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对于古代民族,有着特殊的含义。 比如中国汉民族喜红恶白,红色为喜庆之色,白色为丧葬之色。而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而言,白为大吉之色。蒙古国俗尚白,以蓝天白云之色为最美。而蓝色,在汉族文化中,多代表厉鬼,绝不是什么喜色。 黄色,谐音皇色,国人谓之皇帝专用色。 <元史.顺帝纪>记载至元二年(1336年)夏四月丁亥的禁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 可见最晚到元代,黄色已经成了皇室御用色,臣庶不得用。但此时黄色还不是满清那种明黄色。 清代皇宫,黄色釉瓷器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森严。 黄地青花瓷器始创于明宣德朝,是低温黄釉与高温釉下彩青花瓷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其制作方法为在已烧成的白地青花瓷器上,在白釉处以低温黄釉填满,复入红炉经850℃-900℃低温烘烤而成。
景德镇御窑厂出土明宣德黄地青花花卉纹盘
景德镇御窑厂出土宣德黄地青花花卉纹盘
清《南窑笔记》载曰“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即指此工艺。以后明各朝均有烧造,以成化、弘治两朝烧制量为大。清代康熙、雍正朝沿袭烧制黄地青花,器形纹饰更加丰富,此时的官窑青花器中尤以青花黄彩也就是黄地青花瓷器最为名贵。
《匋雅》卷上有评“黄地青花,雍正窑之所重视者,匪独盘然也,大瓶亦有之。”
这种釉彩工艺自明宣德创烧,清康熙时继续烧造,并成为康雍乾三代瓷器文物的重要品种。其中尤以雍正青花黄釉文物最为新颖,青花多仿明永、宣时的晕散浓厚铁斑的苏麻离青艺术效果。
乾隆时期黄釉青花文物更为多见,这与当时的督陶官唐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民国时,黄地青花瓷器制品较一般青花瓷文物更为昂贵,当时古玩市面上出现了在宣德青花瓷上后挂黄釉以牟利的现象。
宣德时期的黄釉青花瓷器文物非常少见。从陶瓷烧制的技术发展而言,此时应当还有一种黄底黑花瓷器存在,但目前尚未发现馆藏或传世品中有此类型。 所谓黄地青花,意思是直接把黄釉浇在青花瓷上,而不是采用填白的方法,露出青花原色不覆盖二次釉的技法。 这种技法比在青花瓷器上用黄釉填空的办法更加简洁,而且也不会出现填色不满的缺陷,理论上比瓷面比黄底青花瓷器更为干净,精致。 元代就出现了孔雀绿地黑花瓷器文物,宣德朝也有孔雀绿地黑花瓷器文物。就是用孔雀绿低温釉直接在白底青花瓷器上覆盖然后入窑二次低温烧成的制品。 黄地青花瓷器,理论上应该先采用成熟的孔雀绿地黑花瓷器技术烧成黄地黑花瓷器,然后在皇帝要求下,才改用更为复杂的黄釉填空的黄地青花工艺。 这是笔者推断黄地黑花瓷器文物存在的重要依据之一。
再者,有学者研究表明,洪武青花瓷文物多数发黑灰,极有可能是洪武时期皇帝不喜欢蓝色,而喜欢黑色的原因。青花发黑是一种缺陷,主要是因为窑温不够高,没有能烧到出青的温度(1280度左右)。 明初洪武时期的瓷窑技术,在元代至正十一年就已经能烧出大维德象耳瓶那种靓蓝的基础上,出现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从宋代定窑开始,1300度高温对于中国瓷业工匠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景德镇御窑厂出土明宣德黄地青花萱草纹盘
景德镇御窑厂出土明宣德黄地青花葡萄纹盘
所以,宣德时期如果出现黄釉黑花瓷器(青花在黄釉下呈现黑色),应该是理所当然,约定俗成的事情。 但宣德时期瓷器文物距今已经600年左右,保存下来的文物百不存一,这种可能性只有等待后世发现黄釉黑花瓷器出现才行。
各朝黄地青花瓷器文物,一般都是官窑制品,民间绝无。低温黄釉目前尚属于明清瓷器文物鉴定的空门,由于缺乏大量的馆藏文物真品资料可供研究和对比分析,对于各朝黄釉文物的区分目前尚属于高精尖领域。
唯黄地青花瓷器,因为可以借用各朝青花瓷器文物的不同鉴定鉴别特征,所以鉴定起来难度远小于黄釉瓷器。
来源:本图文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华人收藏圈(ID:HRC6886)
Chinese Collectors' Coterie 商务合作:13318740373(微信)
长按二维码 关注属于世界华人收藏家的公众号
来源:本图文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华人收藏圈(ID:HRC6886)
商务合作:13318740373(微信)
长按二维码 关注属于世界华人收藏家的公众号
最近,因为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时间线被打乱了。如果你没有将我们设为星标或经常分享点“在看”,我们的推送可能会淹没在你的茫茫订阅列表中。
小编特别害怕会和亲爱的你失散,所以,需要你将本号设为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在文尾处点亮“在看”或者分享出去,这样我们才能抱紧不走散!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