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文:来访者暗示想和咨询师发生性关系,究竟应该怎么做?

文摘   2025-01-30 07:36   山东  

01

一位女性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跟男性咨询师提出,如果在两年中一直表现良好,希望两年后可以跟咨询师一起度假。尽管咨询师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恰当,犹豫后还是同意了。两年后,来访者的问题得到了改善,要求咨询师兑现承诺,咨询师进退两难,最终不得不跟来访者一起度假。然后,他陷入了爱情,和来访者走在了一起,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了职业资格。
 
在这个案例中,当来访者提出明显带有性意味的约定时,咨询师告诉自己,如果经过两年的治疗,来访者的问题有明显改善,就不会再提出度假的要求。其实在那一刻,咨询师骗了自己,告诉自己度假的事情不会发生,但仔细揣度一下就会发现,咨询师在答应的那一刻,本身是有意愿在两年后跟来访者发生浪漫关系的。
 
在咨询中我们要做到一点——不忘初心。
 
几十年前,一位女性来访者因为经常痛苦来寻求帮助,在咨询中与咨询师陷入爱情,各自离婚后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行为显然严重违反职业伦理和道德,最终,咨询师被剥夺了继续执业的资格,失去了钟爱的心理治疗事业,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孩子。虽然“因为爱情”听起来非常浪漫,但这件事情有个悲伤的结局。两年后,女性来访者突然感觉自己不爱咨询师,于是提出了离婚。咨询师原以为失去一切换来了爱情,结果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于是开始酗酒、吸毒,最后自杀了。
 
根据咨询的伦理原则,所有来访者跟咨询师之间的性关系都是不当的,这些关系最后都导致了糟糕的结果,而非童话般浪漫的爱情:彼此伤痕累累,而且,受到最大伤害的不是来访者,而是咨询师。
 
02
 
在以往的案例观察中,性移情个案中都会有危机存在,即自杀风险。来访者因严重的心理问题前来咨询,伴有抑郁和自杀倾向,从危机干预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的背后恰恰是强烈的求生欲望。
 
两性关系也是很深的欲望,有强烈的愉悦感和生命意义在里面,也就是说,生中有死,死中有生。表面看,性移情个案是寻求性的关系,是寻求愉悦、生存、繁衍的行为,但这里面往往都有死亡的意味。死亡倾向和性倾向成正比,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内心冲动通过行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性张力在咨询中并不少见。当来访者明确表达了性诱惑的倾向时,咨询师如果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在性和色情移情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愤怒和攻击,甚至是吞噬。上述案例就是这样,咨询师最后被吞噬,结束了职业生涯甚至是生命。

心理师不得与当前寻求专业服务者发生任何形式的性和亲密关系,也不得给与自己有过性和亲密关系的人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一旦发生了性关系和亲密关系,应当立即终止专业关系并采取恰当措施,比如寻求督导和同行建议。

心理师跟某个寻求专业服务者结束关系后,三年内不得跟该服务者发生任何性关系和亲密关系;三年后如果想要发生关系,需要仔细考察关系的性质,确保关系不存在任何剥削的可能性,并将考察结果书面备案。
 
三年的期限实际上暗含了一个假设。我们跟来访者建立了咨询关系,这样的关系会对来访者产生特定的影响力,咨询师很可能利用专业关系迫使来访者接受咨询师需要的亲密关系,从而剥削和伤害来访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咨询关系中产生的心理控制会递减,因个体差异不同,没办法确认多久可以完全没有影响,所以选择了一个中庸的期限——三年为期。

03

很多女性来访者陷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咨询师为她们提供了安全和温暖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咨询师的无条件接纳,有技术的成分在里面,咨询关系中以来访者为中心,但这种关系不是常态的人际关系,来访者产生错觉把职业关系等同于现实关系,认为对方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异性,因此产生移情。另一方面,很多来访者在亲密关系中有过糟糕的经历,强迫性重复使她更容易陷入跟异性的性关系中。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爱上了自己的咨询师。
 
如果咨询师认为来访者的移情是爱情,就会发生悲剧。
 
培训师和督导师应当清楚界定跟自己的学生和被督导者的伦理关系,不能跟学生和被督导者卷入咨询关系和治疗关系,也不能跟其发生亲密关系和性关系,更不能与有亲属关系和亲密关系的人建立治疗关系。
 
培训师、督导师甚至是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他们可能利用学术权力去逼迫、影响、迫使来访者屈从,从而满足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需要。关系中的不平等是我们判断是否违反伦理最重要的原则。

