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出灿烂岭南文化的广东
是改革创新的一方热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1月19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生动实践我来讲”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宣讲广州专场活动举行。
探源早期岭南、非遗传承保护、
粤产文艺精品……
宣讲员们结合鲜活的故事和丰富的图像演示
讲述了广东加快建设
更高水平文化强省的火热实践
现场观众纷纷表示
在这场走“新”更入“心”的宣讲中
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岭南文化洗礼
要继续保持高度文化自信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
在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何以岭南?
从古至今
历史的章节在岭南大地上
留下深深的烙印
孕育出岭南人民敢于探索未知、
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气质
为引领开眼看世界的风潮埋下了伏笔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锁强以《探源早期岭南 增强文化自信》为题,通过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古代广东历史图景。郁南磨刀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广东年代最早的遗址,网纹红土地层中出土的打制石器,是60万至80万年前岭南先祖赖以生存的工具。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距今13500年的“青塘少女”,展现了岭南地区从原始渔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定居农业社会革命性转变的历史进程。英德岩山寨遗址发现了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的中心聚落遗址,全面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岭南地区的社会图景。这些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显示着岭南地区在历史进程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座位于广州象岗山的墓葬,是岭南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它就是南越文王墓。”南越王博物院宣讲员黄子立说,1983年,南越文王墓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墓中出土1000多件(套)珍贵文物,展现了南越国的繁荣与文明。其中,244件(套)的精美玉器尤为瞩目。在汉代,玉不仅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与信仰的承载,如南越王面部放着的龙凤纹重环玉佩,雕刻精细,构思巧妙,展现了“龙凤呈祥”的理念,而圆雕玉舞人则舞出了汉、楚、越的多元文化交融,展现了南越美玉的风采。这些南越汉玉体现出南越国时期,岭南社会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再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宣讲员罗丹讲述了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的故事。高剑父14岁时拜居廉为师,多次奔赴日本游学,后参加黄花岗起义。1923年,高剑父购得广州象岗山脚下的朱紫街山庄,创办了“春睡画院”,他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打铁工、茶馆学徒、报童、理发匠、农民和小学教师等。高剑父要求学生要跟大自然学习,关注生活,注重写生,着眼于“师其神不师其形”。他培养出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一大批艺术大家。在高剑父的带领下,岭南画派画家致力于倡导“新国画”,用艺术革命唤醒大众,以时代精神引领大众。
风自南来
起源于南粤大地上的文化之风
以其多元、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
迸发出划破长空的时代啸音
在接古承今的文化建设中
广东人民用行动
诠释着传承岭南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从文工团时期表演小戏和小品,到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个出访海外演出的艺术团体的一员,前往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再到创排新戏《魂牵珠玑巷》《伦文叙传奇》等,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广东粤剧院原院长、粤剧名家丁凡见证了粤剧事业50多年来的发展,他说:“我的一生与粤剧之间有着不解的情缘。”除了参与演出,丁凡还通过参与导演工作、创排新戏、培养人才等方式,助力粤剧传承与发展。他认为,时代在变,观众在变,而粤剧的魂不会变,只要坚持传承、勇于创新,粤剧艺术之花就会常开不败。
“当我们穿过繁华的江南大道,绿荫环绕下,有一座白色的六角亭子,它叫‘思复亭’。”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助理馆员伍嘉希讲述了革命烈士陈复的故事。1925年,陈复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经营《工人日报》让其成为革命斗争思想的宣传阵地。1932年8月10日,陈复被反动当局杀害,年仅25岁。他的父亲陈树人悲痛万分下,写出了感人至深的《哭子复》诗八首,刻在思复亭中,其中“革命至情能似此,已非吾子是吾师”更是成为经典名句,也让现场观众纷纷动容。“我们不忘来时路,必将传承先辈意志,以‘青春之我’,焕发青春之中国。”伍嘉希动情表示。
