁,孩子的成绩反而不好。父母应该做压力隔火墙,让孩子尽量地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去学习和生活。
  • 打骂孩子、高控制、经常批评贬损,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从而导致孩子心理问题产生。
从李老师的三个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以上三种共同之处都是让孩子处在一种紧张、高压的家庭环境中,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原因在哪里呢?
从生理反应来说,孩子在身心压力大的时候,应激激素皮质醇会大量分泌,直击孩子大脑,摧毁大脑结构中至关重要的神经元,首当其冲的是控制记忆的海马脑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孩子会出现记忆障碍,紧张感直接破坏了孩子的学习能力。额叶前部皮层掌管逻辑分析、退缩缓解、自我控制、做出决定的大脑结构,它的发育也受到压力的直接影响,长期处于紧张压力环境同样会让它发育迟缓甚至停止。这就是为什么从小在高压紧张家庭环境中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罗翔老师说过,不要相信压力能够转化为动力,你的压力只会转化为病历。人真正的动力,源自于内心深处对于快乐和兴趣的追求。而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这种追求能力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去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呢?我想从一部电视剧讲起。
我心目中的育儿神剧《成长的烦恼》
对于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三十年前的美剧《成长的烦恼》。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看过,今天百度了一下一共有7季,自己当时估计只看过一两季,很多情节早已经忘记了,却一直影响着自己的生活。
家中的老爸西佛先生是一位心理医生(最近刚读完《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40讲》,推荐家长有时间可以看看,唯一的问题就是看完之后再看别人总想对号入座),乐观、幽默、知识丰富且热爱生活,启发式的教育、和孩子相互尊重,包括开车去超市购物,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我简直是一种震撼。在兜兜同学的成长中,西佛先生可能是自己心底深处的一个榜样,塑造兜兜同学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我自己。
那什么样的家庭氛围算是良好呢?我认为的良好家庭氛围应该是一个轻松、积极乐观、相互尊重、充满安全感。作为家长要怎样才能创造出这样一个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的,之前作为足球教练写过一篇安全感,这里作为家长我想有以下几点。
孩子对于幸福的感受程度,源自于父母的情绪。父母情绪稳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更多的温暖,这个家是可以依赖的港湾,而经常性的情绪大幅波动、失去自控能力的父母,则会对孩子的情绪、认知甚至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孩子无法和父母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学习出现障碍,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也会出现无法正常沟通,经常出现情绪化的发泄。
身教甚于言教,父母每一个动作,每种语言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父母情绪都不稳定,孩子的情绪怎么稳定?
稳定的情绪既然这么重要,很多家长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无法做到。工作的压力、生活中的问题、孩子突然出现的状况……都会让家长产生负面情绪,可以说这些都是不可避免。但是练习正确地面对、调节和把握自己的负面情绪,却是一门家长需要长期学习的功课。
学会将生活和工作区分开。家长每天都会被各种情绪所困扰,尤其是现在工作压力都很大,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就会将工作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带到家庭。而对于孩子来说,越小的年龄越没有能力区分家长因何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把工作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家庭隔离开,遇到工作中烦心的事,回家开门前先做做深呼吸,做几个微笑的表情,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平和安全的家庭环境。
冷静五分钟。当遇到孩子出现状况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发火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孩子,独自冷静五分钟。离开矛盾现场的五分钟可以让自己情绪稍微平和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自己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口不择言伤害到孩子。
建立长期主义思维。上一篇《长期主义》中就讲到过长期主义的收获不止在未来,对于眼前的短期挫折更容易放平心态;对于外界的变化,适应度更高。由于有更长远的目标和追求,家长更容易保持稳定的情绪,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海淀家长的另类鸡娃之路——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相信时间的力量》

什么是最贵的教育?不是给他上名校,报名各种培训班,学音乐学艺术,而是给他一个情绪稳定的爸爸妈妈,这才是最贵的教育。很多家长都在想方设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其实,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物,控制欲强,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一切事物都应该听从自己的安排。在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孩子只能够成为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有父母操控。
尊重孩子,其实是在帮助他们适应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他们变得更加懂事。懂事指的不是听大人话,而是明白事理和规则,明白每件事情的原因和后果,以及与自己的关系。这样的孩子,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欢迎,也更容易融入新的环境。
尊重孩子说话和表达。耐心听孩子说话,不打断孩子。尤其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由于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有限,经常会出现断续或重复,家长很容易出现急躁,这时候应该给孩子时间,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表达,而不是成为孩子的“嘴替”,急于说出孩子的话,让孩子无话可说。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成长的烦恼里很多戏剧性的冲突都是孩子们在搞出各种状况,而西佛先生有几句经典的口头禅非常值得学习,“想听听我的想法吗?”、“我们一起谈谈好吗?”、“有什么事情可以跟爸爸谈谈吗?”“还是想一个人静一静?”。这些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的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让西佛家的三个孩子虽然在成长中有各种烦恼,遇到重大问题都会主动寻求家长的意见,尤其是老爸西佛先生的意见。关键时刻孩子们能自信地做出判断,令家长望而生畏的叛逆青春期就这样在西佛先生面前被解决了。能有一个青春期愿意和家长主动沟通的孩子,就是对于家长坚持尊重最大的回报。
尊重孩子的人格。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应该就事论事,不要用侮辱性的言语攻击孩子,尤其是当众批评孩子。
很多家长经常不分场合、时机,直接当众教训孩子,家长的理由很充分,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纠错,好像错过了那个时间点,之后再进行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没有想到当众的批评很可能孩子感受到的只是羞辱和紧张,这种的感受大大阻止了孩子反思和自我纠错。我自己作为足球教练就非常反对家长当众斥责孩子,家长当众批评指责孩子时,可以看到,孩子要么出现急躁或者与家长的对抗情绪,要么更加畏手畏脚,时刻都在观察家长的表情反应,注意力一大部分都在场边的家长身上,可想而知还能指望孩子有多好的表现或者进步呢?在这样不断强化的负反馈中,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非常低,容易变得自卑、敏感,或者暴躁、叛逆。