04
 
产生性移情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对男性权力的认同。童年早期被男性控制或被迫发生性关系,以及有过创伤经历的来访者,只有对男性进行性诱惑才能得到对方的肯定和支持;

(2)强迫性重复,由被动到主动;

(3)通过诱惑治疗师使治疗师最后被惩罚,满足其击败父母的愿望;

(4)遭遇过情感被剥夺的女性,习惯用性来满足自身被关爱和对温暖关系的需求;

(5)表达了深层对性压抑的反抗,需要付出行动去打破这种禁忌和压抑;

(6)对破坏行为的认同。

 
付诸行动本身就是打破界限。来访者跟咨询师的关系往往是一点点突破的,而不是一下子发生的。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一起吃饭、看电影、度假,关系一旦突破就会一泻千里。我们了解到咨询关系中性移情后面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就能更好底处理和解决个案。这样的个案非常复杂且很有挑战性,下面给大家几点建议:
 
(1)遇到这类个案,要有清晰的设置和界限;
(2)不要一看到性和色情移情个案就逃之夭夭,而是要看到背后的动力和问题模式,这是帮助来访者的契机。保证咨询中不出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寻求督导的帮助,既不被来访者吞噬,又不简单地防御、拒绝和隔离情感,而要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工作,跟来访者直接讨论对治疗师幻想背后的动力和原因是什么,努力将毁灭性的性寻求转换为现实中关系的建立;
(3)跟督导和同事讨论治疗师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幻想是什么,以及对自己的觉察是什么等。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为你推荐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培训项目

徐凯文全程亲授

23课时系统大课,手把手教你学会危机干预


徐凯文老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学校危机干预经验,还曾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富士康自杀传染事件、七五危机事件等多个公共危机干预事件的应对处理。


曾担任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危机干预督导、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危机干预委员会委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危机干预大师。


主要研究领域:空心病理论,危机干预,心理创伤和人格障碍的神经科学研究和治疗。



课程学习内容目标




课程内容一: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的社会心理学视角(从树理论到空心病)


学习目标:理解心理障碍因何发生:详细介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政策、管理体制、原生家庭、功利教育背景、媒体与网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理想与价值观等多个因素。

什么是空心病?空心病源头是什么?带来怎样严重影响?


课程内容二:创伤与依恋——理解心理危机中的人


学习目标:创伤、依恋和危机树理论。通过案例介绍怎样从心理创伤理论与依恋关系理论去理解心理危机中的人的行为与症状。有效快速与需要帮助者建立关系。


课程内容三:危机事件干预——流程、技术、伦理、法律


学习目标:自杀测验与自杀评估、五个组织管理原则、情绪管理与评估后的干预。通过具体案例介绍怎样立即开始自残自杀风险评估?如何处理危机干预中的伦理两难问题?怎样进行合法有效的行动干预?


课程内容四:心理危机干预的操作指南


学习目标:专业人士需要做什么?人人都能参与干预的有效行为是什么?通过几个步骤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树立明确目标,达到及时有效的结果。


报名方式



徐凯文危机干预系统培训
原价2980元
上新优惠价999元
秒杀冰点价,立减600元
前50名报名,仅需399元即将
扫描二维码,即可报名听课↓↓↓


(↑限时优惠,扫描报名↑)


- END -


文章 | 整理自网络
图片 | 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为你推荐

成员招募 | 心理学交流社群 招募成员了~
心理咨询师扶持计划|全免费
心理咨询师公益督导服务
【限量领取】房树人必备表格、制度、文档49份

【50部必看的经典心理学电影】在线下载收藏

免费领取: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经典案例汇编

【限时免费】90份心理咨询经典案例报告逐字稿

【免费领取】学校心理辅导ppt经典案例+反校园霸凌(逐字稿)

免费领取:40份萨提亚治疗必读文档+萨提亚冥想音频22首
免费领取【心理咨询师必备常用表格、制度、协议80份】下载收藏

心理咨询师专用表情大全,不要笑!

16岁儿子抑郁自杀后,我才看见了他心里的那根刺

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48部电影

如果各心理学大佬会发朋友圈,会是怎样…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是生命的福祉

90岁心理医生对人生的终极建议:活着不必太用力

【心理漫画】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图解告诉你该怎么做

对不起,我要回去学心理学了,别再找我了!

卡尔·荣格:一个人的拯救者只能是他自身


心师之友
心师之友是一个专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免费的就业辅导 专业培训及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平台 为了让更多想加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从中获益,我们特筛选出有严格的受训背景的资深心理咨询老师为同行们提供公益督导 课程 读书会等专业的系统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