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又有一所保送考高校的双学位选拔公布——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级实验班选拔结果公示。
人大2024及外国语学院新生最终进入国际新闻全英文方向实验班(10人),全球治理与国际事务实验班(20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16人)的名单公布。
其中,在进入人大的35名保送生中有12名通过二次选拔选,入选比例为34%,其中全球治理与国际事务实验班4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8人。
剩余名额则从102名高考生中选拔出34人,入选比例为33%。从保送生和高考生入围比例上来看,是非常接近的。董老师猜测应该是保送生和高考生分开录取。
2024届选拔方式为两篇英语作文。
★ 涉外法人才要具有哪些素质?★
涉外法人才,通常指的是在涉外法律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诉讼、国际仲裁、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涉外法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和素质:
法律专业知识:他们需要掌握国内外法律法规,特别是与国际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的法律知识。
语言能力:由于涉外法律工作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涉外法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以便与不同国家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进行有效沟通。
跨文化交流能力:涉外法人才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法律制度,以便在处理涉外法律事务时能够尊重并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法律环境。
实践能力:涉外法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涉外法律事务,包括合同谈判、诉讼、仲裁等。
职业道德素质:涉外法人才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素质,遵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多个官媒与高校发文支持涉外法建设
建设一批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谈判、国际法律文书制作、国际规则起草等方面事务,融复合性、专业性、国际性、本土性为一体的跨学科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对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国内国际大环境下,我国亟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一、加强协同合作,不断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建议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长远规划,不断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鼓励更多外语类高校和政法类高校横向合作,加强专业复合建设力度,协同培养优秀人才。在具备条件的高校本科阶段设置“国际法+‘外语+’”复合型专业。这里的“外语+”具体指除学习英语外,扩展其他语种,比如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及强化国际政治学习。目前,国内高校外语专业本科阶段现有培养模式或为“纯外语”,或为“外语为主、其他(包括国际法)为辅”;国际法专业本科阶段现有培养模式或为“纯国际法”,或为“国际法为主、外语为辅”。国际法专业的“纯国际法”模式虽能培养精通专业的人才,但学生掌握的语言有限。“国际法为主、外语为辅”模式虽注意到“纯国际法”模式的短板,但在设置外语辅修课程时同样存在内容简单、学时短、师资薄弱、考核宽松等问题。
笔者认为,培养真正的“国际法+外语”复合型人才,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设置改革力度,在条件具备的高校设置“国际法+外语”复合型专业,将外语和国际法提升到同等重要地位。只有在专业设置上有所变化,具体培养过程才不会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国际法+外语”复合型人才。在专业设置尚未改革的当下,“外语为主、其他(国际法)为辅”模式和“国际法为主、外语为辅”模式都要将辅修课程提升到主修课程地位,精心设计授课内容,提高课时比重,优选师资力量,严格考核程序。这样才能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立的初衷。
二、硕士阶段起从外语专业向国际法专业分流学生
当下,国内个别外语类高校已率先向政法类高校推免试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学生结合自己本科阶段外语优势,最终选择国际法专业。比如,目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后者外语专业的本科生可直接保送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但目前该模式并未得到推广。从目前就业形势看,每年外语类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供大于求,仅凭外语一技之长已很难在职场立足,而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涉外法治人才又极为短缺。将素质过硬、外语扎实的一批外语类学生在硕士阶段分流到国际法专业,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又能解决涉外法治人才紧缺之需。
未来,可在外语类院校、知名高校的外语专业与政法类高校、知名高校的国际法专业之间建立人才保送机制,并鼓励外语基础好、热爱涉外法治工作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国际法专业,以解涉外法治人才之缺。
三、优化课程体系,补齐涉外法治人才知识短板
在夯实法科学生法学基本理论基础上,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法治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不仅要增设国际法相关课程,而且要加强外国语言、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贸、世界历史、跨文化交流等课程教学,将法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区域国别学等相关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课程体系迭代升级。要推进涉外法治人才课程体系改革,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形成体系化的涉外法律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国际法、区域法、国别法、涉外法、比较法等相关课程、案例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一批多语种的双语或全外语涉外法治课程,稳步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涉外法治人才不仅是国际法人才,还是精通某类法律事务的专业精细型人才。涉外法治人才的“涉外”属性,虽强调外语技能、外国法律和外国文化传统等知识,但不同法律领域的专业底色并未改变。准确的涉外法治人才专业分类应主要包括涉外刑事法人才、涉外行政法人才、涉外知识产权法人才、涉外社会法人才、国际公法人才、国际私法人才和国际经济法人才等。要在对涉外法治人才进行专业领域精确分类基础上,建立精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防止泛泛而学,要将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主攻方向学习上,提升学生处理专业领域涉外法律事务的实践能力。要深化精准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学生分别开设专门课程,方便教师因材施教,对本专业学生实行研讨性、趣味性的多样化教学,对其他专业选修本专业课程学生进行普及性、传授性教学。对部分特色鲜明的行业类高校,可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开设相关专业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
