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是指计算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计算任务的能力。芯片是算力的核心。安装了芯片的手机、电脑,以及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等设备,都是算力的载体。
算力遍布于工作和生活的诸多场景。例如,汽车的自动驾驶,依赖于对大量图像等数据的高速计算;智能家居系统需要分析家中各种智能设备的数据,了解用户的作息等生活习惯……江苏近年来加快建设“数实融合强省”,系统化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对算力的需求大幅提升。而由于建设和运维算力中心的成本都很高,一些企业由自建机房转而向外寻找算力资源,今年长三角地区就有近10家金融机构与该中心接洽。
“算力”一词的热度在不断上升。一个共识正在形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由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为主,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并驾齐驱”转变。
电信运营商是算力“新基建”的主力军。江苏电信在南京、仪征建设的两个智能计算中心已投产,在苏州吴江建设的算力调度中心5月底刚刚交付,预计6月对外提供服务。江苏移动根据“5+13+X”规划,打造覆盖全省的“超大规模+中型规模+边缘计算”数据中心服务集群。江苏移动技术专家庆祖良打了个比方:“这个技术相当于在高速公路上架起立交桥,并且为数据传输配备自动导航,保证随时生成最优路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3年)》显示,广东、江苏和上海排名前三。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机遇和“东数西算”战略发展先机,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纷纷出台有关算力中心建设相关内容。
江苏日前发布的《江苏省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下称《规划》),是全国首个省级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在用总算力突破24百亿亿次,到2030年超过50百亿亿次,将建成南京、苏州2个国家级核心算力枢纽集群。
《规划》明确,江苏构建“2+N+X” 算力网络梯次多元布局,提升算力面向长三角区域城市治理、 社会民生、行业转型等领域的服务能级,持续增强算力对创新应用的支撑,打造为长三角算力供给服务新高地。
与此同时,江苏还将逐步合理提升智能算力占比,支撑大模型算法创新升级,为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普惠智算资源。到2030年,全省智能算力占比超过45%,智算中心数量突破20个,存储总量超过500EB。在应用赋能方面,多要素融合创新孵化至少50项创新应用,打造不少于80个算力产业应用推广案例,打造智算典型示范场景35个。
此外,绿色安全方面,《规划》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5%以上。新建算力中心国产算力芯片使用占比达70%以上、国产存储使用占比达 90%以上。
2022年,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在全国打造八大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其中,长三角枢纽作为东部枢纽,主要处理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
江苏全面落实“东数西算”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区域内构建算力资源“省内一体协同、辐射长三角全域”的新发展格局。《规划》提出,省内算力基础设施整体布局要形成“双核辐射、苏中聚集、苏北突破、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同时,探索区域算力合作新范式,形成“异地建设、本地使用”跨区域算力合作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2月5日,由无锡市大数据集团统筹,全市首笔异地算力调度交易完成,数商携200P智能算力汇入城市“算力池”。
目前,无锡市大数据集团持续推动智能算力统筹汇聚,高效完成算力供需调配,积极对接智能算力供需双方,目前已统筹包括主流算力和太初等国产算力在内的智能算力资源超1000P。
盐城市4月中旬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算力发展及应用的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并征求意见。该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盐城市智能算力规模达到平均规模以上,总算力中智算占比超8成以上。加快形成以黄海新区、盐南高新区为核心,多个边缘智算节点协同发展的“2+N”算力发展体系,有力保障大模型技术攻关、参数优化、赋能产业需要。
在智算中心建设方面,移动云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州、内蒙古、宁夏、黑龙江、湖北、山东等投产首批12个智算中心节点,算力规模达11EFLOPS(FP16),实现”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基本覆盖。
其中,移动云在上海、江苏(南京)、浙江(杭州)等3省智算中心合计提供1.9EFLOPS(FP16)智能算力。面向AI大模型应用全场景,构建全栈智算产品服务能力,提供高性能基础设施,一站式训推智算平台,丰富的大模型服务生态,赋能AI+应用,加速各行业大模型业务落地。
盐城提出,依托当地“绿电+冷能”资源,打造长三角绿色算力成本洼地——探索构建源、网、荷、储的绿色高效算力能源供给体系,统筹储能电站建设,推动算力中心绿电直供,不断提高绿电消费比例,降低绿电使用成本,推广整机柜服务器、AI服务器、液冷服务器等高效IT设备,探索应用自然冷源电力模块、液冷等节能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