被父母尊重的孩子,会更有自信和主见,收获尊严、成就感和幸福,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不苟言笑的家长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家长会认为,做家长的就应该有架子,和孩子爱开玩笑显得不够体面,有威严孩子才会听话。
但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有幽默感的家长不但可以教育好孩子,对孩子积极乐观性格的培养会更为有利。
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是一种让人快乐的感觉,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这个解释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把幽默感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有幽默感的人一定是情商、智商都在线。一个人可以不帅气,也可以不漂亮,但是不能没有有幽默感。幽默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发现快乐、制造快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充满幽默感、有趣的父母会更加理解孩子的想法,会更遵从孩子的童真,会允许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欢乐,还能赋予更多的信心和勇气。
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架子,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和交流,这样在孩子的心底也会更愿意和自己的父母亲近,有什么话都想和自己的父母分享,只有过来人才能理解,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能够一直和家长聊天、把自己的想法经常和家长沟通是多么难得。
很多时候家长会抱怨孩子容易放弃,缺乏自信不愿意去尝试,这时更应该反思的是家长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够乐观积极,遇到事情容易抱怨,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
当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消极的家长会说“你怎么总是……”、“我就知道……”;而乐观积极的家长则会说“没关系”、“想想办法”、“一定能行”。两种不同的语言习惯带给孩子的却是不同的人生态度。
疫情前每年暑期我们都要进行差不多一个月的自驾,一家三口单车独行,可想而知在旅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每次我们都把这些作为新的生活体验,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车就是我们的家,经常边开车边讨论,我们的口号就是办法总比问题多,确实没办法解决顺其自然就好了,只要有一颗乐观积极的心,就能在生活中发现乐趣。
每张充满欢乐的照片背后都是解决掉的各种困难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会是直线上升的,都有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必然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瓶颈期或者平台期,在这样的阶段孩子如果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够相信自己并且不断在失败中尝试突破,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我们在建立轻松愉快家庭氛围的小办法-饭桌文化。
晚饭的餐桌是我们了解兜兜同学学校生活最主要的场所。从兜兜同学上幼儿园开始,每天的晚饭我们差不多都是边吃边聊,我和兜妈基本扮演捧哏的角色,引导兜兜同学说说幼儿园一天发生的事,从最开始的断断续续,到后来能够很完整清晰的表达,不但锻炼了兜兜同学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了解兜兜同学一天学校的生活,老师讲了什么,和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到了中学对于班级的各种大瓜我们也是了如指掌。
晚饭聊天我和兜妈也会说一些工作中有趣的事,主打就是故事和放松,也会说说自己碰到的问题,听听兜兜同学的意见。很多时候都是从一个话题开始没有固定方向的聊天,从一个主题到另外一个,不停的跳跃,只要保持大家的兴趣就可以,在这样的讨论中,我和兜妈都可以把最近读的书融合到话题里,让兜兜同学在轻松的讨论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
在这样的聊天晚餐中,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兜兜同学的想法,也让她在这样的聊天中也能够把头脑从从一天繁忙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得到放松。虽然每次晚饭的时间都比较长,即使到了高三这个习惯我们也一直在保持,但效果还是很好,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兜兜同学晚饭后就能够更加高效、主动的学习,这样想想,时间稍长的晚餐还是很值得的。
”昔孟母,择邻处“,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就非常重视,现在很多家长更是把鸡娃发挥到极致,学区房、课外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算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家长还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孩子外部的教育环境,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又有什么能力去改变家庭内部的氛围呢?即使再差他们也只能是默默承受并且受到终身的影响,这难道不是更值得我们家长去思考吗?
让孩子能够在一个有安全感、受到尊重、积极乐观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好的家庭氛围,就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好的影响力,会使孩子受益一生。


爱踢客青少年足球俱乐部
为中外青少年提供以足球为载体的交流平台。让足球,改变下一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