潮州市潮安制陶技艺非遗传承人邢利祥以一段潮州童谣开场。他的父亲是枫溪瓷烧制技艺的市级传承人。一开始,邢利祥不想从事这一行业,但在接触和学习制陶技艺的过程中,他逐渐理解领悟了其中的艺术魅力,“我终于明白了制陶师傅脸上为何总会露出自豪感,也理解了世世代代的潮州做缶人一直坚守传承这一技艺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有一首新的歌来赞颂这种精神。”他现场演唱原创歌曲《做缶人》,赞颂了潮州做缶人不言失败的乐观精神和骨子里对于美的热爱。
“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广州“好声音”宣讲队队长季文静哼唱着冼星海创作的《黄河怨》出场,讲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同样经典的广东音乐。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再到改革开放后,广东流行歌曲在全国唱响,广州首创中国第一张个人专辑、中国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广东音乐始终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季文静说,“春秋变幻,无怨无悔写辉煌,光明长存,岁月留声最动情。广东音乐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不变,广东音乐人爱国、眷恋、坚持、勇敢的情感不变。”
岭南春来早,百花开正艳
接过千年历史的接力棒
新一代广东人成为岭南文脉的
继承者、创新者
多姿的岭南文化
正在守正创新中激发青春的活力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何小勇介绍了近年来广东在各领域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工作成绩。在文化产业领域,一大批粤产文艺精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深圳出品的舞剧《咏春》将武学与舞蹈相结合,在央视春晚上大放异彩,《白蛇传·情》用现代艺术表达唱响了粤剧最美声音。在文化事业领域,广东着力构建“一刻钟文化圈”,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好启用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文化地标,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在构建高效国际传播体系方面,广东举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从都国际论坛等国际性活动,与法国合拍《康熙与路易十四》电影,推动歌剧《马可·波罗》巡演,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通过“村晚”活动,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来自派潭镇的宣讲员陈洁琪讲述了背后的故事。她回忆,一开始筹办“村晚”节目时,大家一点头绪都没有,最终以当地传统美食派潭烧鸡为灵感,构思出了第一个节目——舞台剧《金鸡报喜》。首场派潭“村晚”过后,拖罗村的水晶粉葛、佳松岭村的特色盆景、鹅兜村的餐饮产业等,皆因“村晚”而“出圈”,派潭烧鸡更是成为游客旅游打卡的必点菜,年销量达到了15万只。
近年来,在派潭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舞貔貅、舞春牛、舞渔灯等非遗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走进了广州市青年文化宫“橱窗剧场”进行表演,还参加了广东省的非遗巡游活动,数以万计线上线下的市民朋友们通过派潭“村晚”这扇窗口了解到更多关于派潭、增城的非遗民俗文化,传播好乡村优秀文化,讲好增城派潭的非遗故事,派潭“村晚”在“闯”的路上一直脚步不停。
如今,“村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成为了派潭儿女情系桑梓的纽带,更是派潭镇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实践。
今年春节,来自深圳的舞剧《咏春》爆火,不仅受到全国人民关注,更是走上国际舞台。剧中叶问的扮演者、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常宏基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叶师傅”。常宏基说,为了演好这一角色,他与小伙伴们花了一整年时间练习武术基本功,数次前往佛山与咏春传人学习、切磋,在一次次翻滚、跌打中,打通了练习咏春的“任督二脉”。精彩的演出收获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认可,在国外演出时,有观众竖起大拇指,用不娴熟的中文向常宏基重复说道:“深圳!深圳!”常宏基说:“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我和他们之间虽然语言不通,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与世界同频共振、与国外观众共鸣共情。”
“冰墩墩”广美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曹雪介绍了“冰墩墩”诞生记及广州首个城市形象标志、广州亚洲美食节标志、广州公安形象标志等作品的设计故事。2019年1月,曹雪团队收到了来自冬奥组委的正式邀请,短暂的兴奋过后,团队全员推掉所有安排,大年初二一早集体出现在工作室,开始了7个月漫长且高压的修改过程,最终才打磨出“冰墩墩”的具体样子。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正式“上岗”的“冰墩墩”引来潮水般的关注。曹雪认为,“冰墩墩”的走红,展现了广东设计、广东文化的巨大潜力,要继续以设计为媒讲好中国故事,让设计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来源:南方+
编辑:纪玉婷
责编:卢铭华、林汝嫦
审核:朱卓东、张慧芳