四、整合实践实训资源,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实战能力
人才培养过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政法院校要与国际组织、涉外职能部门、涉外审判机构、涉外仲裁机构、国外大学、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涉外企业等开展合作,巧用“外脑外力”,将他们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引入校园,以便学生更多参与涉外法律事务实践。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在加强政治思想引领和保障专业理论学习基础上,还应主动回应当下通过涉外法治人才应对涉外法律风险和国际争端解决的现实需求,注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各项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项实习实训和专业能力竞赛的积极性,提升法治实践能力。坚持推进与职能部门、实务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善校外实务导师制度,建立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推进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衔接,拓宽法治人才国际视野,引进国外先进办学模式、教学机制,加强国内外联合办学,以互派学者、讲座研习、联合授课、设立分校等方式丰富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视野。综合利用国际教学资源,提高国内涉外法治教育的国际认可度。
五、建立定期继续教育机制,锻造高端涉外法治人才
当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涉外法治人才,大多数外语功底扎实、国际法理论基础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为我国涉外法治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公约、准则的不断修订完善、学界对国际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也需要我国现有涉外法治人才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启发国际法教学工作,为课堂教学提供经典案例,促进高校国际法学科发展。
建议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定期继续教育机制,定期对在岗涉外法治人才进行培训,邀请受训学员介绍最新实践经验,在教学相长中促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良性发展,打造涉外法治高端人才队伍。同时,打破高校内部专业之间、不同类型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人才藩篱,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及结构。
目前开设涉外法双学位的保送考高校
01
中国人民大学
学校设有涉外法治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从法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新生中通过入校后二次选拔招收30位优秀本科生,由法学院和外国语学院联合培养。
培养院系:
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授予学位:
法学、文学两个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权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毕业生将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与外语专业技能;熟悉国家大政方针,拥有广博的文明视野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娴熟的中外文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了解外语所在国家文化,具备跨文化传播、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法学专业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恪守职业道德准则。
培养特色:
(1)依托一流专业。依托学校法学专业与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6个本科专业,学生入校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小语种专业,同时学习法学与小语种两个专业。
(2)多种发展选择。涉外法治工作队伍不仅包含法治专门队伍,如立法、执法、司法队伍以及法学教育科研队伍,还包含法律服务队伍,如涉外律师、涉外公证员、涉外仲裁员、涉外调解员、涉外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学生毕业后也可以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从事国内外法律相关工作或外语专业类相关工作。
毕业去向:
预计80%及以上学生将通过推免、考研、推荐出国等方式在国内外著名院校升学,20%左右直接就业。目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和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未来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具有涉外事务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各类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立法机构、司法机构、调解机构、仲裁机构、法学学术组织,以及法律查明机构、法制传播机构等涉外法律服务机构。
02
南京大学
03
同济大学
“德语-法学”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由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与法学院联合设立,同样依托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济的法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15年,1945年正式成立法学院并当年招生。初创的同济大学法学院名家汇聚,首任院长胡元义是当时全国仅有的34名“部聘教授”之一,徐道邻、谢怀栻、陈盛清等也是声誉卓著。1949年,同济法学院整体调入上海其他高校,法学教育在同济一度中断。1994年,同济大学复建法律系;2009年,恢复法学院建设。2021年,法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法学院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研究生就业率和留沪工作户籍申请通过率均为100%。
04
武汉大学
(一)培养方向名称
涉外法律人才试验班
(二)培养目标
以扎实的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译)和广泛的法律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具有突出英语技能、扎实法 律功底、广阔围际化视野、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使之能够适应各种涉外法律环境, 处理各种涉外法律事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三)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本科毕业生应修满188学分。
(四)学位授予
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和法学学士学位
(五)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本培养方向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专业实习的形式,将组织学生前往国际组织从事一个月的实 习工作,要求学生提交实习申请、实习计划和实习总结。其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提高学 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拓围际视野,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进一步检验教学效果,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05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在2021年合作新设的招生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语通中外、法治天下”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目前已招收两届本科生。
针对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应对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目标,本专业方向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科两个A+学科强强联合的专业优势,充分整合两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用“新文科”的创新教育模式,共同培养既能掌握坚实法学理论基础,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与英美国家法律规则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以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在科学研究、师资培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校间的多维度交流,形成具有创新引领性的跨学科、跨校的“新文科”之间深度融合新模式。
本专业方向以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为目标,双方共同建设法律英语、国际法实务、国际经济法实务、美国法实务相关的系列跨学科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法学与英语双精通,形成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英语+法学”深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采用“1+1+1+1”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学籍所在学校学习,第二学年集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第三学年集中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第四学年回学籍所在学校学习。
本专业具有跨校多重联合特色:
1. 联合授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优秀师资联合为学生授课;
2. 联合指导。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英语专业导师、一名法学专业导师,联合对学生开展指导;
3. 联合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联合开展研究,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4. 跨校融合。本专业人才培养力求促进和体现两个校园文化融合、思维体系融合、能力素养的有机复合;
联合学位:为毕业生授予联合学士学位。北外学院作为本专业承办学院负责配备高水平师资联合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践实习等培养工作;双方教务处负责协调优秀教师配备、教学资源支持、交流学分抵免规则制定、教学质量保障等管理和支持工作。
06
华东政法大学
我校外语类专业在实施高考改革省(市)不限选考科目。保送至小语种相关专业的学生入校后不得转入小语种以外的相关专业,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保送录取至我校德语、日语专业的学生,如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可择优选拔加入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并享受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的特殊政策。具体以我校当年公布方案为准。
招生计划德语(涉外法商)专业20人,日语(涉外法商)专业20人。
07还有哪些高校可能会开展外语+涉外法双学位或外语+法学双学位呢?
从以下这篇新闻:9月15-17日,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法学院主办,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外语教育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2023创新论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和来自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Sonova(索诺瓦)集团的业界代表共30余人参加论坛。
董老师推测在不远的未来,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都是有可能开展外语+涉外法方向双学位的高校。
保送生课程介绍
“爱学习小猫咪”简介:
我们是一家由全员教龄10年以上保送考教师组成的团队,旨在为各外国语学校的保送生家庭与老师提供第一手的保送考咨询与课程服务。
保送咨询
我们提供全网最新最全的保送考资讯与择校政策分享,每周四周日晚均有保送考线上讲座直播分享,讲解有关保送考的政策,择校,备考与课程介绍。
有关保送考详细的择校解读,请点击购买《保送考指南》。
保送课程
我们提供全网最新最全的保送考课程与精心编纂,每年一更的教材。
具体课程有:
保送考数学(北浙人交)
保送考英语笔试(各高校普适与针对版)
保送考综合面试
保送考语文
保送考各国对象国课程(德语,法语,日语,俄语等)
上交中文理科面试与浙江大学双学位选拔物理笔试与面试
我们也在暑假/秋季前往各地外国语学校所在城市,为各外国语学校学生提供线下保送考课程。
24年已经为厦门,杭州,石家庄提供了保送考线下课程。与此同时,也为全国16所外国语学校提供线上直播课,录播课,小组面试课与一对一在线课等多种模式的课程。
如果您也有课程需求,请扫码添加负责老师微信,并注明哪个外国语学校,语种,年级等信息。
公众号后台最近修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是常读用户,可能会收不到公众号新推送的文章。
所以如果不想错过我们的更新,可以通过点赞、转发、留言或赞赏等方式让大数据记住你的喜好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